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将风云之蜀后期的政局演变
2021/11/2755 浏览九州阁文章集合
蜀后期的政局演变
2 年前
摘要:诸葛亮逝世后,蒋琬、费祎、姜维、陈祗等人相继进入蜀汉军政中央,他们在各自秉政的期间提出了不同的战略方针。蒋琬接替诸葛亮,奉行攻伐曹魏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提出了东路伐魏战略,但最终由于朝堂的普遍反对而没有实行。费祎继蒋琬之后,奉行休兵养民的战略方针,对姜维的北伐多有限制,促进了蜀汉国力的恢复。费祎之后,蜀汉形成了姜维掌管军务,陈祗总理政务的格局。姜维与陈祗互相支持,为蜀汉朝堂最后一个稳定期。陈祗逝世后,蜀汉朝堂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国力的衰弱和内部的分裂,加剧了蜀汉的灭亡。本文通过对蜀汉后期执政者的描写,来还原蜀汉从割据到灭亡的政局演变。
关键词:蜀汉;蒋琬;费祎;姜维;政局演变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北伐大军便被杨仪带回蜀中,期间,杨仪与魏延争权,双方互相上书后主刘禅言对方谋反,最终,在蒋琬、董允等人的支持下,蜀汉后主刘禅选择相信杨仪。于是杨仪“奉命”剿灭魏延,并夷其三族。杨仪回到蜀中后被刘禅封为中军师,失去了兵权。而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陈祗等人却相继进入蜀汉军政中央。自武侯逝世后那风云变幻的蜀汉朝堂,便由此而始。
一、“出汉水东征”——蒋琬秉政时代的伐魏之策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杨仪失权后,蒋琬升任尚书令、益州刺史,后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正式接过蜀汉军政大权。值此时,诸葛亮刚刚过世,蜀汉人心浮动,蒋琬初任大将军,位处群臣之右,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言谈举止一如往常,于是众望渐服。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刘禅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同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蒋琬受命领兵进驻汉中,欲趁曹魏举兵东进之际,择机与孙吴共击魏国。然司马懿虽走,魏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却坚守雍凉,未曾有隙。蒋琬北进汉中六年,虽保持战略主动,且多次令营司马姜维率偏师西进,连接胡羌,但收益甚微。东吴孙权虽应约多次进伐淮南,但亦无功而返。
于是,蒋琬认为,汉中、陇西等山川之险虽为蜀汉之屏障,然亦将蜀汉阻塞于阳安关以南,难以北进,自汉中出兵,粮道艰险且绵延不绝,难以为大军之继,此亦为先丞相诸葛亮屡次北进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可如果沿汉水、沔水东下,则大军顺江而行,可一日千里,必当势如破竹。于是,蒋琬上奏后主,且命汉军大造舟船,准备出其不意,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然蜀汉朝中多数官员,包括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都认为:水路出兵虽易,进可顺江而下,日行千里,然一旦失利则需逆流而上折返,难以全然而退。智者不虑胜,先虑败,此等毕其功于一役,非为万全之策,加之蒋琬旧疾复发,难以亲历亲行。刘禅为安抚蒋琬,派遣费祎、姜维等赶往汉中,一则秉圣意探望蒋琬,二则劝阻蒋琬,令其放弃东路伐魏之策。蒋琬与费祎、姜维等商议后,知众臣之所望,东进之策难行,遂上书给后主:“复兴大汉,是我辈之职责,然自臣奉辞前往汉中,已然六载,毫无所获,每自思之,俯仰惟艰,寝食不安。如今曹魏虽跨带九州,幅员辽阔,但只要我们和东吴合力,成犄角之力,便可逐渐将其蚕食掉。但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举步维艰,废寝忘食,于是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有资,羌胡人心存汉室,昔日以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应该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后主允之,蒋琬于是便留姜维于汉中,自则进驻涪县,病情日益加重。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蒋琬因病重而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自此后,他在蜀汉朝中的权利逐渐衰减,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病逝。
