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资讯】生存还是死亡 进化还是改革 欧洲超级联赛真的能够取代欧冠吗
2018/11/2280 浏览综合
随着11月初德国《明镜周刊》宣布与足球解密网合作,开始审阅来自黑客攻击获得的超过7000万字的国际足联机密文件,一系列足以改变整个世界足坛的爆炸性新闻陆续浮出水面,“欧洲超级联赛”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11家来自欧洲五大联赛的顶级俱乐部——英超的曼联、曼城、利物浦、切尔西、阿森纳,西甲的皇马、巴萨,意甲的尤文、米兰,德甲的拜仁、法甲的巴黎圣日耳曼——秘密筹办了一项名为“欧洲超级联赛”的全新赛事,并为这项赛事策划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种是参考欧冠联赛的现行赛制,在本国联赛之外设立由“各国联赛精英球队”参与的洲际级别比赛,但参赛球队的选择依旧将不再是联赛内成绩或欧足联积分,而是建立赛事时所签订的合同;
另一种更大胆的想法是,各支球队会脱离本国的联赛,直接将欧洲超级联赛变成一个周期性的、常规的、封闭式的商业化联赛,不受任何国家足协的直接管理,并且已经委托律师事务所讨论“脱离本国联赛在法律上是否可行”。
据悉为了让欧洲超级联赛的参赛阵容更加完整,这11家俱乐部还邀请了另外5家俱乐部作为“首批加盟者”,他们分别是马德里竞技、多特蒙德、马赛、国际米兰和罗马。
总之无论以哪种方式成真,世界足坛的现有格局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例如有分析认为“欧超联”的建立不仅截流了足球产业中的绝大部分优势资源,初始资源的分配不公还会在“自由市场的经济规律”影响下被不断放大。在这之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过往依靠联赛分红体系而得以健康生存的中小俱乐部将面临彻底的生存危机,足球也将彻底分裂成两个不同维度的运动。
因此在“毁掉现代足球”的罪名面前,随着“欧超联”的传闻甚嚣尘上,不少在新闻报道中被提及的关键人物都开启了否认三连的模式,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甚至扬言:凡是试图尝试分裂现有足球结构的人都将付出代价,将无法参加国际足联体系内的任何赛事,包括世界杯、欧洲杯和国家联赛。
——不过这或许也成为了比“欧超联”本身更值得人们质疑的地方:如果“欧超联”的设想真的只是一场闹剧,国际足坛的政要们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动肝火?面对已有半个多世纪运营经验的对手,“欧超联”是否真的有能力比“欧冠”做出更诱人的蛋糕?
欧超联的筹码:自由度、商业化和辐射效应
如果能够如愿地脱离所在国的足球体系,进入一个完全由职业俱乐部把控的全新联盟,豪门俱乐部们无疑将在很多层面收获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例如人才政策。
在目前的足球体系中,由于本质上是各国职业足球产业的参与者之一,各家豪门俱乐部在享受公共资源后也将“不可避免”地承担一部分足球人才培养、相关产业发展以及足球环境建设等职责,也因此需要为“职责的有效履行”接受一些针对性的政策调整。
以英超联赛为例,英超联盟规定每支球队的25人一线队名单当中,必须至少包含8个出产于本土青训的球员;与此同时,虽然青训球员也适用于16岁到21岁之间在英格兰有过三年踢球经历的外籍球员,但外籍球员来到英超联盟踢球的前提是取得劳工证。这可是相当高的门槛:
当年从大连实德转会到曼联的董方卓,就是因为无法申请劳动证的原因无法直接入驻卡林顿基地,只能随即被租借到外籍球员政策更宽松的比利时联赛,先暂时获得欧盟的工作资格,再等待董方卓在国家队层面凑齐80%以上的出场率,以凑齐申请劳工证的资格——整个过程总共耗时三个赛季。
更让人遗憾的是,董方卓漫长的等待还算是“劳工证故事”的幸运版本。前国脚张玉宁、曲波、邵佳一都是因为劳工证的问题,无法获得闯荡英国足坛的机会,甚至温格之所以没能成功签下梅西和迪马利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劳工证政策对非欧盟国家的青年才俊十分不友好。
因此可以想象的是,当这些足球俱乐部卸下了“为祖国足球事业添砖加瓦”的千斤重担后,许多来自足球欠发达地区的球员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随之而来的则是足球影响力版图的进一步扩大——或者即便豪门们没有继续培育年轻球员的闲心,在不必强行照顾年轻人成长的建队环境,也似乎更容易地在大手笔的投入下诞生“全明星阵容”,至少也能让话题性和观赏性不再是紧缺资源。
不过相比来自竞技体育层面的生产力解放,巨大的商业化空间或许才是“欧超联”吸引豪门俱乐部们投下赞成票的关键之处:
虽然目前绝大部分豪门俱乐部已经进入了企业化经营模式,曼联等拥有高度商业运营能力的俱乐部甚至成为上市公司,让比赛日收入在俱乐部营收结构中的占比下降到50%以下,但与“本国足球产业”以及“本国球迷文化”等标签的深度绑定,始终让俱乐部和联赛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产品,得到更全面的商业化开发。
德国足球联盟著名的“50+1”政策就是这一尴尬现状的典型标志之一。
德国足协(DFB)章程第16c章第2款和德国足球联赛联盟(DFL)章程第8章第2款规定,俱乐部在所有资产所有人中,在50%的表决权之外,至少额外再拥有一个进一步的表决权比例——简单来说既是投资方再有钱,在行政干预下也只能最多拥有49%的表决权,无法单独决策俱乐部各项事务。

