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氵]RFB的生活区随笔#4
修改于2020/03/2179 浏览日常碎片
前言:我错了,我还是年轻,给大伙先道个歉。
以下观点有部分参考《记录时代落水者的尊严,是东北文艺复兴的最大意义》和《锈带蒸汽波和东北的另类现代性》。这两篇文章写的真的挺好。
东北离你们离我们既近又远。我依稀记得在二月初最紧张的时候东北也派出了许多医疗队支援,然后有人就在说“东北一直在默默付出没有回报”。
然后就传开了。其实这个问题——还行吧,挺简单的。我们可以横向类比一下山西(虽然我不是山西人):拿着老祖宗的老祖宗留在地底下的树林子养活了华北华东华南四十甚至七十年,以一己之力奠定了中国的能源格局;然后呢?灯下黑。咳咳。其实照这么类比的话东北还好一点?
我做一个十分不负责任的猜测:在少数人(至少20%)的印象中东北只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共和国的长子(其实这个是长春一汽)”这些还留在高中教材上的东西。确实,东北辉煌过,也挺久的。老工业重工业抛去常先生留下来的底子不少都是在黑土地上起步的——还有大庆油田呢,别忘了,日本人当时不就离油田差了几百米吗?
东北的崛起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前,沙俄——伪满统治时期。日本在台湾坐了五十年,常先生就是逃过去的,不也是一脚油门20年直升四小龙吗?东北我个人认为基本上是同理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看中了东北平原板块稳定不像老家多灾多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自然资源丰富,后续的开发也较容易)。东北发展的顶峰是在80年代末:1990年东北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2.1%,全国城市化水平只有18.9%;不止是在经济层面也是在文化层面,八九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翻译的从一休到灌篮高手是我父辈们的童年和青年,辽宁的有线台甚至直接用过ESPN信号转播NBA(所以说本钢强不是没有道理的(笑)。
东北是什么时候、又是因为什么而没落知道今天这般呢?个人观点是8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
(以下截自《锈带》)
“改革开发早期的的放权让利让东北的公有制经济出现了“畸形繁荣”,企业领导层不再为长期的全国计划负责,而更多将“再生产基金”(研发经费、储备金、公积金、设备折旧费等)倾泻于商品生产,占领地方市场,在全民消费缺口大开的时代,赚取短期的丰厚利润。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计算,改革开放前国有单位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 4.4%,改革开放初期实际平均工资年增长幅度为改革开放前的 6.3 倍。这一时期,知青返乡,为了消化大批城市待业青年,出现了退休顶替制度,即父母退休,子女顶替原来的岗位。与此同时,贫富分化已经初步显露,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伏笔。
从1984 年开始,展开了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制与厂长制改革,承包经营制模糊了公共资产的所有权边界,厂长制逐步架空了职工代表大会。还有工厂干部的“四化”政策,替换了遵循鞍钢***精神的老干部。改制前的国营企业,企业资产为集体所有制,职工代表大会是拥有一定决策权,基层工人、技术人员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技术革新。厂长制改革后,厂长独揽生产资料使用、产品分配、奖惩工人等权力,逐步剥夺了工人对企业的民主管理资格。失去职工代表大会的制衡,管理层才可以进行“寅吃卯粮”的“畸形繁荣”,岗位顶替,替换了拥有斗争经验的老工人,涨工资发奖金等物质刺激手段来麻痹年轻工人。”
以上。啊,本山大爷啊——你是想问他去哪了吗?他“退居”了,不过可以在下一篇随笔里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