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下个系列是云梦,那来水个知识贴

更新时间2023/9/6464 浏览综合
云梦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云梦泽。
而谈到云梦泽,则避不开云梦泽之主云中君。看到大家在官方贴里面猜云梦英雄,很多人都提到了云中君,瑶姬,白泽等和云梦泽相关的角色。
那么云中君又是何许人?属于哪个神系?历史原型又是谁?同系列还有哪些著名的神?
云梦泽在湖北,先秦时期为楚国领土,至于云梦十神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也被称为九歌神系。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是神话和历史不分家,很多先秦时期的神仙都有对应的历史人物,关于云中君的身份,东皇太一的身份,历史上众说纷纭,如王逸,朱熹到近代闻一多等均考证过云中君的身份。
《九歌》十神奥秘的揭破
中国先秦文献中,有几部著名的典籍,虽然数千年来对它们进行诠释、研究的著作在数量上堪称汗牛充栋,但其中却一直存在着某些至今仍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屈原的《九歌》即是如此。古今之治《九歌》者,往往不是强作解人,就是泛论艺术。但由于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他们的注释和评议便难免错误、浅泛。
兹不繁说,仅举一端以明之。《九歌》所颂十神,实际上极为整齐有序,暗合于先秦中原以齐国为中心而流行的阴阳五行及五方十神学说。请看下面的两个图:
右图的根据是《礼记·月令》。左边的图则是将《九歌》中的十神依照五行方位所作的排列。两图相比,我们可以极为惊异地看出一种同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由此入手,我们就可以解开与《九歌》有关而二千年以来聚讼纷纭的若干重大疑难问题。以下即择要略作考释。
《九歌》所祀诸神中,以东皇太一为最尊。东皇太一究竟是什么神,一向是个大迷。钱宝琮《太一考》:“据歌词看来,东皇太一是一位天神,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他的地位和权威却无从推测。秦以后的书中虽常见太一之名,但从没有和东皇两个字联在一起的。”程憬《泰一考》亦说:“太一面称东皇,不知何据?东皇之名,汉以前的古籍仅此一见。”
在上图中,我们看到,东皇太一作为《九歌》中的最高之神,居于中央地位,与中原五帝中的“黄帝”地位相当。那么东皇太一是否就是黄帝?我们可以作一下研究。
首先应当指出,历代学者之所以不能解开东皇太一之谜,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里必须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训诂学问题。案,东皇太一之“东”,其字义并不在本形中。“东”当训作“重”,二字音、形皆近,可以通用。《类篇》:重读东声。例如战重通用。①
重字,在古代典籍中可与“神”字通用。《史记·夏本纪》“重命用休”,《书·皋陶谟》作“申命用休”而“申”正是“神”之本字。郭沫若说:“申字在古有直用为神者,如《克鼎》之‘显孝于申’。”(《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再如,鼎在古代常称作国之“重器”,但又记作“神器”。不仅如此,东、重与“常”也是一音之转,常、尚、上古同字,也同样有神的意义。
综上论可知,所谓东皇太一,其实可训作“重皇太一”,即神皇太一。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东皇太一可训作重皇太一,那么接此例,是否东君亦可训作重君,神君。我以为,确实可以。上古传说,重司天,黎司地。黎又作厉、历、螭,即社神句龙(螭亦龙名)。而重则正是天神和日神,即东君。
那么《九歌》中的这位“东皇”——“神皇”,又是什么人?其实他正是黄帝。毕沅《吕氏春秋校正》:“黄帝作皇帝,皇黄古通用。”《春秋繁露》:“以轩辕为皇帝。”以是可知,黄帝古称“皇帝。”
《东皇太一》篇:“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这个“上皇”,古今注家都以为是一个抽象的神。其实“上皇”就是神皇,也就是“黄帝”。
我在《诸神的起源》中曾指出,黄帝就是光帝,也就是太阳神②。但《九歌》中已另有东君是太阳神。由此可知屈原《九歌》的东皇太一虽然是“黄帝”,却另有所指。那么《九歌》中作为黄帝的东皇太一究竟是什么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搞清中国古宗教中“太一”这个怪名称的由来和涵义。
太一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自本世纪初叶以来,一直为现代学者所关注。而其真相——这包括两个方面:(1)语言学的,即“太一”一词的语义,(2)宗教学的,即“太一”指的是什么神,在天地的何处?——却迄未考明。
