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比公认的三国第一“苟王”还长寿!他是怎么做到的?(下)

2023/11/1876 浏览综合
TapTap
常言道,“活着就是胜利”,这话放在三国乱世中,那真是恰如其分,比如在小煮看来,司马懿能笑到最后,跟他硬朗的身子骨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毕竟送走了曹家三代他还在,才有了谋得曹魏军政大权的机会。而谋士贾诩比司马懿这三国第一“苟王”还能“苟”,他不光在乱世中保全了自己与家人,甚至后代在晋朝时仍旧担任高官,可见保命功夫一流。
TapTap
上文中小煮已经聊过贾诩的两次生死危机,他都巧妙地化险为夷,但长安之乱后,更大的危机将要来临,贾诩又将如何面对呢?一起来随小煮看看吧!
审时度势 体面跳槽
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长安之乱后,贾诩自知这一计已让自己成了出头鸟,迫切需求改变现状。一方面,他果断拒绝了李傕等人以此功封他为侯的邀请,并为自己开脱“这是救命的计策,有什么功劳呢!(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另一方面又继续寻找机会,抓紧时间离开李傕等风暴的中心。很快,他便找到了机会。
这个时间,将军段煨在华阴县驻军,和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便离开李傕投靠了段煨。段煨一方面需要贾诩这样的人才,一方面又担心贾诩名声太响亮,会夺走自己手中的兵权。虽然段煨表面上对待贾诩依然礼节周全,但贾诩心中越来越不安。
于是贾诩策划了一次主动跳槽。张绣在南阳的时候,贾诩暗中和他联络,并顺利转移到了张绣阵营。这里贾诩对自己的就业形势还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他认为“段煨生性多疑,对我有所猜忌,礼节虽然周到,但并不可靠,时间久了会被他算计。我离开,他心中一定欣喜,又希望我在外结交有利的援兵,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孩子。张绣并没有主要的谋士,也希望能得到我,那么我自身和家小一定都能保全。”
如果说贾诩在面对氐人、王允等的威胁时,展现出的是一份直指要害的锐利,那这里贾诩则表露出他冷静客观的一面。一方面他没被现象迷惑,机敏地察觉到了现任老板段煨的巨大性格缺陷和职业生涯潜在的巨大风险,并且在察觉到这些问题后,没有非黑即白地给段煨下结论,而是保持了足够的清醒,继续客观地分析段煨的性格特点,并从中找到破局思路。另一方面,在面对新老板时,他同样做了细致的考察分析,才从容开启了自己的跳槽行动。而之后的情况果然也如他所料,张绣以后辈礼节接待他,而段煨果然善待了他的家人。
贾诩的这次跳槽,可以说是全面掌控住了形势,给了两任老板十足的体面,不光再次从危机中拯救自己 ,还保全住了家人,在乱世中也是极为难得的,可见他的智慧。
拒袁降曹 再度跳槽
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但站在贾诩的时间线上,官渡之战是横在面前的曹袁两大阵营的战略决战,也是关系着他未来命运走向的关键一战,这一战里,最重要的就是“站队”。
在这件事上,他和老板张绣有一些分歧。从局势上来,当时的袁绍占据了绝对优势,参战精兵有十万之多,战马无数,且他的大本营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后方补给相当充裕。而曹军的人数要远少于袁绍,曹操打败袁绍,这在当时的大部分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从恩怨纠葛来说,张绣与曹操之间还有“辱婶之仇”“杀子之恨”,连曹操爱将典韦也死于张绣之手,综合来看,张绣当然更倾向于有冠军相的袁绍,但贾诩却认为投靠曹操会更加有利。
TapTap
因此在袁绍使者到来时,贾诩越过张绣,对使者直言不讳:“回去后帮我们向袁本初推辞,他们兄弟间容不下彼此,难道能容纳天下谋士吗?”这话一出,彻底断了张绣投降袁绍的希望,惹得张绣大惊:“怎么至于说这样的话!”并偷偷问贾诩说:“已经这样了,我们该依附谁呢?”
