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拉格朗日》官方小说—留学地球(第八章)

更新时间2024/4/2018 浏览官方公告
TapTap

留学地球

第八章 第一位开拓者

离开复活节岛后,安东显然对这些黎明时代之前的古迹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兴趣。
在他的要求下,我们相继去了金字塔、长城、巨石阵、马丘比丘和玛雅金字塔群等等古老的遗迹,最后,我们来到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哥贝力克石阵。和之前我们参观过的古遗迹相比,这个石阵就显得简陋许多。数百根T形石柱错落分布,依稀围成数个巨大的圆环,有些石柱上残存着古朴的雕刻,看起来就像小孩子随手画的一样拙劣,但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一直心存敬畏。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定居点遗迹,距离现在已经有接近三万年的历史,”我告诉安东,“根据考古记录来看,这里很可能还是人类建造的史上第一个神殿,而且,这里很可能是人类首次进入农业时代的开端,就在距离这里不远处,考古学家曾发现了最古老的原始农业的痕迹,人类在这一片区域首次学会了规模种植小麦。”
“是什么人建造的这些石阵?”安东好奇问道。
“不知道,有很多说法,但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我摊开双手,“不过,这都不重要了。”
“是的,不重要了。”安东点点头。
我本以为哥贝力克石阵就是最后一站了,没想到,就在我们离开哥贝力克石阵准备启程返回太空港时,安东却突然提出,想去拜科努尔看看。我当然没意见,事实上,安东的这个提议一点也不让我意外,我能感觉到,这个男孩已经和旅程开始的时候不太一样了。
在发射场的穹顶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黑曜石雕像,那是一个老人的半身雕像,大胡子,半秃顶,还戴着一副圆眼镜。老人眼窝深陷,沉郁苍凉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千万年的时光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谁?”安东问我。
“这是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我介绍道,“他首次提出了利用反作用装置来作为太空航行的工具,直到今天,在所有的常规航行中,人类所有的舰船都还在用这种装置作为前行的动力。他还第一次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宇宙飞船的结构图,他还首次提出可以利用旋转的方式为太空中居住的人类提供人工重力,对了,他还首次设计了空间站的结构,也就是现在的空间城市的雏形。他提出的许多基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总之,齐奥尔科夫斯基奠定了人类进行太空旅行的理论基础,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人类航空先驱,噢,对了,月球上有一个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那里,人们也为他建造了一座雕像,现在和阿姆斯特朗的足印一样都是月球上有名的景点了。”
安东不禁肃然起敬,看向雕像的目光也变得敬畏起来。
雕像的底座上用金字刻着一行古老的古文字,我给安东翻译道,"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这句话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他曾经对未来做出过预言,他认为人类终将征服太空,人类的后裔将散布在星辰大海之间。"
“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安东感叹道。
“别误会,他可不是一个巫师,”我指了指脑袋,“他有这个,坚定的信念,他相信人类必然能征服星辰大海。”
“不管怎么样,他说对了。”
“是的,”我点点头,“我想,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的话,一定会为我们感到自豪的。”
在拜科努尔巨大的防护罩下,我们参观了古老的发射场,发射场上还残留着十几层楼高的发射架,发射架的旁边甚至还矗立着一只火箭模型。不过,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看来,和现在人类拥有的钢铁巨舰相比,这些圆筒状的火箭简直像儿童玩具一样简陋。
“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火箭吗?”
“没错,黎明时代就是这些铁家伙开启的,”我点点头,“和星辰大海相比,这些玩意儿恐怕连独木舟都算不上。”
安东深表赞同。
“而且,这些火箭比独木舟可危险多了,”我指了指火箭顶端,说道,“那时候技术还比较落后,所以大部分箭体内都装满了燃料,宇航员只能坐在很小的位于火箭顶端的舱室中,严格来说,他们其实是坐在一颗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上。”
“一定出过很多事故吧?”安东问道。
“是的,在那个时代,航天事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事情。”
安东抬起头望着有如利剑般刺向天穹的火箭,“那时候的人真的非常勇敢。”
“如果你想,你也可以勇敢一次。”我说。
“什么?”
“这个发射场有一个很特别的游览项目,不过……”我故意卖了个关子。
“不过什么?”果然,安东的好奇心被成功勾引起来。
“那个项目很不受欢迎,很少有游客愿意体验。”
“为什么?”