作为诸葛亮的首任“接班人”,蒋琬终其一生都在思索伐魏兴汉之策,其任大司马八载,六载居于汉中待机,然事未有机,终未能遂愿。
二、“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费祎主政时代的休兵养民之策
蒋琬东路伐魏之策终因朝臣的普遍反对和自己的体弱多病而沦为画饼,随着益州刺史的任命,由尚书令升任大将军且录尚书事的费祎逐渐进入蜀汉军政核心。
费祎识悟过人,最初在接替升迁的蒋琬担任尚书令的期间,凡举国之事,只需举目稍视,便可知其意旨,速度数倍于常人,而且过目不忘。费祎常能于接纳宾客,饮食嬉戏之间听知政事,既能尽宾客之欢,又不废军国大事。以至于后来董允代费祎为尚书令,欲效法费祎之所行时,只在旬日之中,便愆滞国事许多。于是董允不得不叹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远,此实非我之所能及啊!我听事终日,却犹觉没有余暇可处。”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兴兵讨伐蜀汉,兵锋直指汉中,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依先主刘备“错守诸围”之法,拒守兴势。时大司马蒋琬病重,后主刘禅即命大将军费祎兴兵北上,前往救援。费祎受命后,留镇南大将军马忠留守成都,自则督诸军前往兴势应敌。临行前,光禄大夫来敏前往费住所祎与其辞别,求对弈。其时大军早已集结完毕,蓄势待发,而费祎却欣然留下与来敏对戏,从容不迫,毫无惊慌之色。来敏见状,便言道:“我只是聊观试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对付贼者。”果然,曹爽大军于兴势为王平所阻,不得进,及费祎兵至,两下夹击,魏兵大败,损兵折将,兴势之围遂解,此即为兴势之战。此战为蜀汉防御战中的又一经典战役,也是费祎的成名之战,曹爽、夏侯玄等人发动大量羌胡之众助魏南征,此次大败使得羌人胡人损失惨重,而曹爽又未给予有效地安抚,加之后来魏雍州刺史郭淮施行以暴制暴,以杀止杀的对抗战略,使得羌胡等族与曹魏之间的间隙越来越深,此为姜维后期北伐借助羌胡之力提供了帮助,亦为数十年后的五胡乱华、中原陆沉埋下了不可忽视的伏笔。此战后,费祎封成乡侯,名声大噪。
后蒋琬固让州职,费祎加领益州刺史。费祎当国功名,复领州职,在蜀汉朝中竟比过了蒋琬。
费祎与蒋琬不同,蒋琬继诸葛亮之后为蜀汉的另一位鹰派代表人,而费祎则为有名的和平大鸽子,他主张休兵养民的战略主张,费祎认为,蜀汉与曹魏之国力相距甚远,无论是东征还是北伐,都难有胜算,与其穷兵黩武自取灭亡,不如休养生息,坚壁清野,固国安民。
费祎辅政其间,姜维自以为通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长思以引西北诸羌、胡以为羽翼,并指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之。每当姜维欲兴军大举北进,费祎常裁制不从,或与其兵不过万人,或干脆不许。费祎向姜维说道:“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乎我等?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此举,令蜀汉国力有所恢复,但他忽视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道理,曹魏之领土、子民,数倍于蜀汉,若迁延日久,两国之间的差距必将越来越大。自古至今从未有偏安而可长久者。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刘禅命费祎开府。给予其与诸葛亮、蒋琬等类似的权力,可谓真正的位极人臣,然而就在不久之后,即第二年春正月朔日,蜀汉举行岁首大会时,费祎高兴之余,欢饮沉醉,不及戒备,为魏降人郭修(一说为郭循)亲手持刃所害,身死。
费祎的死可谓异常蹊跷,联系到其与姜维在政见上的不同,加之郭修为姜维所俘,以及费祎死后姜维之“得行其志”,使人们不由得将这场刺杀与姜维联系起来。然而考虑到魏强蜀弱,自古至今只闻有弱国刺杀强国首脑政要者,鲜有以强刺弱者,且费祎休生养息,并不为曹魏大患,再者,曹魏朝堂八个月之后才下达嘉奖令,可见其事前多半不为所知,因之认为其很难认为曹魏的奸细。虽然姜维有这个动机,也可能有这个能力,但事实真相具体如何,已不能擅加猜测。
三、“得行其志”——姜维与陈祗的合作与成全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费祎遇刺身亡,姜维遂得行其志。而此时的蜀汉朝堂,董允已逝,陈祗接替其为侍中守尚书令。陈祗不似董允,他为人圆滑,处事精明,亲近刘禅,且不再排斥黄皓,因此深得刘禅喜爱。陈祗在蜀汉朝堂亦属于鹰派,他支持姜维的北伐,并多次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表达对姜维的支持。同时,由于姜维常年在外征战而不回成都,加之刘禅宠爱陈祗,故陈祗在朝堂之中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姜维。由此,由卫将军姜维主管军事、尚书令陈祗主管政事的格局逐渐在蜀汉国内形成,两人相互配合,形成了蜀汉国内最后一个稳定期。
