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提兰及以外大陆诸国、文化(汇总)

修改于2020/07/21372 浏览同人
吟游诗人篇:
赛南,最早的吟游诗人,将三次神战以及德鲁伊的传说记载于加尔提兰一切史书的依据,伟大的史诗,赛南之书。不同于后来教会编著的“史书”,赛南没有避讳任何东西,而是将自己所见如实记录,因此,赛南之书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被急于确立诸神权威的教会全面禁止,所有的手抄本都被焚毁,从此加尔提斯人所了解的历史,就只是被教会所扭曲的、利于诸神声誉的所谓“历史”。赛南也在大陆上消失了——他兴许是接受不了自己以近一千年时间编著的史诗就这样消失吧。而欧辛,格纳尔的小儿子,赛南的学生,则继续在大陆间游走、旅行,将赛南之书的残章整理起来,挑选一些合适的章节传唱。不同于赛南之前所吟唱的,欧辛编的歌谣,都是极其贴近自然的,而不是像赛南那样,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欧辛去世后,被所有的吟游诗人们奉为先祖、开山人。他们将欧辛留下的歌谣继续改编,加入了美酒、歌舞、宴会等元素,成了众人喜闻乐见的吟游诗章。
一位读过赛南之书的佩里诺亚学者在他的著作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是的,我曾读过那伟大的史诗,但我并不能将它的内容告诉你,那不是英雄们想见到的,但这不影响它的伟大。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能将这些东西描绘的那么清楚,那么使人震撼,或许他真如传说中一样,拥有无穷尽的寿命和无穷尽的智慧吧。不同于他尚未成熟的学生,他的诗章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亲自观看了他所描述的一切,那些传说就发生在你面前。它们是宏伟的、空灵的但又是贴近生活的、使人感觉到亲近的,我敢断言,在这风波过后,整个加尔提兰没办法再找出第二个像它这样的伟大史诗——除非他的学生终于明白何为吟游诗章。——内尔·伍德·佩里《加尔提兰,伟大的变迁》
拜尔德,欧辛之后最伟大的吟游诗人。
他在大陆各地旅游,不断地将所见所闻与史诗结合起来,创作出的吟游诗篇,流传甚广。
传说他与欧辛继承赛南的智慧、寿命一样,继承了欧辛的智慧、寿命,于是他可以花上普通人的一生去创作。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后来在法拉希尔遇上了欧辛。他久仰欧辛的大名,想让欧辛教导他成为一个吟游诗人。
欧辛给了他一把鲁特琴和一面七弦琴:“你喜欢哪一种琴,就用它弹一曲。”
拜尔德抱起鲁特琴,手指在琴弦上划过,口中也唱了起来:
金黄色的长发里流淌着太阳的血脉
如克利娜一般的容颜、身躯,使青年们疯狂
她无瑕的皮肤如北极的珍珠一样白皙
她含黛的双眸如被祝福过的大海一般清澈深邃
华丽的长裙,更映衬她的美艳
祝福我的情人,潼恩!
愿你永远美丽
这,是他最初的诗篇。
欧辛听后应允了他,授予他知识,带着他游历。
最终当欧辛去世时,拜尔德接过了赛南的两把琴。
“你要记得,这是吟游诗人的精神。”
“你要记得,死亡不是终点。”
“你要记得,这是最初的诗篇。”
拜尔德明白欧辛的话,他含泪告别了恩师的遗体,一路唱着赞颂他的歌谣:
格纳尔之子欧辛
伟大的英雄
伟大的诗人!
你的诗章传唱不朽,
你的精神由我传承!
......
