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比公认的三国第一“苟王”还长寿!他是怎么做到的?(上)

众所周知,越是深刻的道理,就越说的不经意。比如说千古第一表《出师表》,以前看是治国指南,现在仔细一看,才发现三国致胜秘籍早藏这了,说的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这半句话,纵观三国乱世,还真是“活着才是硬道理”。

你还别不信,举个例子,多智近妖者如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却38岁病死易州,大业未成,徒留曹操惋惜之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才华横溢者如周瑜,“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同样英年早逝,36岁就病卒巴丘,东吴也因此失去开疆扩土者。
而老谋深算者如司马懿,以奥斯卡影帝般的演技隐藏野心,一口气活到七十三岁,熬死曹家三代人,并在70岁高龄起兵政变,将曹魏军政大权收入囊中,被网友戏称为“三国最强苟王”,更是应了那句“苟到最后,应有尽有”,可见“苟住”才是赢在三国的关键。难怪太史慈临终前遗憾长叹:“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

而今天小煮要唠的这位,也是一位传奇“苟王”,他虽没有将曹魏政权改换门庭的雷霆手段,但也在权力更替中悄然出手,搅动着历史的风云。要说这位老兄,他拿到的剧本堪称史诗级难度,不光面临的的环境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后期更是直面残暴多疑的晚年曹操,却能全身而退,甚至被曹丕加官进爵,位列三公,成为三国中鲜少能善终的人物。
说到这大家大概都明白他是谁了,正是“毒士”贾诩,此人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深谙乱世自保之术,在“苟住”这件事上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活到了77岁方才寿终正寝,被评价为三国中有着真正大智慧的聪明人。今天小煮就来带大家好好看看他的一手“苟”技竟是怎么炼成的。

行路遇劫,巧言脱险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如同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炼成正果,贾诩的“苟”技也是在一次次劫难历练中慢慢升级的,而这第一难要从“行路遇劫”说起。
贾诩举孝廉进入官场后,因病辞官,往西回家途中,遇到了反叛的氐人,与他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为了活命,谎称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家里会拿丰厚的钱财来赎人。一听此言,氐人不敢加害他,反而和他定下盟约送他离开,而其余的人都被杀害了。
用现在的说法,这是妥妥的”精通人性的男讲师,一句话就让绑匪心甘情愿送我回家”,但仔细一琢磨,会发现贾诩所说的每一句都精准有力地帮助他逆转了困境 。

第一句,威慑氐人。作为举孝廉为官的官N代,贾诩背后的家族大有来头,往远了说,先祖是写了《过秦论》的那位天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往近了数,曾祖父贾秀玉一路当到武威太守、爷爷贾衍做过兖州刺史、父亲贾龚是轻骑将军,在西边这个地界上,称得上是豪门大家。但他不嚷嚷“我爹是贾龚”,却偏要搬出太尉段颎,这里就能看得出他审时度势上的过人能力。段颎此人是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之一,在西凉扎根多年,履历表上都是大破西羌、击灭东羌这种非常扎眼的成就,威严极重,这样一尊杀神搬出来,氐人自然是十分畏惧。
第二句,以利诱之。段颎这张牌只能说动摇了氐人,要想做到“与盟而送之”还是有难度的。但贾诩紧接着添的这把火“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更是关键。这招重金利诱,一方面安抚住了氐人,以免恫吓太过,氐人狗急跳墙。另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占据主动优势,引导氐人做出有利自己的选择。从结果上来看,贾诩的这两步做法相当成功,是他脱离险境的关键,而在未来,贾诩还会再次使用这套软硬兼施的组合拳,并发挥的更加老辣。
献计自保,长安始乱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从“行路遇劫”的险境脱离,只是贾诩能力的一次小试牛刀,在不久之后,他又再度被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这一次却是他名动天下的开始。
病愈后的贾诩,进入了董卓的部队,并在董卓部将牛辅军中任职。好景不长,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刺杀,而牛辅等骨干将领们也一一死于非命。此时,不光他们所属的西凉军群龙无首方寸大乱,而王允也有意清算董卓旧部,他拒绝李傕、郭汜等人投降的行为,让军中人心惶惶,更有流言称王允将解散西凉军,并杀尽西凉人。这生死危机当前,在上司死后被动成为西凉军中话事人之一的贾诩,不得为自身打算。

而同为话事人的李傕、郭汜、张济等将领想要解散退伍,抄小路返回故地。这个计划算得上病急乱投医。明眼人贾诩就站出来说话了:“听说长安城中商议要将所有西凉人都杀掉,而各位脱离队伍只身行动,只需要一名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往西进,所经过的地方都招兵买马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侥幸事情成功了,就以奉朝廷之命的名义征战天下,如若事情没办成,到时候再走也不迟。”
要不怎么说贾诩是“精通人性的男讲师”呢,一起品品这段话。他先是单刀直入点明现状“尽诛凉州人”,这不光是李傕等人内心最深的恐惧,实际上也是整个西凉军最担忧的事情,从后续李傕大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后,聚合起大量随众可见一斑。
紧接着,他又分析了现有计划的最大漏洞“一亭长能束君”,放弃军队固然便于逃跑,但风险极高,这一点也是有前车之鉴的,著名战役“垓下之围”里,项羽逃亡途中就是被农夫诓骗入沼泽,以至最终被灌婴追上。既然人少不能成事,那贾诩自然就能引出“收束队伍、率军西进、攻打长安”这种人多势众的新解题思路。但这个思路也是有风险的,毕竟攻打长安在道义上来说是非正义的,因此贾诩拿出了一个绝妙的出兵理由——“为董公报仇”,一方面有着清君侧的含义,将矛头直指王允、吕布等人而非汉帝,表明了正义的立场,另一方面,西凉军作为董卓率领的部队,对兵将而言,“为董公报仇”这个目标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讲完了计划的细节,贾诩也对计划的预期做了判断,成功则征战天下,失败了那再跑也不迟嘛。
可行性高,收益高,风险小,这堪称是世间罕有的绝佳投资案,李傕等人听完自然是“这个项目我李傕投了”,于是开始收束部队整军而西,等到长安城下时,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多万之多。他们一举攻破了长安城,杀死王允,逼走吕布,而后屠戮官员,抢掠居民,长安之乱也因此开启。
可以说,贾诩这一计,是西凉军触底反弹的关键策略。但也因为这一计,贾诩也被人称其令“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所谓“祸机一发,流殃百世”,是长安之乱的兆乱之源与罪魁祸首。
经过长安这一劫,贾诩可以说彻彻底底出尽风头,但常言道“枪打出头鸟”,深谙生存之道的贾诩又怎么能不清楚呢?接下来他要如何行动,才能再度潜龙在渊呢?而这次他又将遇到怎样的生死危机?下期内容小煮再度为你揭秘,别忘了持续关注《极无双2》官方账号!此外,限时活动贾诩列传正在火热进行中,喜爱贾诩的将军可别轻易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