同年夏,蜀汉卫将军姜维率军数万汉军出石营,围南安,开始他主持军务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伐。此时,久在雍凉的魏将郭淮已升任车骑将军,而与姜维直接对阵的则是魏后起之秀,司空陈群之子陈泰。陈泰于高平陵政变之时曾替司马懿作保,请曹爽放弃兵权,仍不失为富家翁,然不曾想司马氏父子出尔反尔,独霸朝纲,遂令陈泰不满,为避免参与政治斗争,他请命出镇雍凉,站在了对蜀作战的最前线。
姜维第一次主持军务兴兵北伐,已任雍州刺史的陈泰率军来援,陈泰还未抵达,姜维却已因粮尽而退军。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刘禅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同年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因对司马师独霸朝纲日益不满,遂密谋废易大臣,欲废司马师大将军之位,着魏氏宗亲,太常夏侯玄代之。然由于策划不周,终至事泄,司马师闻之大怒,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曹魏一时陷于混乱。魏狄道长李简一纸密信寄往汉中,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领军北伐,李简献城降,姜维遂占领狄道。十月,姜维稍作休整,令荡寇将军张嶷领无当飞军为先锋,进围襄武。然张嶷遭到魏将徐质的反击,不幸战死。张嶷战死后,姜维率大军赶至,斩杀徐质,大破魏军。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进击,进破河关、临洮两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镇东将军毌丘俭感恩于魏明帝曹睿的赏识,以司马师擅废皇帝为由,联合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抗司马师。司马师虽然平定了这次叛乱,但因为受到文钦之子文鸯的惊吓而眼疾复发,最终于正月二十八日病死于许昌。
同年七月,卫将军姜维趁司马师新亡,司马昭立足未闻之际,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诸军出狄道。此时陈泰已升任征西将军,总督雍凉二州军事,而接替他为雍州刺史的是原冀州名士王经。王经新任,经验不足,错误估计了双方形势,不遵陈泰之令,妄图先发制人将蜀军击败,于是,他率军冒险出洮河上游的故关,与蜀军在洮河西岸交锋,遂招致惨败,损兵数万,最后,王经只率得万余残部撤回狄道坚守,陈泰闻询后亦率军前来援救,姜维恐粮路被断,遂退军驻扎钟题。
此战是姜维数次北伐之中取得战果最大的一战,即洮西之战。加之延熙十七年的襄武之战,两次大胜共使得魏军损兵数万,其中,由于王经背水列阵,魏军兵败后退无可退,仅落入洮河中溺死的士卒即达万余人。此战后,曹魏于雍州的军力大损,胡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更加蠢蠢欲动,整个雍州境内的民众多有因惶恐不安而投降姜维的。时任安西将军的邓艾甚至叹息道:“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魏帝曹髦不得不在一个月之内连下三道圣旨来平复战后的雍州问题。姜维退兵后,此战的主要指挥方——征西将军陈泰和雍州刺史王经皆被剥夺兵权回朝,而姜维的宿敌邓艾正式接过征西将军一职,站在了抗击姜维的前线。同时,在此战后,姜维在蜀汉国内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春,后主刘禅下令,就地升迁其为大将军。
同年,姜维整顿兵马,打算携襄武、洮西两战之余威,乘胜进军。遂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兵,于上邽会合。然而胡济并没有到来,致使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死伤甚多,陈寿描述曰:“星散流离”。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于是,姜维仿诸葛亮之故事,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段谷一战失利,与胡济的失约有很大关系,但至于胡济为什么没有领兵赴约,已成未知之数。此战后,姜维并没有向刘禅上书弹劾胡济,而胡济也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还于此后升任
四、内外交困——陈祗死后的蜀汉国局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尚书令陈祗去世,姜维失去了在朝的最后一个有力支持者。姜维屡次北伐,虽曾获大胜,但由于国力不足,皆未能有效地将胜利果实尽数消化,不仅成效甚微,反而弄得民困兵疲。特别是段谷一战,乃诸葛亮辅政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败。于是,他不再轻易地对外用兵,而是转过身来,意图改变汉中的防御战略。
