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糟饼子”的制作分析剧情的不合理之处

修改于01/14608 浏览综合
作为一个经常烘焙的面食爱好者,看到“糟饼子”的出现,先是眼前一亮,后面越看越绷不住了,这一段让我感觉文案的厨房经验全部来源于《舌尖上的中国》。我简单做个定性分析吧。
1、面粉的选择:这里前后文都是不一致的,看图说话,前头许娘子说,“糟饼子”是用新酒糟和荞麦粉和在一起做的,后面教曲娘做饼时,就是“两斤酒糟,八两麦子粉”了,文案不会觉得这两种粉是一个东西吧
2、“糟饼子”的度数问题,根据张强等人《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的研究进展》一文,酵母菌经选育后,最多能在25度的乙醇溶液中存活,我们假设许娘子使用神秘术达到了选育的效果,正好满足国家对米香型白酒度数的最低要求。用这一极限数值进行计算。酒糟的含水量大概为50%,烤制前一个200g的面团大概能有16g乙醇,经过烤制后能残留多少未可知,我们再假设许娘子的t炉子也是神秘术加持下的炉子,能使面团留住所有乙醇。按照剧情中的描述,最能喝酒蒙子一块饼子吃两天,每天大概在低浓度的饼茶混合液里摄入不超过8g的乙醇,这是他的酒量,这能喝醉?
3、“糟饼子”的口感:“糟饼子”刚出现的时候,描述为“黄澄澄的小酥饼”想要达到“酥”的口感,无论是油酥烧饼还是桃酥,都必须放油。但看后文教曲娘做饼的步骤,“糟饼子”是按发面饼的模式去做的,没有放油,口感要求“劲道”,劲道的口感不会“酥”,因为“劲道”要求面筋含量高,更不会一放在水里就化开,你能想象馒头泡水吗?
4、“糟饼子”的外形不对。剧情中出现了“糟饼子”的图片,能很清楚地看到饼上能看见一粒粒的糟米颗粒,而许娘子教曲娘做饼时,要“细细和在一起揉出来”,要求揉出劲道的面,糟米就不可能保持完整,甚至连米粒的形状都看不出来
5、”空口吃饼易醉“常识性错误,尽管半个糟饼的乙醇含量”高达“8g,但糟饼的主要成分仍是淀粉,空腹喝酒易醉,但空口吃饼反而不易醉,因为胃里有事物,酒精没法被迅速吸收了;
6、”糟饼子“成分配比错误,许娘子对其描述为”两斤酒糟,八两麦子粉“先假设这里的麦子粉就是小麦粉,酒糟是没有面筋的,这个配比无法揉出劲道的面,换成荞麦粉更甚。
7、麦芽的加入意义不明:麦芽糖制作过程中,麦芽的作用是提供淀粉酶,将糯米水解为麦芽糖,这个过程需要加水,静置,最后是要把麦芽渣滤出来的。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在揉好面后加入发好的麦芽?增添麦香?那为什么不直接加麦子进去呢,难道沛城人对麦草情有独钟?
”糟饼子“作为剧情中的重要物品,槽点满满,但凡文案多现场看看面食制作,而不是根据纪录片之类臆想,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的错误。
一定有人会提出我过于严肃,企图在游戏中寻找真实,但游戏的整体观感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北方面食丰富,想要找到合适的”糟饼子“制作过程并非难事,9的国际服面向海外,实际上度朔节里很多词汇是翻译不出来的,这种时候对于食物的描写就是最直观的了,这点功夫都不愿意下,对传统面食的描写这么敷衍,这么能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在这里我想提一款二字游戏了(虽然我不玩)游戏中对菜谱的描写可谓详尽,以至于很多UP主能复刻游戏中的美食。再对比一下塞尔达,其中的食材是游戏世界下的食物,但逻辑是没问题的,把食材换成对应的原型也能复刻。这些细节让人感觉游戏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按我的想法,9何必执着于将好端端的饼子泡成面糊,直接写”糟饼子“是由酒糟做馅的酥饼,在闲酒日作为解馋的茶点,不是更加让人食欲大增吗?也解决了剧情里的沛城人像一群酒鬼的问题。
最后整个活儿,点赞过30,过年的时候给兄弟们露一手,直接按剧情复刻,点赞过45,把改良版酥饼也做了,对比一番[表情_狗头]
图一:油酥烧饼     图二:《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的研究进展》节选
图三:许娘子表示自己也分不清荞麦和麦子
图四:沛城人民爱吃草    图五:糟饼子,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油酥烧饼
(图源网络,侵删)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TapTap
54
5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