于是拜尔德向着太阳——那是欧辛最终去的地方——
他继续走着,欧辛走过的道路。
诸国篇:
哈苏汗国:
哈苏汗国,加尔提兰东方大陆上的一个国家,那片草原居民自称“萨尼德人”,统治阶层则自称“萨尼德罕”。根据其他的史料和我自己的推测,这个名称很可能来自他们的一位民族英雄的称号——哈苏萨德可汗。他们贵族称谓里的“罕”应该就是取他们对领导者的尊称——可汗。至于他的真名,并无任何加尔提兰的著作记载。而我从商会那里得到的资料全部由萨尼德人的文字写成,由于语言差异过大,很难翻译——但大致意思应该是“雄壮的骏马”。哈苏汗国的人很喜欢以动物及植物给自己的子孙命名,他们也生活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军队都由骑兵组成,这些骑兵披着由动物毛皮和一些轻便的金属做成的甲胄,每人都装备着短弓和马刀,每个人都有三到五匹马,分别用来驮运物资和轮换着骑。由于对牲畜的要求量极大,哈苏汗国的军队并不多,而且基本上每个萨尼德人都是军队的一员。平时他们放牧,到了战时就跨上马背征战四方。虽然哈苏汗国的军队不多,但因为机动性和极强持续作战能力,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根据我勉强翻译出来的史料记载,哈苏汗国在统一草原之后,曾对外——即是东郡和其他的东方国家——发动过全面的战争,而哈苏汗国仅仅以五万人就击溃了东郡的三十万大军(人们普遍认为东郡是当时,也是现在东方大陆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即便如此他们在哈苏汗国的军队面前也是不堪一击),将整个东方大陆纳入自己的版图达近百年。
威弗提亚王国的骑兵总指挥,高里弗德将军这样评价萨尼德人的军队:
“他们的军队很团结,完全服从领导者。这在他们采用这种分散作战而非列阵的战术下是很难办到的——但这种战术极为有效,它几乎可以横扫任何军队——包括塞尼斯特王国最精锐的皇家骑兵和反骑作战的能手,赫雷斯特的国王禁卫军。他们不会驻守城市,他们自己也没有城市,他们每攻下一座城,就将它里面的牲畜和财宝劫掠干净。我么应该庆幸他们从一个伟大的帝国分裂成了几个小国而且没有对我们这片大陆有意思,否则我们最精锐的重甲骑士们将会被他们摧枯拉朽般剿灭干净。”
高里弗德将军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分裂”。按他的说法,哈苏汗国的军队是强大的,但却不如之前(似乎之前统一整个东方大陆的国家并不是它,而是它的祖先,一个更为强大的帝国)。我查询了一些资料,询问了一些来到加尔提兰的哈苏汗贵族——他们穿着与他们的勇士无异的装束,只是更为华贵。我可以确定,这个帝国是存在过的,他们称那个帝国为“布尔罕那帝国”,而我们之前提到的哈苏萨德可汗就是这个帝国的缔造者。从现有资料看,哈苏汗国以及那片草原上的各个部族,都信仰萨满教。这是一种崇尚自然与灵魂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巫师,被称为萨满,他们身着布衣和皮草,戴着用翎羽和皮毛编织而成的头冠,通过舞蹈和祈祷与自然——也就是他们信仰的神——交流。萨满教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灵魂,火有灵魂,风有灵魂,水有灵魂,动物更不用说,也有灵魂。他们认为人作为高等的生物,有多个灵魂,分别掌管记忆、行动、精神和转世等。所以当他们的勇士死去,他们会将勇士的马的马鬃剪下,编织成一面旗子,他们称之“精神之旗”。精神之旗编织好后,萨满会通过一系列仪式,将死去勇士的精神之魂引入旗中,这样这位勇士就会永远地保佑他的子孙后代和其他亲族。萨满在整个草原的体系里,同时担任的是医生、巫师、法官和见证者的角色,与我们加尔提兰上的原住民布里恩人的德鲁伊类似。与德鲁伊相同,萨满也有操纵一些魔法的力量,他们可以预知未来,可以与自然交流以控制自然现象诸如此类的。要担任萨满,首先要有敏锐的感知和坚定的意志,这样才可以沟通自然与人类。
哈苏汗国自布尔罕那帝国分裂一来,一直与东郡上复国了的猛兽——宏朝保持友好的交流,加上之前统治整个东方的时候也吸收了不少宏朝人的文化,所以哈苏汗人的风俗与其他的部族略有不同:
其他的部族完全遵循古时候草原人——即是现在的萨尼德人——的风俗:只吃肉类,只饮奶酒;在节日里举办狂欢宴会,举行摔跤和射箭等比赛,放生歌唱古老的歌谣;凡事先向自然请示,得到允许方可进行;结婚时男方必须先给女方家庭做几年工......等等。而哈苏汗国则摈弃了一些繁杂的东西,同时融入了一些宏朝的文化元素,比如:他们不会再事事请示自然,只有大事才由萨满请示;他们开始饮用米酒,种植一些谷物,不再只吃肉类;他们加入了更多的法律,开始建设一些城市,不再只是住在帐篷里......
