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拉格朗日》官方小说—留学地球(第七章)

更新时间2024/4/2021 浏览官方公告
TapTap

留学地球

第七章 孤独的巨人

离开博物馆之后,我们乘坐穿梭机出发前往下一站——复活节岛。在穿梭机上,安东又调出了那个全息地球影像,他用手势控制着那只栩栩如生的圆球来回旋转,大陆和海洋交替在他面前出现。
“其实地球真的很特殊。”安**然抬起头说道。
“当然,”我有些意外地看着他,“地球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
“我曾读过一本书,”安东说,“书名叫《远航》,是一位名叫K·纳特的作家写的,那是一本关于地球的书,我其实没太读懂,但我记住了那本书里的一句话:曾有无数人向我举证复刻地球的可行性,但事实是他们反复地向我强调了母星的不可替代。我想,我现在大概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在银河系里,有很多行星,但地球始终是最特殊的一个。”
我深表赞同,我当然知道安东说的这个“很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即使进行粗略计算,银河系中的岩石行星的数量也有数以千亿计。
据我所知,远在人类进入大宇航时代之前,那时候充斥着许多畅想未来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其中有一些比较经典的科幻作品甚至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在大多数关于未来想象的科幻电影中,人类已经扩散到了整个银河,他们在不同的行星上定居,发展出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新文明。不得不说,古人的想象力着实令人惊叹,这些作品的确预言到了人类成为星空种族,甚至有些作品预言到了横跨银河的帝国的出现。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们对未来的想象都错了。人类并未像那些科幻作家想象的那样定居在不同的行星上,事实上,银河系中的类地行星远比早先科学家们预想地要少。我听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思潮曾经统治地球上千年,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地球在银河系中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地球特异论。但是后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人类就在银河系中发现了数万颗系外行星,这时,人类才意识到,地球其实只是银河系中数万亿颗行星中很普通的一颗。地球特异论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人们很乐观地认为银河系中到处都能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但是当人类通过拉格朗日之门真正进入星海后,才发现,虽然银河中到处都是类地行星,但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类地行星”根本就屈指可数。而且,所谓的“行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难度和工程量也远超当时人类的想象。那时候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可以用几千年甚至几百年就将一颗类地行星改造成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地球。真不知道那时候的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就连我一个小小的导游都知道,地球可是走过了四十五亿年的历史才演化出了今天能适合人类不戴呼吸面罩就能生存的环境。想要用几百年时间就改造一颗完全不同的行星,完全是痴人说梦。
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终究还是渺小的。
安东挥挥手,关掉了全息地球影像,“我是说,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已经上万年的时间了,但我们并没有在银河系中发现很多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
“很简单,”我打了一个响指,“因为我们的身体就是从地球上演化出来了,我们的生理结构和能量的运用方式都完全是为了适应地球环境的,想要找一颗不需要进行行星改造就能直接不戴面罩生活的行星,恐怕比在撒哈拉沙漠中随手就捡起一颗特别的沙子更难。”
“即使只是相似的沙子,我们也只找到了两颗,而我们还弄丢了一颗。”安东揶揄道。
我知道他说的是“第二家园”和安东尼奥斯财团控制下的花园星。银河中的类地行星也远比最初预计的要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迄今为止,虽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银河系的三分之一,但找到的有改造价值的可居住行星只有两个,“第二家园”和位于花园星系安东塔斯城附近的“花园星”。而且,战后,“第二家园”的坐标也已经消失在了星海中。而硕果仅存的花园星就成为了人类目前掌握的唯一可能成为第二个地球的行星,但安东尼奥斯财团却似乎对改造花园星兴趣缺缺。
而且,我非常怀疑,即使花园星真的能被改造成第二个可居住行星,或者人类又找到更多的有改造价值的行星,人类大概也很难再习惯于生活在行星上。至于为什么,我也说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只要瞧瞧那些游客们每次都迫不及待想提前中止行程回到太空的样子就知道了。
“人类现在似乎在寻找新的类地行星上没那么积极了。”我提醒道。
“很简单,”安东也打了个响指,“首先,寻找一颗类地行星非常难,而且,即使寻找到了类地行星,行星改造工程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最重要的是,星海中的人类已经不习惯生活在行星上了。”
“为什么?”我好奇起来。
“引力井,我们不需要行星的引力井,如果生活在行星上,想要离开引力井,舰船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当然,我们不缺能源,但现在大多数舰船的设计思路本身就不是为了在大气层内航行的,人类已经习惯生活在星海之中了。”安东摊开双手,“而且,在太空里,我们什么都有,我们有几乎无尽的资源和能源,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建造我们想要的更大的太空城,如果有人喜欢生活在行星上,静态曲率技术可以提供模拟重力,我们在太空城里可以建造出所有地球上的景观,我们为什么还要生活在行星上呢?再说了,瞧瞧你们,你们不也早就习惯生活在未央城里了吗?”