太一,在先秦典籍中又记作“大一”(大、太古同字),“太乙”、“太极”、“泰一”或“泰帝”。以音类求之,太一、“大极”其实就是“帝”字的切语,即上帝的别名。帝在上古是最高天神之称,“太一”亦如是。
“诸神,百神也。太一,天神也。”(《文选·高唐赋》五臣注)
“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天神之最尊贵者也”。(《史记正义》)。
“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何按:泰鸿与太吴通)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为阴阳。”(《淮南子·本经训》)
有人认为“太一”是战国末期新出现的一种神。其实不对。宋玉《高唐赋》:
“有方之士:……进纯酒,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一”。
在这里,以“太一”与诸神相对言,作为上帝的别名。我以为,“太一”一名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方仙术士避讳直言“帝”,故以“太一”为称。这种作法,与战国后期开始风行的那种对帝王尊尚者避讳称名的风俗是一致的。
这里,我们还要揭示中国古代语言和宗教中的一个重要秘密。帝——上帝,就其初义而论,本乃是上古时代,人们据以判断天象和季节的主宰星辰之称。以音训考之,帝与天(古读如颠或顶),古同音通义。但由此就可以知道,如果人们据之以建时令、制历法的主宰星辰有了变化,人们的天文观念有所改变,那么这就必然意味着,关于“帝”的观念也要发生变化。在远古时代,“帝”首先是指太阳。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降及其出入方位,曾是人类据以决定季节和年岁的天然圭表。所以在古代语言中,帝亦被称作“震”,震通于辰,又作晨。晨(辰)者,时辰也。古有司晨之官,司晨也就是司时,而晨字从辰从日,正表明了这个观念与太阳的密切关系。这里还应当指出汉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从“辰”音者,往往具有神的语义。例如晨、辰、震三字,在上古典籍中都用作对天神的称谓。不仅如此,我们知道古代皇帝自称为“朕”,而且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称朕。为什么如此?其实,“朕”也就是“申”或“震”的通假,其含义正是“神”。
中国文字具有这样一个特殊性:它既是语言(语音)的记号——以音标义,音中有义;又是形象的记号——以形标义,形中有义。在文献中,当某些汉字的这两种功能不谐调时,就可能导致解释的歧义。“太一”一词就是这样。最初它只是帝字的切音字,是为了敬神而采用的避讳称呼。但自《老子》书问世以后,“太一”得到了新的解释,它被认为是先天地面生的浑元真气——但这已是后话。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文》中却仍然保留着“太一”的古训。《说文》训“一”:“一,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许慎以“极”训“一”③。什么是极呢?极,是古代测时的圭表。最早的圭表是所谓“建木”④,即立一根长木于地面,测其影而定时,这木表就称作“极”,也就是“丨”(即“一”);又称作“仪”(与“一”同音)。《说文》:“仪,度也”。度,即度圭,《周礼》记作“土圭”。“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影也。”(《周礼·地官》郑玄注)。上古常称日、月为两仪,就是因为太阳与月亮都曾被古人看作观测时节的表尺(太阳历与太阴历)。所以许慎据古文家言,训“一”为“极”,.并以之作为观天“道”——即天体运行轨道(赤、黄道)和主生万物的尺度。这一训释貌似神秘,其实包蕴着深刻的涵义。由此我们才可以真正理解究竟什么叫“大一”(大仪)、“太一”或“太极”。“大一”即“大仪”就是观天道定四时的标尺。如前所述,这也正是“帝”字的本义。老子说:“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⑤,此处所说之“一”,即“仪”也正是表度之义。
但是我们又知道,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曾采用过不同的星辰来作为测定天地运行、季节历法之尺度的“太极”, 由此而生发了关于太一神的不同涵义。前已指出,最早的“太极”是太阳。(这应是中国古天文学中“黄极”一语的由来。)所以古人说:“太一,天之尊神,耀魄宝也”(《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耀魄宝即耀灵——照耀之神,亦即太阳。但是,以太阳为圭仪观测季节并不准确,由此而导致了历法的发展和“辰极”概念的变迁。《左传》上说:
“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左传·昭公十七年》)