但这些没有影响到哈苏汗国在草原上的地位,其他部族仍承认哈苏汗国为统帅,称他们的可汗为大汗,只是私下里有一些怨言:认为哈苏汗国没有遵循祖先的规矩,是一种轻蔑。
哈苏汗国的服饰与娱乐项目也与其他部族有不同:他们会在衣服上饰以金银,有些贵族则改穿布衣。普通的勇士也穿上札甲,放弃了之前的皮甲。他们采用由宏朝传入的乐器比如筝和笙为贵族演奏,而放弃民族乐器马琴。他们更多的唱一些比较轻柔的歌曲,而不是之前那像是吼叫一般的草原民乐......
引用宏朝一位学者的说法:
“他们更多的使用我们宏朝的东西,将我们的民俗融入他们的民俗并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他们曾经统治过我们,但他们没有将我们同化,而是吸收了我们的好东西......他们甚至会过我们的一些节日,并且将佛教融入萨满教......他们是明智的征服者,懂得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
宏朝:
东郡的一个君主掌权国家,王位世袭。有属国16个,分布于东郡大陆及附近的群岛上。这些属国和本国统称“宏朝”。统治阶层称为宏朝贵胄,胄,即是头盔,也有后代子孙的意思,所以这个称谓,即是说他们是开国皇帝宏风的后代。
我们可以确定宏朝存在王朝更迭,这个“宏”便是这个朝代的国号(和国名类似,不过有略微差异)。根据史料记载,那片大陆上(除去草原部族掌控的大草原)总共产生过五次朝代更迭,宏朝应该是统治最久的一个朝代了。由于史料缺乏,只能确定宏朝的上一个朝代,叫做“顺”,总共持续了60年的(包括这个,以下年份均为加尔提斯纪年)统治,期间还一直受到草原上最早的统一汗国——瓦额图汗国的侵略,期间有三年王族的统治中断。瓦额图汗国的入侵从5年,顺的上一个朝代开始,一直持续到顺朝建立3年后的16年被顺朝的杰出将领柳文击退。顺朝在击退瓦额图的入侵后迅速腐败,于74年被宏朝开国皇帝宏风推翻,整个东郡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在宏朝开始统治之后33年,即是107年,宏朝对附近的其他国家发动了征服战争,并陆续击败了16个国家,并入版图——虽然名义上是附属国。之后的152年,宏朝又对海外一个帝国发动了战争,获得了一块海外领土,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帝国就是雄踞在加尔提兰南方的玛夏帝国。
161年,布尔罕那帝国在草原上建立,哈苏萨德可汗亲帅5万骠骑兵对整个东郡发动了征服战争,迅速击溃了宏朝的军队,再由宏朝这个掌控了诸多交通枢纽的地方分兵五路,最终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对整个东郡大陆的征服,宏朝政府被迫迁移到海外。
