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国时期没有春节!三国过年实际是这样的
2021/12/2118 浏览九州阁文章集合
年味已经越来越浓,昭示着辞旧迎新的春节就要来临。济济一堂,团圆守岁,拜新年,包红包,贴春联,挂年画,逛庙会,扭秧歌,猜灯谜,热热闹闹过新年,想想都令人兴奋呀!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春节前后跟着爷爷一块扫墓祭祖,告慰先人,那么,想知道三国时前的人们是怎样祭祖的吗?
笔者先跟大家做个小科普,我国古代其实长期都是没有春节这个说法的,甚至连过年也是到汉武帝之后才有。而新年第一天一般被称作元旦或者元日,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带着诸葛亮、赵云到北固山甘露寺求亲就是元旦前后。直到民国,由于采用公历,袁世凯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而原本的农历一月初一,则改称春节,于是我们就可以过两次年啦。(法定节假日也增加了,感谢大总统)

对于三国时期的人们来说,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过年首先就是一个“祭”字。
对于国家来说,元旦祭祀不仅是重要的传统,也是政权合法性有力宣示。对民间来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之中,追思先人,祈求祖上保佑是重要的精神慰藉。曹爽就是在249年元旦,为了刷存在感,不听丁谧、桓范等好言劝谏,执意带着全家出洛阳城祭祖。结果弄巧成拙,被一直韬光养晦的司马懿夺了实权,最终遭遇失败。
古人重礼,在汉代包括三国的观念中,如果没有完成祭祀这项活动,你是不能吃饭的。那么三国时期都怎样祭祀先祖呢?

现代人祭祀,一般烧纸钱。造纸术虽然早已出现,但在三国时还不普及,而且价格高昂。当然三国时期的祭祀也会用到纸,却并非拿来当货币用,而是用来撰写祭文,诉说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或者歌颂先人的功德并表明自己的志向!民以食为天,三国时期一般烧粟梗来祭奠祖先,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的祖先能看到粟禾遍野,粮食充盈,不受饥饿之苦。
祭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因人而异,祭奠完后再拿回家食用,这也是三国时期的平头老百姓祭奠祖先的普遍方法。比较富足的人家,便会准备酒肉。至于诸侯或者天子,那就更讲究了:诸侯祭祀用少牢,天子祭祀用太牢。古代帝王选用祭品,牛、羊、猪全备称为“太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称为“少劳”。别说在物资匮乏的三国时期,就算是在现代,用整头的牛、羊、猪祭祀,也是极高的规格了吧。

三国中的蜀汉不置史官,但民间传说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祭品。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中写道:”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这里称道馒头以面粉为原料,裹以牛肉、马肉为馅,做成人头形状,用以祭祀。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看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常常看到祭奠先人,洒酒于土,表示向泉下的祖先敬酒。三国时期的粮食十分紧缺,而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因此洒酒祭奠这样的行为只有相对富足的家庭方能为之。据说名医华佗创制了屠苏酒,此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的风俗。饮屠苏酒有别于平时,年少者先饮,年长者在后,即所谓“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祭奠祖先,都是为了告尉逝去的先人们。虽然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离去,但是对他们的追思已经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份不可割舍的牵挂。祭奠祖先的也是为了告诫自己,做人不能够忘本,我们要循着先祖的脚步过好我们的人生。那么今年春节你会回家祭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