这项强硬的政策在前几年被看做“德国足球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之一,人们相信“50+1”政策在规避过度商业化开发、保证德甲球队财政健康、维持德甲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德甲在欧战中的竞争力下降,德国国家队战绩的倒退,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对“容易吓跑资本”的政策是否阻碍了德国足坛追赶世界足球变化潮流的步伐。
尤其当城市足球集团、阿布扎比财团、红牛集团用资本的力量迅速扶植起了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新贵豪门后,呼吁政策改革的音量开始不断放大,比如拜仁董事会主席鲁梅尼格就支持废除或者至少放宽“50+1”,表示“我个人支持由每家俱乐部自行决定是否向外来资本敞开大门。”
讽刺的是,多特蒙德虽然是“50+1”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俱乐部总经理瓦茨克多次强调过自己的立场,但多特蒙德却是德甲联盟中唯一的上市俱乐部——也就是说多特蒙德实际上也是“过度商业化”的直接受益者。
因此可以想象,当更愿意行使自己“企业”角色的豪门俱乐部们,在联盟规则的指定中获得了绝对话语权,足球商品属性的一面肯定会得到彻底的解放,联盟营收能力、球员收入水平、产业收入规模、产业辐射范围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而从理论上来说,足球的过度商业化可能并没有球迷们想象的那么快,因为商业化开发意味着更多地拥抱市场,更多地拥抱市场意味着球迷们与足球产业将拥有更多的直接接触面,从而让“欧超联”更偏向于“买方市场”特征,即商品提供者会在量的基础上主动提高质的标准,愿意通过市场细分的方式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与如今享受“过年吃饺子”般待遇的欧冠联赛有着天壤之别。
总之不难预见的是,如果从纯粹的市场角度来看,消费者(球迷)和经营者(俱乐部)都将从“欧超联”的成立中受益,“足球”运动本身的影响力也可能在这次空前的商业开发下获得跃进式提升的机会。
欧超联的短板:文化断层与距离感
市场规则可以成就欧超联,但最大短板也藏在商业逻辑里。
简单来说,豪门俱乐部的全权运营虽然能量产足球比赛的话题性和观赏性,但话题性和观赏性总归也只是“足球”世界里的次生资源,真正驱动足球从竞技体育上升为世界第一运动的核心资源,实际上来自于足球俱乐部与地域文化绑定下形成的“文化基因”。
以曼联与利兹联的“宿敌渊源”为例,由于1455-1488年间爆发的“红白玫瑰战争”的主要战役就发生在如今的利兹附近,而两大家族的族徽又分别是“白玫瑰”和“红玫瑰”,因此这两支来自交战双方地区(兰开夏郡和约克郡)且配色为红白的球队交锋,会在极强的象征意义下继承历史上的百年恩怨,从而形成经典德比交锋之一。
与曼联和利兹联的“红白玫瑰战争”类似,曼联与利物浦的宿敌渊源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竞技体育层面之外:
20世纪初,随着曼彻斯特大运河的开通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冲击,大量就业机会和资本开始从港口城市利物浦转移到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用现代的社交网络语言来描述,这个时代背景让英国舆论陷入了“谁是一线城市”之争,职能类似于现代战争模拟沙盘的足球则成为了最适合宣泄争论情绪的平台。
所以虽然豪门俱乐部们可以将这些恩恩怨怨完整地继承下来,继续在欧超联的赛事中成为吸引大家关注的看点之一,但没有了绑定地域文化、人文因素带动的动态发展,属于欧超联的足球文化将永远只能成为一个定量,陷入“冷饭翻新”的死循环当中,商业化运营也终究无法取代足球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核心竞争力。
伴随着“足球文化断层”而来的则是距离感。当足球放弃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加成,势必需要通过更多的“竞技体育”层面的传播爆点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无论从参与层面还是观赛层面来看足球都是标准的高门槛运动,高门槛则意味着受众有限,直接拉开了足球运动与准球迷之间的距离。
巧合的是,无论是当年的G14还是如今《足球解密》曝出的欧超联,在谈到欧洲豪门俱乐部们想摆脱当今世界足球格局的原因时,也都谈到了“门槛”的问题。只不过豪门们认为“低门槛”带来的不是足球运动的接地气,而是严重影响足球比赛的含金量,让本来可以优质的商品不得不廉价。
用杀鸡取卵的方式把足球做成一个纯粹的生意,这或许是足坛名宿们动肝火的根本原因。
总之,我们大可以将“欧超联”的是否成真看做是现在足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临界点:竞技体育的现有模式是否需要重新被结构?现代足球的运作方式是否还有良性的成长空间?资本和足球的合作是否已经来到了上升的天花板?
当这些问题有了最终的答案,或许我们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运动。这个运动名为足球,也将不再是我们认识的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