“因为那个项目看起来很危险,大多数游客都很胆小,但只是看起来危险罢了,其实项目本身是很安全的。”
“哦?”男孩果然来了兴趣,“说说,什么项目?”
“为了让人们体验那个时代的火箭发射,旅游局开发了一种让游客们可以体验黎明时代宇航员乘坐火箭发射一直到太空轨道的项目,”我说,“不过嘛,老实说,体验可不太好。”
其实,我已经够委婉了,那体验可绝不是“不太好”。我总觉得旅游局那帮景点设计师在设计这个项目时用力过猛,游客们要穿上旅游局研究部特制的远古宇航服,又笨又重,还要戴上一个硕大无比的玻璃头盔,然后齐刷刷地挤在一个狭窄的发射仓中,坐上模拟人类古老的化学推动的“火箭”,被结结实实地绑在座椅上,并感受火箭发射的颠簸和超重加速度——当然,所有的颠簸都是刻意模拟出来的,绝对安全无虞。而且,为了进一步模拟真实,旅游局不知道从哪里还搞来了一套昂贵的静态曲率反重力装置,在模拟发射的过程中,通过反重力装置的逐步调节,乘客们会真的体验到真实的重力过载,直到乘客们被“发射”到了太空轨道,还会到体验失重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个项目设计的非常好,体验非常逼真,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逼真了,我敢打赌,设计这个项目的景点设计师肯定没有亲自来体验一下。系统第一次运行时,当项目结束,当时的乘客没有一个是自己从体验舱里爬出来的,甚至还有一位乘客因为惊吓过度被当场送到了急救中心,差点酿成了一起外交事件。从此之后,重力过载就被调节到了最多1个G,也就是说,游客们最多只会承载2个G的重力过载,除了会不太舒服以外,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即使如此,也很少有游客愿意体验。所以,在旅游局里有了一个乐子,如果哪个导游成功“推销”出去了这个项目,他就会赢得一场长期赌局,按照每个人的赔率,所有的导游都必须给他付一笔钱。不过,自从赌局设立后,还没有导游成为那个幸运儿。好消息是,我的赔率还不错,因为我从未成功过。
“走,带我去瞧瞧。”安东搓了搓手。
我带着安东来到一个小一些的穹顶建筑,建筑前也竖立着一个雕像,不过,这个雕像是一个人的全身像。我们走近后,才看到,这也是一个男人,他穿着一身臃肿不堪的肥大太空服,右手托着笨重的球形头盔,下巴微微上扬,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苍穹。
“这又是谁?”安东问。
我暗自摇头,现在这些出生在星海中的孩子,连加加林都不知道了。
“他是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记住这个名字,”我转头指了指我们刚才经过的发射架,“就是在这里,拜科努尔一号发射阵地,公元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进入宇宙空间的人。这个事件的重大之处被严重低估了,它的意义不亚于三亿年前第一条肉鳍鱼从海洋登上陆地,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那是人类从行星文明演化到星际文明的第一次胎动,所以有些人一直在呼吁将4月12日推广为全人类的节日。”
“一个伟大的人,”安东不禁肃然起敬,顿了顿,他又问道,“可是,他们为什么把塑像做的那么小?”
“这个塑像是根据加加林的真实身材按照1:1比例制作的。”
“啊?”安东吃了一惊,“那时候的人都这么矮吗?”
“你要知道,那时候的人类还没离开地球,他们从生到死都是在地球的1G引力场里,所以古人的身高肯定会矮一些,不过,”我指着加加林的雕像说,“根据史料记载,加加林的身高只有157cm,即使在那个时代,加加林的个子也不算高。”
"为什么?"安东一脸困惑,“我是说,为什么要选矮个子当宇航员?”
