1.6 朔日手记考据(二)习俗篇

修改于01/16801 浏览综合
做考据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活动中每一个习俗都有对应,并且改编的观感也不错,剧情中没有展开讲,颇有遗憾 [表情_思考]
纰漏之处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度朔节:“度朔”是传说中的山名“海有度索山,或曰度朔山,讹,呼也”(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但剧情中并未提及度朔山,我认为这里的“度朔”应该分开来理解,度是“度过”,“朔”指阴历每月初一,剧情中就用此暗示春节大年初一。
2、句芒:句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外形最初为“鸟身人面,乘两龙”,在之后春神逐渐被土牛代替,在《食物语》的早期版本中,春牛同样有出现,可见制作组对于春神的偏爱。虽然句芒与灭蒙鸟外形相似,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3、庭燎爆竿:庭燎是立在地上的大烛,由松、竹、苇等捆扎成束,浸以油脂制成,其主要功能为照明和取暖。虽现在少见,但在唐代诗文多有记载“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张说 《岳州守岁》)“待以客礼,昼坐正殿,夜设庭燎”(《贞观政要》)元春省亲时,贾府也燃起了不计其数的庭燎,“庭燎烧空,香屑布地”,想来非一般材质,可见贾府奢靡。
爆竿,即爆竹,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爆竿”这个词的使用其实较少,出处为《全唐诗·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更多时候称“爆竹”。到了宋代,民间才开始普及制作“鞭炮”,也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新年景物之一。
4、年节动物:年节就是春节。这里的动物原型应为祭祀用的“牺牲”。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牲畜叫“牲”。古代“三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年节动物显然为9的独创,更多是博一个喜庆的彩头,并不把这些动物真拿去祭祀。
5、道路两旁点起炭盆……应指农家“烧火盆”的习俗,与围炉烤火不同,“烧火盆”的火盆摆在门外。这种习俗在南方更常见,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在诗文中也有记载“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宋 范成大《烧火盆》)
6、点卯与“摄提神” 剧情中,曲娘提到自己到职祠点卯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年节动物了。“点卯”,简单理解就是上班打卡签到,古代文武百官规定要在卯时上朝,俗称“点卯”
摄提神:这里有点奇怪,应该是9的原创,没有“摄提神”这个说法。“摄提”可以指岁星,也就是木星,十二年为一周。剧情中十二位“摄提神”应该对应了真实世界中的十二个太岁年,即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太岁纪年也是古代天文常用纪年法之一。剧情中提到今年是执徐的生辰年,故事背景应为执徐年。(公元668年为执徐年,可据此加减12的整数倍推算具体年份)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到了9埋下的彩蛋,今年是2024年,正是执徐年[表情_酷](补充:执徐对应地支中的“辰”,辰为龙,执徐在9的剧情中可能就是龙神,不知道后续剧情中会不会出现龙神,这里如果展开的话很酷[表情_酷]
7、走吉和越桥:“走吉”像是9自创的习俗词,可能从“趌”字而来,指跳起的样子,“犹趌趌然跃不止”(宋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趌”实在过于生僻,要是真放在活动剧情中……我反正是不认识。说起越桥,细想之下还挺好玩(执徐:你不是要给我祭祀吗?)大概是9为了不影响整体氛围,把祭祀内容变得几乎只有象征意义了。
8、街市:金灯和庭燎,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金灯不太可能是金属制成的灯,缺少资料考证,我推测应该是花灯之类的街灯。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金灯照灼,尚惊秦帝之焚。”
9、渊庙:与执徐对话之处,9的原创。有趣的是“渊”为深水谭,同样与水有关,活动剧情通篇都与水密不可分。
10、结彩:路人女和曲娘说道她绣了两匹对鹿纹的结彩,结彩是用彩色绸布、纸条和松枝等结成美丽的装饰物。推测应该是像绸带一样的东西,在春节时挂在周围用以装饰。
11、对鹿纹:可参考图六。鹿身形优美,动作灵动,气质高洁,被视为瑞兽。鹿纹在古代很受欢迎。在一些丝绸之路留存的丝绸中也可见到对鹿纹的纹样。对鹿纹中的鹿成双成对,还表现了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因此经久不衰。
12、存想:曲娘的天赋,字面意思为自我暗示,用思维设定某种形象来影响现实,是不是和曲娘的神秘术很像呢?
13、烛夜:“鸡一名烛夜。”(晋 崔豹《古今注》)在活动剧情中是黑鸡外形的魔精
14、放河灯:表达对逝去之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传统习俗,常在每月初一、十五进行,届时河面星星点点,怀念与希望交织,美丽非常
15、策论:唐代崇尚文辞,科举以辞赋为主。常举在贞观之前有六科,即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秀才科最重策问,应难度高,加之社会风气崇尚文辞,秀才科在公元651年废除。以说书人打趣小孩的内容来看,在当时,秀才科应未废除,策论仍是考试内容之一。结合“摄提”的内容,推测故事背景应为公元644或632年,公元630年唐灭突厥。各族君长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彼时大唐的繁荣和开发是空前的,所以我更倾向故事发生在公元632年,即唐太宗贞观六年
总之,尽管活动剧情不太让我满意,但我不得不佩服1999的考据,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展现了那个万国来朝的时代冰山一角。[表情_微笑]
欢迎大家斧正[表情_开心]
(图源网络,侵删)
图一:句芒(時衣衣衣衣衣 绘) 
图二:灭蒙鸟(很遗憾但确实差不多这样)    图三:庭燎   
图四:十二太岁年    图五:对鹿纹    图六:联珠纹团窠对鹿纹挂锦
图七:烛夜     图八:河灯图    图九:唐科举制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64
2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