“唔……这倒是一个理由。”我嘟囔道,不过,我总觉得安东说的哪里不对,但一时间又想不出问题出在哪儿。
“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安东笑了笑,“如果战争爆发,太空城市可以轻松完成转移,在茫茫星海中,很难准确找到敌人的位置,而行星嘛,可就不好转移了。”
“我想,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我耸耸肩,当然了,战争,一切都是因为该死的战争。
半个小时后,穿梭机就来到了复活节岛上空,我们一起朝舷窗下望去,只见碧蓝的太平洋中出现一个近似于直角三角形的岛屿,岛屿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棕榈树,在一片苍翠的绿色中,点缀着几个巨大的气泡穹顶,金色的阳光洒在穹顶上,熠熠发光,煞是好看。那些穹顶下面无疑就是被重重保护起来的复活节岛巨人石像了。
“复活节岛是一个火山岛,”我解释道,“这个岛的三个顶点就是三座火山,远古时期,火山喷发造成的地质运动形成了这座岛。对了,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岛屿在地球上的位置,像不像地球的肚脐眼儿?”
安东点点头。
“所以,这个岛上的原住民将这个岛称作世界之脐。”
穿梭机在复活节岛上空盘旋了一圈,然后在专门修建的起降平台上平稳地降落。
我和安东起身走下穿梭机,沿着专门的游览路线来到了一组巨石人像前。历经千万年的时光,这些石巨人的表面已经被风蚀剥离,有些还长满了青苔,但它们依然矗立在此,似乎在仰望着星空。
“复活节岛上有大约900座巨石像,由坚硬的火山岩制成,”我开始工作,“人们将它们称作摩艾,根据考古记录表明,它们的建造者很可能是乘坐独木舟从西方的马克萨斯岛前来此地的人类。那时候,他们还没有进入金属文明,岛上也没有什么金属矿石,所以,他们可能是用玄武岩制作的斧头来制造的这些石像。”
安东扬起眉,“等等,你是说,这些石像是用石器建造的?”
“没错,因为玄武岩比火山岩要稍微坚硬一点,所以,用玄武岩制造的石器在理论上是能够在火山岩上进行雕刻的,”我点点头,“尽管很难,但他们还是做到了。”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是说,他们花费那么大力气造这些石像是为了什么?”安东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些庞然大物,显然,在全息影像里见到这些孤独的巨人是一回事儿,亲眼见到它们又是一回事儿。
这是每个游客都会问的问题,导游手册上有标准答案,我解答起来也轻车熟路,“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主流的说法是,他们是因为信仰和祖先祭祀而建造的这些石像,每一个石像都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祖先,他们认为人死之后会依然保佑部落,所以他们建造这些石像来纪念祖先。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是为了标记地下水的位置,在石像周围耕作会获得丰收。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建造这些石像是为了向群星中的众神祈祷。”
“难以理解,”安东摇摇头,他又问我,“对了,你刚才说,他们是搭乘独木舟来的?”
“没错儿,”我伸出手腕,点击了几下,一只独木舟的影像出现在手腕上方,“这就是他们用来航行的独木舟。”
安东看了看独木舟的影像,又转头望了望浩瀚无垠的大海,“杰森先生,你在开玩笑吧?”
“什么?”
安东指着那条简陋的独木舟,一脸不相信的表情,“你想告诉我,这玩意儿能在大海里航行?”
我望着他,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我想了想,问道,“安东,你知道第一支开拓者舰队的故事吗?”
“这跟独木舟有什么关系?”