最初,先主刘备攻下汉中后,留魏延为汉中都督,往镇汉中,实行分兵诸围以御外敌,以错守诸围之策,敌若来攻,使不得入。魏延与王平深入贯彻了这一防御理念,使得曹真父子两次伐蜀都于汉中外围折戟沉沙,无功而返。魏延之名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即发表于出任汉中都督之时。
而姜维认为,错守诸围,虽合 “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于是认真研究了汉中形势,提出了“敛兵聚谷”之策——退守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若敌军来犯,则派遣机动部队骚扰其薄弱之处,敌军远来,难克重关,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待其败退之日,诸城军队与机动部队则全部出击,灭敌于阳关之外,此殄敌之术也。蜀汉朝廷同意了姜维这一战略,令胡济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姜维此敛兵聚谷之策,实则是将崎岖难行之地让于魏军,放敌人入境,自则坚守城关,拒敌于坚城之下,另遣偏军袭击敌粮道,待敌败退之后,四下齐出,聚而歼之。
姜维与费祎又不同,姜维是蜀汉后期少有的鹰派强势人物,他提出的“敛兵聚谷”之策,相比于先主之法,优势在于,先主之法只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却不能重创甚至尽歼来犯之敌,姜维此策则有可能将敌军尽数歼灭于坚城固关之下。但漏洞之处也非常明显,尽让险要之地,若坚城不能守,则无异于开门揖盗耳。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再度起兵攻魏,攻入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设阵,以逸待劳,双方激战后,蜀军败退,姜维只得退往沓中。此次出战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此时的姜维已至花甲之年了,降蜀三十四载,终是没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姜维此败再次招致蜀汉朝中反战官员的不满,董厥、诸葛瞻等人对姜维亦多有抨击,上奏后主欲改任姜维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而原尚书令陈祗早已不在,朝中再无人替姜维发声,宦官黄皓更是怂恿刘禅,企图令阎宇代姜维为大将军。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于是不敢回成都,请命在沓中屯田。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后主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向刘禅进言道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后知后觉地派遣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可为时已晚,西路姜维受累于汉中局势,放弃沓中,晃过诸葛绪,赶往阴平。值此时,东路钟会主力大军围汉、乐而不克,遂移军阳安关,不料蜀将蒋舒开关投降,汉中门户洞开,姜维精心布置之“敛兵聚谷”之策,还未来得及施行便宣告破产。姜维无奈,只得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军,退守剑阁。
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虽并领了诸葛绪的军队,合兵十数万,却依然无法攻克此关。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也不见回应。魏军久攻不下,粮运县远,钟会于是召集众将,商议退军。
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邓艾上书司马昭,领兵从阴平偷渡,直至涪城,蜀汉涪城守将马邈设伏兵以击之,却为魏军所破,战败投降。之后邓艾进兵至绵竹,击败自成都而来的诸葛瞻军队,诸葛瞻父子殒命,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后仍不死心,他给后主写信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之后与钟会联合打算反叛司马昭,然事情败露,钟会、姜维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蜀汉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