直到261年布尔罕那帝国出现了初步的分裂,宏朝第三代皇帝帅军攻回东郡,收复了本土,但属国仍处于布尔罕那帝国的控制下。301年又被布尔罕那帝国短暂统治了两年,之后将其赶回草原,最终布尔罕那帝国于352年完全解体,首都和精锐被哈苏汗国继承,其他则被四个汗国均分了。
352年之后,宏朝和草原以及玛夏帝国交好,交还在玛夏的领地以及在303年获得的哈苏萨德可汗的精神之旗。宏朝还对其他的海外国度实施友好政策,建立了商会与其他国家通商,也带来了其他国家的居民和文化技术。
之后的300余年里,总共23个国家的使节来到过宏朝,同时与我们交好的有瓦诺帝国的遗族、祖扎尔达王国以及萨尔瓦帝国。其中萨尔瓦帝国尤为神秘,据说他们掌握着比我们先进百余年的技术,且与宏朝分享了很多。
503年,宏朝第六代皇帝即位,统治帝国至今。他鼓励文人创作更多的书籍画作诗歌等,并由商队带向世界各地。这些文艺创作与宏朝的商品一起,广为流传,使得宏朝的知名度上升不止一点。
宏朝的军队分为八个营:神机营、拱卫营、三千营、中都营、右哨营、左哨营、锦衣营以及天雄营。其中神机营司职火器、拱卫营负责守卫王城、三千营由草原的雇佣兵组成、中都营是步兵主力、左右哨营负责探哨、后勤以及兵员补充、锦衣营和天雄营是特种部队,负责奇袭、间谍、破坏等工作。由于八个营人数参差不齐,和平时便是由三千营、中都营、左右哨营混编,守卫边疆和要地,神机营、锦衣营和天雄营则留守都城。
伍德·佩里对宏朝有研究,他评价宏朝“是一个可怕的巨人,它潜伏在那,强大而含蓄。要是他发怒,恐怕除了伟大的哈苏萨德可汗的子孙,没人可以阻止他。”305年秋,宏朝皇帝宏新亲自率领7万大军攻入布尔罕那帝国,在边界的戈壁上击溃了苏日里尔可汗的军队,称为察汗台可战役。无疑,这是布尔罕那帝国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以下为一位宏朝随军文人记录下的事情经过。
我们大概行了有四五日吧,来到了萨尼德人的国家。
此时正值金秋时节,本国那边的气候已经有些凉了,但戈壁上的热风却还使得战士们燥热无比。
皇上命令中都营在要道上扎营,等着萨尼德人的军队过来。将士们都士气高涨,篝火附近,将士们围城一圈,喝酒、划拳,看上去有些松懈了。
我走出营地,面前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月色下如同皑皑白雪铺在地上,隐隐映出银色光芒,似乎缓解了戈壁的燥热。那银月,不知为何,比往年弯许多,使人联想到营门前兵器架上摆着的钩。
忽然,我看到远处的沙丘上扬起一些烟尘,隐隐也听到了马蹄声,我急忙跑进营门,大喊:
“萨尼德人来了!”
