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从《长恨歌》看“马嵬事变”
修改于2020/07/14168 浏览综合
马嵬事变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事变之一,也是唐朝风雨交加的转折点,今天我们就从历史角度,来品析一下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起因:
间接原因:杨国忠任相
“兄弟姐妹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族兄,此人穷奢极侈,无政治才干,早期与宰相李林甫交好,借李上位,后期二人因新旧贵族权利产生矛盾,唐玄宗任用杨国忠一方面是为了取悦杨玉环,另一方面也是用于牵制宰相李林甫,以及取代李林甫。这也是帝王术的核心——制衡。
杨成为正宰相后,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祸乱朝政,两次征讨南诏失败,任用人才也是用了一群尸位素餐之辈,不论才干,仅凭资历,有空缺就可以接官。百姓与士兵怨声载道,积怨已久。

直接原因:安史之乱,潼关失守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开元盛世后期,承平已久,玄宗已经没有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宝后更是专于享乐。积累的种种矛盾爆发,安禄山与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发动叛乱,攻至天险潼关,后用计破关,可直取长安,玄宗听从杨国忠建议逃往千里之外的蜀地——成都。

过程:
诛杀杨国忠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玄宗一行人行至马嵬驿,人劳马顿,饥渴交迫。龙武将军陈玄礼惧乱,先谓军士曰“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甿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旧唐书·杨国忠传),率兵杀死杨国忠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头颅挂在长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后又杀死其子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人。

赐死杨玉环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玄宗让高力士问军士有何诉求。军士曰“贼本尚在”(旧唐书·杨贵妃传),希望陛下割爱将杨贵妃处死。唐玄宗对于杨贵妃,是有真实感情的,玄宗自然不舍,拖延时间回答了一句“自有分寸”,此时司录参军韦谔谏言“现在众怒难犯,形势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间,希望陛下赶快作出决断!"高力士也谏言“贵妃确实是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虑一下,将士安宁陛下就会安全”。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终于,玄宗掩面让高力士去见杨贵妃,讲事情原本说与杨贵妃。杨贵妃镇静曰“今日之事,实所心甘,容礼佛。”(安禄山事迹)于是取白绫三尺,缢而亡。
结果:
玄宗前往蜀地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高力士对玄宗说“蜀道难,据天险,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剽悍,故成都仍是首选之地”

分道扬镳,太子登Ⅰ基
百姓劝谏太子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率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太子曰“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资治通鉴)
后太子听从李倓、李辅国等人劝说,前往朔方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对《长恨歌》的疑问
①唐玄宗真的好色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开篇点出唐玄宗的“好色”,那么历史上玄宗真的好色吗?或许是,但并不全是,历史上他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亦是多才多艺的大才人,玄宗书画曲乐造诣颇深,“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旧唐书·卷八》)“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文学”。(《新唐书·本纪第五》)。这样的才人一般都是寂寞的,而他却是一代帝王,帝王在某种程度上会被权术与谋略左右,无法真正享受自己的乐趣,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这种人都是寂寞的,而杨玉环能歌善舞,可谓遇到知音,这样的美人,唐玄宗怎能不爱?他们之间的情感是毋庸置疑的。或许唐玄宗“好色”,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与杨贵妃之间更多的是知音间的相惜相爱。

②杨贵妃究竟结果如何?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说的是唐玄宗回到马嵬,启了贵妃的坟土,而其中空空如也。这是白居易的说法,也是文学浪漫性的说法。而实际上,史学家们对杨贵妃的生死也是有些争议的,有说她逃走当了女道士,也有说杨贵妃被日本遣唐使救回了日本(日本现在还有多出杨贵妃墓穴),也有说高力士找了婢女替杨贵妃死了。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不过我更认同于赓哲教授的观点,杨贵妃是死在了马嵬驿,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家讲坛了解一下。
——————————————————————
好啦,到此就结束啦,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独到的见解欢迎评论区交流,大家也可以去查查史书,比如野史,说不定会有更有趣的发现。
另外,推荐大家去康一康陈导的《妖猫传》,搭配《长恨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安禄山事迹》《长恨歌》《百家讲坛·开元盛世(下)·马嵬兵变》、百度百科“马嵬兵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