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传光影,皮动乡土情
07/1611 浏览综合
冀皖探非遗,皮影寻芳踪—赴唐山、宣城实践队—唐山传光影,皮动乡土情
为探索唐山皮影非遗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日起,滁州学院“冀皖探非遗,皮影寻芳踪”—赴唐山宣城实践队,唐山小分队将要奔赴唐山进行皮影实践参观与采访,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皮影映唐山宴,非遗入乡传新韵实践小分队选择将唐山宴为首站,唐山宴在唐山具有重要地位,是唐山皮影的靓丽名片。实践队员走进唐山宴古色古香的街巷,对唐山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桂凤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入采访,她表示不仅要传承好经典剧目,还创新融入评剧元素与唐山方言,让更多人来触摸非遗温度,让更多人爱上唐山皮影,来传承唐山皮影。

指尖跃动光影,非遗触手可及7月3日,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桂凤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亲手触摸、操纵皮影,感受千年光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先握住主杆,再用两根侧杆控制手脚动作!”张桂凤老师耐心地向队员们示范。光影流转间,张桂凤依然站在幕布旁,耐心纠正队员的手势,这份跨越岁月的匠心,正通过一个个亲手操纵皮影的青年,传递向更广阔的天地。“先握住主杆,再用两根侧杆控制手脚动作,注意手腕要灵活!”张桂凤耐心地向队员们示范。光影流转间,张桂凤依然站在幕布旁,耐心纠正队员的手势,这份跨越岁月的匠心,正通过一个个亲手操纵皮影的青年,传递向更广阔的天地。

耳纳千年韵,声传百戏魂步入唐山博物馆精心打造的皮影大厅,队员站在清晰的显示屏前,戴上特制的环绕音效耳机,进行“沉浸式聆听”,从主唱的高亢到帮腔的婉转,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辨。“博物馆内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皮影戏仍在继续。非遗的魅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正以全新的姿态,叩响更多人的心门。

一面旗子牵出的温暖“那面旗子对我们意义重大,丢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握着失而复得的红色队旗,队员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原本以为遗失队旗会成为这次实践的遗憾,没想到保洁员们用行动为我们的旅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那面失而复得的队旗,不仅承载着大学生们的实践记忆,更见证了陌生人之间的暖心真情,让这座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皮影乐园,处处洋溢着爱的力量。这次不仅仅是一场对非遗文化的探索实践,还见证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人性的善良和人性美,我们深切领略到了唐山这座城市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真切见证到了唐山人骨子里那份扑面而来的热情与骨子里的善良。

光影流转间,非遗焕新颜7月6日实践小队来到了唐山皮影主题乐园。一场极具冲击力的皮影文化盛宴在园区启幕。皮影艺术廊架如同展开的皮影长卷,在移步换景间自然衔接,队员穿行其间,仿若步入光影长廊。皮影剧场内,传统唱腔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结合,让千年非遗在创新中焕发活力。

展千年技艺,传万古文脉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实践小队来到了唐山非遗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有幸与王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交流,让队员对唐山皮影戏以及群众艺术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努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非常感谢唐山市非遗保护群众艺术馆(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馈赠的《唐山皮影戏保护项目研究》系列调研资料。这些资料深入挖掘唐山皮影戏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为探寻皮影文化根源、传承中华民族瑰宝提供了专业支撑,助力更好地了解与研究这一珍贵非遗,推动其传承与创新 。

唐山皮影“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场场光影盛宴的传递,更是非遗基因在乡土之间的扎根。未来,这份指尖上的匠心与唱腔里的深情,必将绽放出更绚烂的文化之花。
通讯员、作者:杨璨玮、曹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