“那还是大航海时代的初期,人类借助曲率驱动技术已经挣脱了行星引力井,我们的舰船能在太阳系里随意遨游,”我自顾自地说下去,“不过,对于宇宙的广阔而言,曲率航行的速度还是太慢了。人类早就知道,距离我们的太阳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仅仅只有四光年,但那个时候,四光年对人类来说,还是一段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旅程。即使以最高曲率速度航行,以最乐观的估计,舰队也要航行数十年才能抵达,而且,那时,人类根本就没有真正走出过太阳系,”我指着远处的一个小海湾,说,“对于那时的人类来说,太阳系就像这个小海湾,人类甚至不知道曲率驱动是否能真的支撑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旅程,也不知道浩瀚的星际空间中将要面对什么,一旦有任何闪失,这些舰队就永远回不来了。但是开拓者第一舰队还是义无反顾启航了,他们开着现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飞船离开了太阳系的小海湾,前往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他们面对的困难,绝不亚于波利尼西亚人面对浩瀚的太平洋。安东先生,后来这种事情又无数次发生过,人类第一次前往太空,人类第一次前往月球,人类第一次穿越星门——虽然时代不断在变化,但有些东西——一些蕴藏在我们血脉之中的东西,冒险者的精神,开拓者的精神,才让我们成为今天的人类,才让我们这个种族遍布了星辰大海。所以,毫无疑问,安东先生,独木舟的确是可以在大海里航行的。你知道这个岛为什么叫做地球之脐吗?当人类第一次飞上太空,从太空中来看这个岛屿的方位,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名字是多么地贴切,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复活节岛所在的位置恰恰就在肚脐的位置。可是,那些原住民怎么会知道这些呢,除了独木舟,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不可能有机会从太空中观看这个岛屿,按照常理来说,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复活节岛位于地球肚脐的位置。”
顿了顿,我继续说,“但他们的确知道,唯一的解释是,他们曾经乘坐独木舟穿越过这个岛屿四周数千公里的海面,他们知道,这个岛屿周围什么都没有,所以,根据直觉,他们将这个岛屿赋予了一个恰当的名字,这可能的确是一个奇妙的巧合,但独木舟的确是能穿过大海的。”
“好吧,我明白了,”良久,安东才说,“独木舟也是能穿过大海的。”
“是的,当然,”我轻轻吐出一口气,“有时候,人们欠缺的只是一点点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沉默了一会儿,安东轻声念诵道,“宇宙如此广阔,我们只不过刚迈出了探索的一小步,现在正是要勇敢开拓的时期,不应该因为一些软弱的情绪就停滞不前。”
“说的很好。”我有些惊奇,由衷地夸奖道。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沃尔冈对《远航》的书评中的一段话。”
“我知道。”我说,其实我压根就没听说过那本书。
我带着安东又四处游览了一会儿,直到夕阳已经快要西沉时,我和安东才重新回到海边。我们站在一排凝望着大海的巨石人像前,和它们一起欣赏美丽的日落。此时,太阳已经从一颗刺眼的光球变成了光芒柔和的蛋黄,渐渐沉入大海。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到,其实古人们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勇敢。当开拓者第一舰队启航时,至少他们知道确切的目的地——比邻星星系。但古人呢,当那些勇敢的人划着独木舟启航的时候,他们知道茫茫大海中会有一个新的家园吗?当人类沿着白令陆桥前进时,他们知道前方面对的将是什么吗?这种事情一定无数次发生过,这就是深藏在我们血液中的冒险和开拓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开拓者第一舰队才毅然向比邻星启航,开启了人类第一次突破恒星引力井的新篇章,荣耀舰队才毅然穿过充满未知的空间共振点,完成了首次大质量输送实验,为后续的拉格朗日星门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伟大的星际大航海时代。
即使在今天,茫茫星海中,也有无数的开拓者正在未知的星域探索,重建伟大的拉格朗日网络。
也许,我们一直都没变。
而这些孤独的巨人就这么一直凝望着,它们从远古的迷雾中走来,还将走向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它们会一直凝望。这一刻,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到了时光的力量。
安**然打破了沉默,“我想,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什么?”
安东抬起头望着那些巨人的面庞和它们的深邃悠远的眼窝,“我们那些远古的祖先们,他们建造这些巨人石像,哥力贝克石阵,巨石阵,金字塔群,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他们希望能留下一些……一些能证明他们存在过的东西。”
“你是说,纪念碑?”
“对,纪念碑。”
“没错,”我指了指脚下的大地,“这就是地球存在的意义,不管人类走得多远,不管千万年后人类成为什么,地球都将是我们这个种族永恒的纪念碑,而这些,所有这些古迹,都是纪念碑上篆刻的碑文。”
此时,太阳彻底沉入大海,藏青色的天幕上,横跨苍穹的未央巨环依然光芒闪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