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人妖仙红将全收录,三族红卡强度如何? 目前人族妖族仙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红将,红将即红色品质灵将卡,是目前的最好品质,初始为五星,并且后续抽到的卡也是五星整卡。红将的强度相对橙将更高,但是升星也更加苛刻,平均每个星级都需要多一张本体卡。例如。橙卡哪咤有5星升到6星需要两张本体,而同样星级的红卡太上老君升级则需要三张本体。#游戏图文新春挑战#攻略#春秋封神#春秋封神攻略
关于怒气&合击特效
让大家久等了,最近有点忙,现整理了关于怒气&合击特效相关的资料 目前环境:灵将、神话卡多样化,构筑也变得好玩起来。希望整理出来的资料对大家有帮助。 怒气仙法(主角仙法) 优先点满 我军开局怒气增加50点。 仙法*护(主角仙法) 优先点满 怒气增加量提高50%,受到合击伤害减少40% 狂怒不止(魂契) 每次使用必杀技额外增加15点怒气 凌云怒(云霄卡) 开局怒气额外增加50/55/60/65/70/
关于中毒那点事
上期做完关于“强化防御”那点事。 这回说说关于“中毒” 怀念“毒爆流”横行的那段时间, 简单说说毒爆,依靠速度的优势,中毒爆发所以才能横行。 预感在陆压之后的毒爆流由爆发转为控制。更加亲民! 现在毒爆 控制与爆发兼顾。 注:根据中毒来源攻击力流失体力,受到治疗会接触一个中毒效果,最多同时中毒五次。 因为治疗一次解毒一次的机制在,所以中毒与禁疗是相互绑定的。 英雄必杀技能: 伏羲: 单体必杀:目标
300层种族塔 攻略小结 8-5 修改
6-18,截图 300层种族塔开放到现在历时两个月(4-20左右更新) 作者目前 300/300/297的进度 目前版本终于可以佛系收菜了,护肝很重要 上个图。还有几个对应的连接方便小伙伴参考。 200层以后的种族塔 视屏传送门 妖塔 205-240 ,4-30修改 妖塔 245~280,5-14(含灼烧队 凹凹的方法) 8-5修改: 妖塔 45、95结尾的灼烧队可以参考上面链接部分 新增方法: 1
关于冰冻与技能CD那点事
冰冻与技能CD 冰冻:无法行动且技能冷却被冻结。 赵公明出来之后这个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作者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参考构筑更强的卡组。 PS:赵公明的攻略等作者10星后慢慢写, 作者理解:没有最强的卡,只有更强的卡组构筑。 青龙 群体必杀:40%概率冰冻二回合。80%概率减少40%行动条,速度最慢的两个敌人被冰冻二回合。 玄武 群体必杀:敌方身上破防与减攻DEBUFF时80%概率造成冰冻二回合。 弱
妖塔 205-240 ,4-30修改
妖塔05 幽王 狐尊(破魔狐灵)玄武(狐咒)青龙(净化青莲)鬼娃娃(太极法阵)女娲(饕餮) 妖塔10 姜子牙 狐尊(破魔狐灵)玄武(狐咒)青龙(净化青莲)鬼娃娃(太极法阵)女娲(饕餮) 妖塔15 申公豹 狐尊(破魔狐灵)玄武(狐咒)青龙(净化青莲)鬼娃娃(太极法阵)女娲(饕餮) 妖塔20 李靖 狐尊(破魔狐灵)玄武(狐咒)青龙(净化青莲)鬼娃娃(太极法阵)女娲(饕餮) 妖塔25 白虎 狐尊(破魔狐
远古遗迹打法攻略,三大种族如何打出爆炸伤害 上一篇我们主要讲了讲远古遗迹的玩法以及奖励,而这一篇将重点围绕三个BOSS的攻略方法进行介绍,因为三个远古BOSS都有血统压制效果,因此同族与被克制种族伤害大大降低,故本篇仅以克制种族来进行分析。#游戏图文新春挑战#攻略#春秋封神#春秋封神攻略
(妖塔)200层 ,登顶阵容
妖塔145之后登顶阵容、欢迎大佬们指教,相互学习 215万挑战422万 感谢!南宫瑾娴 (官方攻略组大佬)对我的指导!再次感谢! 南宫瑾娴 传送门 :https://www.taptap.cn/moment/382450825491908010 实战阵容如下:务必高速!高命中!肉! 狐尊(破魔狐灵)、 灼烧队(龙渊幻音) 女娲(饕餮)、灼烧队(净化之风) 鬼娃娃(太极法阵) 青龙(青龙怒涛)、灼烧
仙塔 205-230,4-30修改
大家好 ,更新过去快一周了,我也来冒冒泡!~~仙塔的阵容有调整! 仙塔205: 通天(碧游神勇)、雷震子(双龙锁)、 青龙(净化青莲)、昊天(天道君临)、玄武(狐咒秘术) 仙塔210: 通天(碧游神勇)、雷震子(双龙锁)、 青龙(净化青莲)、昊天(天道君临)、玄武(狐咒秘术) 仙塔215: 通天(碧游神勇)、雷震子(双龙锁)、 青龙(净化青莲)、昊天(天道君临)、玄武(狐咒秘术) 仙塔220
关于速度与行动条。
大家好,本期讨论下速度跟行动条 本篇帖子属于理论阶段探讨,作者本人游戏时间有限。具体公式需要游戏官方给出。 按照惯例打比方(速度&行动条&角色)如下: 行动条的长度:100米来回往返比赛 各卡牌角色的速度:跑步运动员有快有慢(选手之间有相对速度) 游戏左侧行动顺序:100赛程预计经过终点选手排序 本回合行动角色:已经在终点的角色 行动条增减(装备、技能):直接拉近或者远离终点的距离 以上有不恰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