贾诩说出了自己的选择“不如跟随曹公。”又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算是正统,在道义上说得过去。第二,投靠袁绍算锦上添花,不会被重用,但投靠曹操是雪中送炭,曹操一定会高看我们。第三,曹操心有大志,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他一定会摒弃私人恩怨,接纳我们。
这里贾诩先是行动力拉满,先斩后奏并且很不客气地拒绝了袁绍的拉拢,照理说,这么大的事不应该由下属擅自决定,但张绣只是“大惊”,并未动怒。侧面说明了张绣对贾诩的极度依赖,以及张绣此人行事略显优柔寡断的一面,难怪贾诩敢于做出这种行为,这也与他之后在曹操手下谨言慎行的作风完全不同,可见贾诩察言观色的能力之强。
另一方面,贾诩的语言说服力同样拉满。在斩断张绣投降袁绍的后路后,将张绣带入不得不破釜沉舟的处境中,以至于张绣产生极大动摇,这时,他又从道义、利益、时机三个角度说服张绣,对方的接纳自然是水到渠成。
当然,事实证明贾诩的判断非常正确,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果然既往不咎并予以重用,在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升为破羌将军,这与前文提到的段颎属同一官职,是极大的荣耀,可见曹操对张绣的重视。
立储有功 位列三公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在跳槽至曹魏阵营后,贾诩的“苟计”有了进一步升华,更加低调内敛。一方面,他多次献计展露出自身出色的才华,另一方面又趋于保守,非必要不开口。这是因为贾诩深知自己非曹操旧臣,身份上天然有所差异,因此越发韬光养晦。
当然也是外部环境使然,晚年的曹操已经获得了几乎无上的权利,但疑心病也愈发严重,不光杀害了如娄圭、崔琰、毛玠等许多老友和功臣,还重用孔桂和丁仪这种奸邪小人。以致一众臣子不得不都在他面前谨小慎微低调做人。
但此时又有一件大事横跨眼前,便是立储。这时的曹操正在曹丕与曹植二人选中游移不定,一方面曹丕为嫡长子,于礼法来说更适合继承大业,但三子曹植的才华又着实让曹操十分喜爱。也正是因为立储之事不定,曹丕与曹植为此斗得不可开交,而擅长审时度势的贾诩也早已选中自己所站的阵营,并做了两件事。
TapTap
第一件事,答策曹丕。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曹丕来问贾诩如何应对。贾诩说:“希望将军您将德行品格发扬光大,亲自参与普通士人的修习,早晚孜孜不倦,不要违背为人子的道义。”中心大意就是“好好学习,孝敬父母。”乍一听是废话,实则是又一语言艺术。一方面这废话文学让外人挑不出差错,另一方面又点明了曹丕最大的优势“嫡长子”,只要“不违子道”,曹丕天然就拥有比曹植更大的上位优势。另外,“不违子道”也是曹操心中对继承人设立的一道红线,曹丕的竞争对手曹植就是在犯下司马门驱车(司马门唯天子可驱车)的大错后,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爱,从夺位之战中败下阵来。可见贾诩对时局、对老板曹操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第二件事,答策曹操。曹操曾秘密询问贾诩对立储的态度,这可以说是一道送命题,毕竟答得不好就是真要掉脑袋,于是他沉默不回答。曹操说道“和你交谈你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我刚才在思考事情,所以没有立刻回答罢了。”曹操说:“思考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袁绍刘表父子正是犯下了废长立幼的大错,后代因此倒在了曹操手中,此言一出,曹操自然明白了贾诩的意思,继承人也就此定下。
本次与曹操的交流中,贾诩仍旧是保持了小心谨慎的态度,抛掉了以往的单刀直入的说话方式,只些微地表明立场,给出线索,让曹操自己猜出自己的内心答案,这个方式对于疑心病极重、自负的曹操是非常受用的,另外,作为击败袁绍与刘表子嗣的胜利者,亲历者曹操对此的感触会更深一些,因此贾诩的想法也被曹操采纳。
最终,曹丕成为了夺位之战的最终胜利者,贾诩本人也因此受益,在曹丕即位后,拜官封侯,位列三公。
公元223年8月11日,贾诩去世,享年77岁,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画下句点。从凉州军的不起眼中层将领,一路做到魏国配享太庙的三公之一,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亦“闻达诸侯”,贾诩的智慧和手段可见一斑,担得上一句“算无遗策”,《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并列一传,为众臣之首,也不无他的道理。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贾诩的精彩的经历远不止小煮提到的这些,感兴趣的将军可以自行查阅一番,相信会有更多发现~对本期内容还有什么想法,也可以随时在评论区告诉小煮哦~!此外,限时活动贾诩列传正在火热进行中,喜爱贾诩的将军可别轻易错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