将士们急忙拿起武器,或是躲在营帐附近,或是躲在木栏周围的棚子里。
我也赶紧躲在大帐附近,刚躲好,就见到一小队骑兵冲进营门,拉开弓箭到处射了几箭。几名士兵中箭了,倒在地上,但没有喊出声。
那队骑兵转了几下,退了出去。
不一会,密密麻麻的剑雨射了进来,那些箭有的高有的低,几乎把整个营地都照顾了一遍。
皇上此时和神机营的大部队埋伏在营地附近,整个营地里的军队由沐清将军指挥,他见剑雨射进来了,就向传令兵下了指令,命令全军出击。
将士们从藏身处窜出来,顶着盾牌冲了出去。将士们刚一见到萨尼德人的骑兵,那些骑兵就往后退——他们退了几米,就向着我们军队的两边绕去,一边绕一边放箭。
沐清将军命令中都营的士兵组成空心圆阵,神机营的一小队——大概四五十人——站在圆阵中间,向着那些草原人开火,火枪发射时的光芒,如同打铁花一般绚丽。但四五十杆火枪的杀伤毕竟有限,只打伤了几名骑兵,萨尼德人还在继续放箭。但沐将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草原人开始出现了一些恐慌,因为他们中有一半是草原上的后备队,没有与神机营交过战,见到这些喷着火还能隔空打到人的怪异铁棒,有些人开始慌乱了,把萨尼德人的包围圈冲散了一小会。
就在这时,皇上带着神机营的大部队出现在了萨尼德人后面,在铁铸巨盾的掩护下,火炮接连喷出爆炸弹,射在萨尼德骑兵群里,爆炸声绵耳不绝、响彻云霄。
萨尼德人的军队溃散了——虽然苏日里尔的亲卫极力阻止他们后退,也冲进神机营的阵地斩了不少人,但始终不能扭转局面。
此次战役,我方伤亡比较多,在剑雨和可汗亲卫的冲杀里总共伤亡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人,敌军死亡总共是(此处作者出现谬误,伤亡和死亡似乎弄混淆了,而且数据也不清晰。按照史书实际记载,应该是我方死亡六千三百五十二人,敌方死亡七千九百九十三人以上。编者注)七千人左右,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对我们动过兵,所以这是胜利。
从史料上看,作者对整件事情的描写很符合史实,只是伤亡那里弄错了——而且写的也不够详细。当时布尔罕那帝国的军力已不如巅峰时期的20万铁骑,只有约30000骑兵可投入战争,按照史料上记载的:“所到皆骑”,9000以上的死亡,无疑给了布尔罕那帝国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此次战役是以多胜少,战术不值得研究,但它的意义却是非凡。首先它使得布尔罕那帝国一蹶不振,再无力成为大陆的霸主;其次,火 器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启了短暂的火 器时代(所谓短暂是因为它们的缺点很多,宏朝不久后就搁置了火器。相较于花更多时间在研发新式火器上面,不如弄回神机营之前的主力,机械。而且神机营能取得这样的胜利,不再火 器,而在敌军没见过这种武器以及人数少。只要当时可汗亲卫成功压住了阵,恐怕那7万士兵是要全灭)。
加尔提兰诸神篇:
欧里克:
迷海银甲:
波涛之主欧里克的铠甲,由索弗利夫和瓦提肯以秘银和精金锻造而成,坚韧无比而且带有海的祝福。
胸甲上的纹饰,是欧里克家族的标记,也是海的标记。那由柔美的曲线和刚劲的直线所构成的图案,代表着大海温柔而又可怕,使人亲近也令人敬畏。
左肩甲上纹刻的老人,便是大海。欧里克年轻时曾到过海洋神庙,见到了那的女祭司,也是她请求大海给予欧里克祝福;在海洋神庙坍塌的瞬间,欧里克看到了一张由海水聚成的脸,脸散发着淡淡的金色光芒,威严而慈祥。欧里克上岸后,马上将那张脸画了下来。
铠甲上的披风,是当初那位女祭司送给他的一匹丝绸,在神殿里放置了许久,也充斥着大海的力量。
在帕洛带着北地蛮勇的战士们回到加尔提兰时,欧里克身着迷海银甲,手持斯瑞德,站在海边迎接来犯的敌人。当敌人即将到岸,他举起斯瑞德,兴起波涛,掀翻了许多战船;当敌人上了岸,海里又隐隐约约浮出一些金光,附着在欧里克身上,敌人的武器不能伤他分毫。战后十五年,欧里克从王位退隐,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从此不知去向。但圣枪和这迷海银甲倒是留了下来,只不过欧里克的后人再也不能使出像他一样的力量了。
目录:
TapTap
TapTap
(打算混个精华)
8
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