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同人二创,与黄月英的甜蜜日常——锦囊中的青梅
昨天 22:3067 浏览整活二创
随着无双诸葛亮的上线,千古留名的诸葛亮再次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人物,对于丞相,我们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同时对于他的妻子黄月英我们也并不陌生。很可惜,在历史上,诸葛亮和黄月英之间的故事并无太多记载。那今天,南风就来撰写一篇关于诸葛亮和黄月英之间的小故事,给大家发一点“工业糖精”,让大家在这繁杂的社会中也能感到一丝甜和一丝温暖。

无双诸葛亮 正文分割线
锦囊中的青梅
建安十三年的隆中,秋风染黄了竹叶,也染黄了窗前的书卷。
诸葛亮放下手中的竹简,抬眼望向庭院。他的妻子黄月英正蹲在菜畦旁,手指轻抚过一株新栽的植物,夕阳为她梳得整齐的发髻镀上一层金边。
“夫人又在摆弄那些机关了?”诸葛亮含笑走近,却见黄月英手中并无机械,只有几株看似普通的绿植。
月英抬头,眼角微微扬起:“孔明今日猜错了。这不是机关,是药材。”
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近日风寒流行,我配了些药草,分给邻里。这一包是给你的,可置案头,清香醒脑。”
诸葛亮接过布包,轻嗅之下果然清气沁人。他注意到布包上的绣纹别致,针法精巧处竟暗藏玄机。
“这纹样...”
“夫君看出来了?”月英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若是横竖各数七针,可得一组数字,对应你书架上那本《九州图志》的页数和行数。”
诸葛亮抚须微笑:“夫人这是要与我游戏?”
“且去看看。”月英起身,裙裾轻摆,先一步走入书房。
诸葛亮依言取书翻页,果然在指定位置找见一张小笺,上面是月英清秀的字迹:“西院李老妪屋漏,明日可否助之?”
他抬头,见月英已站在门前,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卷图纸。
“我已设计好了修缮方案,”她展开图纸,不仅标注了所需材料尺寸,还巧妙设计了一个收集雨水的装置,“如此修葺,既解屋漏之苦,亦可为李妪省去挑水之劳。”
诸葛亮细观图纸,不禁赞叹:“夫人巧思,亮自愧弗如。”他指着雨水收集装置的一处:“这里若稍作调整,加个滤水装置,水质会更清。”
月英点头称善,二人即于案前切磋改进,不觉烛火已燃。
数日后,荆州牧刘表派人请诸葛亮赴宴。临行前,月英将一锦囊放入诸葛亮袖中。
“若席间有人为难,可开此囊。”月英语气平淡,仿佛只是为他备了方拭汗的帕子。
宴席之上,果然有几个儒生故意刁难,问及偏僻的典章制度。诸葛亮应对自如,却在一则关于古礼的问题上稍作迟疑。他忽然想起袖中锦囊,借口更衣,退至静处打开。
锦囊中无字,只有一缕青丝和一粒红豆。
诸葛亮顿时会意——青丝即“情思”,红豆表“相思”,月英是提醒他:那些儒生提问不是求真知,而是逞才情,不必与之纠缠。
返席后,诸葛亮转变策略,不再逐题应对,而是高屋建瓴地论述治国方略,令那些寻衅者无从插话。刘表听后大为赞赏,不再让儒生们提问刁难。
夜深回府,诸葛亮见书房灯还亮着。月英正在灯下削制竹简,见他归来,抬眼问道:“锦囊可有用处?”
“大有助益。”诸葛亮从袖中取出锦囊,轻轻放在案上,“夫人的情思,亮时刻铭记于心。”
月英微微脸红,低头继续手中的活计:“有用便好。”
诸葛亮注意到她正在制作的可折叠灯罩,结构精巧,收起来不过一掌大小,展开却可罩住整盏油灯。
“这是...”
“你常夜读,灯烛招蚊虫,且风吹易灭。”月英不抬头,耳根却更红了,“这个罩子可透光通风,却不招虫,亦防风。”
诸葛亮心中暖流涌动,却故意道:“夫人这般巧思,他日若传扬出去,世人该说诸葛孔明不及妻子多矣。”
月英终于抬头,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夫妻之道,岂在争强?你擅宏观谋划,我精细微制作,本就如日月交替,各司其职,共照山河。”
诸葛亮闻言肃然起敬,长揖到地:“夫人高见,亮受教了。”
月英扶起他,终于笑了:“其实我有一事相求。近日读《墨子》,其中城防诸器制作之法,颇有可改进处。想与夫君一同研究,或可助将来守城之用。”
诸葛亮眼睛一亮:“正合我意!”
夫妻二人遂并坐案前,一个绘图纸,一个算数据,直至东方既白。烛火在月英所制的灯罩中安稳地燃烧,映照着两个相倚的身影。
窗外,启明星悄然升起,一如智慧之光,永不黯淡。
多年后,诸葛亮北伐途中,打开妻子捎来的锦囊,其中仍是青丝与红豆,附一张小笺:“军中寒苦,保重身体。灯罩已改良,随车送来。”
诸葛亮抚笺微笑,对姜维道:“内卿之智,不在我下。夫妻多年,仍常令我惊喜。”
姜维后来记载:“丞相常言,得贤内助,如得十万精兵。”然此是后话,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