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无法实现的神话(上):从内容到预测

精华修改于2021/02/05420 浏览日常碎片
哟,大家好,我是tsugu呀,一个月不见,想不想我呀?(你还知道回来呀),从上次发帖到现在已逾一个月啦,其实我也是不想拖的,只是中间出了点状况,最后就无限期推迟了,在这期间,我浏览了一些书,其中一本叫做《一战全史》的书引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那么接下来,除了正常更新外,我将带着各位看官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走进那个残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参与的战争,那么先生们女士们,让我们欢迎今天的主角——施里芬计划。
一.提出与设想:
施里芬计划,由1891年至1906年任德军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AlfredGraf von Schlieffen,1833~1913)提出,他上一任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下一任是老毛奇之侄小毛奇。
TapTap
(图为施里芬公爵,实际上他是个近视而且瘦弱的人)
该计划目的在于为即将进行世界大战来重分殖民地的德国寻找一个制敌致胜的方案,不过施里芬公爵他个人并没有亲眼见证世界大战的爆发,当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扣下瞄准奥匈大公斐迪南的手枪的板机时,施里芬已经停止呼吸一年了,于是他也就永远成为了德国最伟大的理论军事家之一,而他的计划,在后任德参谋总长的小毛奇十几年的研究后进行了一些修改使用在了“一战”之中。
二.内容
关于施里芬计划的内容其实说短可以一言概之,说长则可以滔滔不绝几千字讲不完,那么简单来说,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内容为:对东部的沙皇俄国采取守势,同时对西部的法国采取凶猛的攻势,力图速战速决逼迫法国退出战争。
TapTap
(图为施里芬计划的战略部署图)
当然我们不能只讲一个大概就了事,毕竟施里芬计划能在近25年后被曼施坦因将军拿出来修改为黄色计划重新使用,在一百年的今天仍被广大军迷所津津乐道,它一定是有自己的战术意义的,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就是在于这里
首先,正如我们先前所言,施里芬计划主要分为两部分,强攻的西部和死守的东部,而防守方面,我想施里芬公爵并不是很喜欢(当然我也不喜欢),所以他的部署并不是很值得一说,大体是在东普鲁士(今俄罗斯境内)及西里西亚地区(今波兰境内)进行防守,他只给了十个师,后来证明这十个师在有号称“蒸汽压路机”的有六百万常备军沙俄面前塞牙缝都不够,一直到小毛奇从西线抽调了一定部队后打了“坦能堡战役”才有所好转,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施里芬可看不见了。
对于西线,施里芬又分为了列日和那慕尔(今比利时境内)方向(下简称右翼)及阿尔
萨斯—洛林方向(今法国境内,于普法战争时割给德国,下简称左翼)两翼共79个师,而施里芬又大大加强了右翼,达到了近六十八个师,他的想法是:一旦德法开战,在普法战争中吃了大亏的法国定会猛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也就是左翼,而原本就不设防的法比边境会更加空虚,那么德军就能因此乘虚而入,直占法国的核心——巴黎,后来法国的参谋总长霞飞制定的16号计划正中施里芬下怀,可惜公爵低估了比军的斗志与实力,这就是后话了。
TapTap
(图为施里芬计划的初始版本,小毛奇在随后进行了修改)
当然我们前文有言,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进行了修改,而这修改就是将右翼的兵力调到了左翼,使得左右翼兵力大体相当。
TapTap
(图为小毛奇修改后的施里芬计划)
当然由于小毛奇时期德国常备军数量发生了变化,而且小毛奇也没按师来安排,所以我们在此叙述要被迫将施里芬的原计划“翻译”成人员部署以方便比较。
TapTap
(图为经过按兵力“翻译”后的施里芬计划)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小毛奇时的东西兵力对比已达1:8,但与施里芬的1:7.4并无多大差距,最主要的就是西线的左右两翼对比,由原本的1:7变为了1:3.3,若是施里芬黄泉下有知,大概会气得直跺脚吧,因为他直到死前还抓着小毛奇的手说:“别忘了加强我的右翼。”
可惜小毛奇不仅“忘了”还削弱了它,这也使得小毛奇从此被称为庸才。
TapTap
(图为小毛奇,说实话他与我想像中的不太一样)
三.制定依据
施里芬计划的制定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真实的情况,二则是施里芬自己的预测,我们一个一个讲。
先说真实的情况,第一是纵深,沙俄辽阔的领土能和德国人打起漫长的消耗战,甚至可以像拿破仑战争时期那样将政府迁往西伯利亚,这是德国人耗不起的,反观法国,纵深作战就没俄国那么难对付了,巴黎距德法边界或法比边界太近了,而一旦被占领,对法国人士气的打击又是极大的,所以先西后东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就是军队的素质,沙俄军队的素质低,大多是最底层的农奴和农民,武器也差,许多人都没枪,有枪也没子弹,甚至有人拿根木棍绑把刺刀作武器,这点上与装备精良,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军没法比,而法军素质与德军相差不大,这就意味着俄军造成的威胁将远不及法军大,若是优先击败法国,则是少了一个劲敌。
最后,便是动员速度,其实这里还涉及到施里芬的假设,但他假设的是时间,而大体上则是没有假设的,说白了就是法军动员速度快,不要两周便能全部集合上战场,但俄军动员慢(根据施里芬估计要6~8周)那么俄军短时间内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这也因此决定施里芬计划必须速战速决。
那么第二点就是预测,这是施里芬计划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它必定失败的地方。
关于施里芬公爵的预测其实很多,据说他写了几本备忘录以防不时之需,但最后全部被小毛奇搁在一边吃灰,而最重要的三点其实很简单:1.比军抵抗斗志弱甚至不抵抗;2.俄军动员慢;3.法军复仇心切。整个施里芬计划便建立在这三点上,若有一环出了差错,便会使其稳定性出现巨大的差错,就会使其接近破产,可惜从结局上,这三个预测都出了差错,而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我会慢慢分析的。
关于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但说来说去都绕回了小毛奇的身上,好像确实是因为小毛奇的原因才最终导致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可重新看回来,它真的能成功吗?由于篇幅的原因,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可以点个赞,想看后续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不迷路,那么我是tsugu,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27
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