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肖申克中得到的领悟
2019/12/1068 浏览综合
初次接触《肖申克的救赎》,那时的我,懵懂无知,只因心有戚戚然,便泣不成声。如今重温,感动依然在,却另有一番体悟。
那时的我,被“囚禁”于小小的校园内,一日三餐九门功课,常生眼盯作业却提笔难写的无力感。而陌生的人群,繁多的课程,不如意的成绩,更是令我怀疑读书升学的意义。
而《肖申克的救赎》的恰时入眼入心,于我而言,颇有柳暗花明之感。
当那个随和可亲、令我见之则喜的老人——老布,在出狱后因无法融入这瞬息万变的世界,而选择自杀时,我神思恍惚,内心悲痛难抑:身陷囹圄,无法善终,这就是人生的结局吗?
这种压抑感如触手般狠狠地揪着我的心,直至后来安迪经石凿之道,逃离肖申克监狱时才消散。得见安迪振臂拥抱自然的那般自由畅快,我亦全身心地洋溢着饱和的幸福感。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何为“救赎”?如何救赎?且看安迪。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便是其中之一。无罪入狱的他在肖申克中意志坚定、傲骨铮铮,他不屈服于“姐妹花”的淫威,奋力与他们抗争;为了监狱图书馆的藏书量的增加,他坚持给政府写信请求拨款;甚至彻夜无眠地挖掘越狱隧道……
在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到冰凉的啤酒,给予他们“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的感觉;他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所作的乐声撒在罪犯们的身上,美妙的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如婴儿;同时他也给予他的好朋友瑞德一个崭新的归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是的,安迪一直在自我救赎:“我本无罪,我需要自由”,与此同时,他也对狱友进行了知识与爱的救赎,而且他甚至作为一个“执行人”,在与整个肖申克监狱进行对峙。
我从《肖申克》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要么忙着生活,要么忙着等死。”于是,我不再对着高大的青桐树思考“哲学”,而是更相信校园虽小,但书页宽广,时间有限,我心无限。如果当时的我选择轻率地放弃学习,现在的我不会身处大学校园之中。所以,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对你当初的坚毅表达崇高的敬意,你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
米兰·昆德拉言:生活就是扛着痛苦的"我”穿行世间。 而存在,存在即幸福。存在就是: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我们都是容器,生活加诸于我们世间所有喜怒哀乐,救赎则如温暖的雨水,包裹着我们柔软的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