火、伐都是星名,是在太阳以后被用以测时的不同“太一”。但到战国时代,这两个星也不再被看作“太一”了。当时新的“太一”变成了北极星。请看典籍中的记述:
“中宫天极星,其极明者,太一常居也。”(《史记·天官书》)这里所说天极星太一,就是指北极星。
“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阳,舒精吐光。居紫宫中,制驭四方,冠有五彩文。”(《史记正义》引《元命苞》)
“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物也。”(《史记正义》引《文耀钩》)
北辰以及北极星,之所以被看作天之“太极”,是具有深刻原因的。天文学家指出,夜晚看天空,群星仿佛附着于一个倒扣的大碗上(此即古人所谓“盖天”)。这天盖围绕着北天空中固定的一个中心,昼夜不停地旋转,所以古人称天宫为“旋(璇)宫”。而北极星所在的位置,恰好离北天极,即天半球诸恒星绕之旋转的视觉中心很近,似乎它就是天之枢纽,亦即天宇穹庐的最高最远一点(即“天极”)。在它附近的北斗七星,一昼夜恰绕北极旋转一周,所以古人称北斗为“帝车”——即上帝之车。根据北斗所指的方向,及其与作为“太一”的极星所成的角度,不仅可以测定时辰,而且可以测定季节⑥。所以《尚书·尧典》说帝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帝舜即帝俊,在《山海经》中他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长沙出土《楚帛书》亦证实了这一点),即上帝。
《史记·天官书》中说: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向——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吕氏春秋·孟夏纪》中说: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吕氏春秋·孟夏纪》中的这段话似乎很神秘。其实如果用今天的话来阐释,其涵义不过是:
北极(“太一”)作为天轴,使日、月(“两仪”)围绕之而旋转。⑦由于日月的交替,又导致昼、夜、阴、晴、寒、暑的变化,这种上下交替往返不已的变化,就叫做天之“神”。这一段话,实际上相当精辟地概括了战国时代中国天文学中所谓阴阳学说的由来和基本理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现在就可以知道《九歌》中所谓“东皇太一”之神究竟是指谁了。我们说过,东皇就是黄帝。但作为五方帝系统的中央之神,黄帝是否也是中天之星的北极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典有明证的。《史记·天官书正义》引古纬书:
“黄帝坐(大)一星,在太微宫中。含枢纽之神。”
案,微古音乙⑧,太微宫即太乙宫,亦即太一宫。含、旋音通,含枢纽亦即旋枢纽。《晋书·天文志》引古纬书:“北极,北辰最尊者也。其纽星,天之枢也。”由此可以确证,我们以上所论东皇太一——黄帝,就是战国时阴阳五行说(本是一种天文历法学说)中,所崇拜的宇宙中央之神北极(太一)星不误。
在搞清了东皇太一的真相以后,我们现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关于云中君的问题了。我们知道,与“东皇太一”一样,“云中君”也是一位历代注家对之聚讼纷纭的怪神。王逸说它是“云神”,而闻一多则说它是月神,表面看来都有道理。但若细玩文义,仔细推敲,则此二说均难成立——它既不是云,也不是月。⑨
作为东皇太一(黄帝)的配偶神,云中君乃是中国古宗教中太阴之神的化身。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中,北极星与太阳一样,曾被看作至阳、阳极之神:
“北辰,太阳之精也。”(《春秋元命苞》)
“北极,天之中。阳气之北极也。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史记正义》引《物理论》)
由此可见,东皇太一正是“太阳之神”。只是正如“太阴”一名并不专指月亮,“太阳”一名亦不专指日。在中国宗教观念中,阴、阳不独生,祭阳神必以阴神相妃配。《淮南子·天文训》:“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混生,俱生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宇宙创造神伏羲女娲合体交尾那一奇特形象的由来。)
而在《九歌》中,与东皇太一相妃配的女神就是“云中君”。(由此我们又可以知道,闻一多在《九歌解诂》中把云中君移到东君之后,实在是错点了鸯鸳谱。)
首先从训诂上考虑,云者,阴也,隐也。(说见《释名》,阴则是隐的初文。)所以云中君可以训作阴中君、隐中君。若训作阴君,请注意,她就恰与作为阳神的东皇太一相妃配。而若训作隐中君,我们就要提问,中国古天文学中,是否确有一位天神,有名有迹面无形,仿佛一位“隐君子”?
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