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典故——绝妙好辞
曹操曾途经曹娥碑下,名士杨修随行。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杨修写:“黄绢,有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受辛之器,盛纳五辛的器
道德经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充实,音与声相互配合,前和后
轩辕剑史书
考据“轩辕剑”之名,首出《古今图书集成》收明·李承勋著《名剑记》载:《广黄帝东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然遍寻古籍,并无《广黄帝东行记》一书,惟《广黄帝本行纪》,是题错抑或抄录出误已不可知,其中有载:其後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於是有乔山之冢
小故事。
森林里有一条小河,小河的这边,住着一只小熊。小河的那边,住着一只老灰狼。 每天都有朋友来小熊家做客:小猪啦,小獾啦,小狐狸啦……真热闹! 老灰狼也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朋友来过了。它只记得,最后一个朋友小灰狼来看它的时候,它的牙齿还很尖利呢。“现在已经掉得差不多啦。”老灰狼对着门口的蜘蛛自言自语道,蜘蛛可没有空搭理它,它正忙着结一张新的网呢。 小熊最喜欢烤面包给朋友们吃,香味飘得老远,飘到河那边的
小狗小豆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画家,它画的梅花无人能敌,为此,很多小动物都来请它为自己画画。 一天,慕名而来的大象先生对它说:“早就知道你的画非常好,你能否为我画一幅呢?” 小狗小豆得意的说:“好的,没问题!” 小狗小豆拿出一张画纸和墨,就开始作起画来,只见它将手伸进赤色墨水里,然后将手放在画纸上。 很快,一幅栩栩如生的寒冬梅花图就画好了,大象先生不禁连连赞叹,心满意足的带着画走了。 可是渐
有一只狗,名叫苏坦,它老的时候被称为老苏坦。当它老得目光呆滞,脚步迟缓,牙齿脱落,甚至咬不动坚硬的黑面包时,男主人对妻子说:“老苏坦没用了,明天我杀掉它。” 妻子很同情这条忠实的老狗,她反对丈夫的做法,回答说:“你不能这样,老苏坦为我们服务多年,我们应该养活它。” 丈夫说:“不错,它为我们服务过,可我们喂它饲料,没有亏待它。它老掉了牙,小偷不再害怕了,所以,我必须杀掉它。” 老苏坦听了主人的
神雕侠侣 第七回 重阳遗刻 25
奔了一盏茶时分,眼前出现两条岔路,不知向那一条走才是。寻思:“姑姑不喜热闹,多半是拣荒僻的路走。”踏上左首那条崎岖小路。岂料这条路越走越宽,几个转弯,竟转到了一条大路上来。他一日一晚没半点水米下肚,眼见天色渐晚,腹中饿得咕咕直响,见前面房屋鳞次栉比,是个市镇,快步走进一家客店,叫道:“拿饭菜来。”店伴送上一份家常饭菜,杨过扒了几口,胸中难过,喉头噎住,食不下咽,心道:“虽然天黑,我还是得去找寻姑姑
神雕侠侣 第七回 重阳遗刻 22
那道人听到呼喝,奔得更加急了,杨过微一加劲,身形如箭般直纵过去,一把抓住了他肩头,扳将过来,原来是甄志丙。杨过见他衣冠不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喝道:“你干什么?”甄志丙此时已受任为全真教第三代弟子首座,武功既高,平素举止又极有气派,但不知怎的,此时竟满脸慌张,说不出话来。杨过见他怕得厉害,想起那日他自斩钉截铁的立誓,为人倒也不坏,便放松了手,温言道:“既然没事,你就走罢!”甄志丙回头瞧了几眼,慌慌
神雕侠侣 第七回 重阳遗刻 18
此时掌风呼呼,更加响了,按理小龙女必已听见,但茅屋中却不闻回答。杨过又叫了两声,推开柴扉,只见榻上空空,原来师父早已不在。他更加心惊,忙寻声向掌声处奔去。奔出十余丈,未见相斗之人,单听掌风,已知其中之一正是师父,对手掌风沉雄凌厉,武功似犹在师父之上。杨过急步抢去,月光下只见小龙女与一个身材魁梧的人盘旋来去,斗得正急。小龙女虽身法轻盈,但那人武功高强之极,在他掌力笼罩之下,小龙女不过勉力支撑。杨过大
神雕侠侣 第七回 重阳遗刻 13
后来林朝英创出了克制全真武功的玉女心经,而王重阳不甘服输,又将《九阴真经》的要旨刻在墓中。只是他自思玉女心经为林朝英自创,自己却依傍前人遗书,相较之下,实逊一筹,此后深自谦抑,常常告诫弟子以容让自克、虚怀养晦之道。至于室顶秘密地图,却是当石墓建造之初即已刻上,原是为防石墓为金兵在外长期围困,得以从秘道脱身。这条秘道却连林朝英也不知悉。林朝英只道一放下“断龙石”,即与敌人同归于尽,却没想到王重阳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