“很简单,因为技术有限,太空舱做不了太大,高个子可塞不进去,所以那个时代挑选的宇航员都必须要矮个子,”我耸耸肩,“所以,这个项目就是基于加加林第一次进入太空时的发射体验设计的,不过不必担心,模拟太空舱比真实历史上的太空舱要大一些,不用担心钻不进去。”
“这里写的是什么?”安东指着塑像脚下的台子上印刻的一行文字问道。
“那是一句古语,意思是:我们出发吧。”我解释道,“这是加加林的名言,据说是他在发射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要知道,那时候人类的航天技术非常简陋,他知道自己大概率是回不来的,但他还是轻描淡写地说了这句话,就好像要去参加一次普通的旅行似的。其实他已经偷偷写好了留给妻子的遗书,其实这也是普遍的操作,人类宇航员第一次登月的时候,当时的最高决策者准备了两份文件,一份是登月成功后的喜报,一份是登月失败后的悼词,不过还好,他没用上后面那个。”
“死亡如影随形,开拓者无所畏惧。”安东说,不知道又是引用了哪本书的名言。
“现在的人可没有咱们祖先的那些勇气了。”我淡淡地说。
安东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
我大手一挥,说出了加加林的那句名言,“我们出发吧。”
走进展厅,一个百无聊赖的男工作人员正舒舒服服躺在椅子沉浸在全息数据网中,脸上还露出“甜美”的笑容,看来,这里真的很少有游客前来。我不得不手动关掉了他的设备才把他唤回现实。看到我们,他终于想起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立即热情地向安东仔仔细细介绍了一番项目内容。
安东皱着眉看着挂在墙上的复古宇航服和那个硕大的头盔,“我要穿这玩意儿?”
“没错,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沉浸式真实体验。”管理员热情洋溢。
接着,他带着我们来到了展厅中央的一个完全按照1:1比例复原的发射塔和旁边的火箭,乘客需要手脚并用爬上发射塔,然后通过一架悬在二十多米高空的铁制通道钻进火箭顶端的“太空船”,然后舱门关闭,乘客就会完整地体验到加加林第一次发射进太空的经历啦。
看到安东疑虑的眼神儿,这位工作人员急忙拍着胸脯保证道,“请完全放心,我们的项目是绝对安全的,这个火箭里装得可不是燃料,而是专门定制的静态曲率重力发生器,项目运行过程中,会根据真实情况进行调节,额外给你施加1个G的重力,让你完全体验到加加林的真实体验。”
站在一旁的我暗自皱眉,不对吧,据我所知,远古时期的宇航员们要承受的可远不止额外的1G重力,而是至少5个G甚至高达8个G的重力加速度。虽然这些来自星海中的游客绝对承受不了那么高的重力负载,但这宣传是不是也有点涉嫌虚假宣传了。不过,我想了想,2个G已经相当于这些游客们本身最舒服的三分之一个标准G的6倍了,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宣传似乎也没太大问题。但紧接着,我又开始有些担心了,2G的负载对地球上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安东来说,还是有些危险的。
我虽然很想赢得赌局,但我更在意的是客人的安全,我走过去,将顾虑说了出来,我建议道,“安东先生,2G的负载对你来说可能还是有危险的,如果你真的想体验超重,我建议可以将参数调到最高1.5G,不过你不必担心,你承受重力负载的时间不会很长。”
“没错,杰森先生说的有道理,”管理员也意识到了问题,“不过请放心,系统会对你的体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你的生命体征超过警戒红线就会立即停止系统运行,并自动连接诊疗系统。”
“而且,为了安全起见,我会陪你一起进去。”我又补充道。
“等等,我想请问,加加林当时如果遇到危险,会有喊停的机会吗?”安东却微微一笑,反问道。
我和管理员对视一眼,一起摇摇头。
“加加林有同伴吗?”
“没有,他是一个人。”管理员说。
“那么,第三个问题,在发射过程中,他能调节自己承受的重力负载吗?”
“也不能。”我摇头,同时心里涌现出一种不好的预感。
“所以,你们管这叫全沉浸式真实体验?”安东毫不留情地嘲笑道,他竖起三个手指,“所以,第一,中途绝不能叫停,否则我会向旅游局投诉,相信我,如果我投诉了,你们俩都会丢饭碗;第二,重力负载就调节到2G,如果被我发现你们动了手脚,我也会投诉;第三——”他看向我,“杰森先生,既然加加林是一个人,那我也要一个人。”
我和管理员顿时面面相觑,“安东先生,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我看……”我刚想说点什么,就被安东打断了,声音不大却很坚定,蕴含着一种不容违抗的力量,“杰森先生,开拓者无所畏惧。”
我顿时肠子都悔青了,我知道这个男孩儿没开玩笑,虽然我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用大拇指也能想得出来,他肯定是某个古老贵族家族的一员,如果他真的投诉了,我俩明天就得变成无业游民。但是如果他出了什么事儿,那可就不是丢饭碗那么简单了。
看到我的脸色变化,安东拍了拍我的肩膀,“放心吧,杰森,不会有事的。”
“你确定真的要体验吗?”我试图挽回我的饭碗。
“当然。”安东斩钉截铁地说。
我绝望地看着安东钻进了那套臃肿笨重的宇航服,然后我们俩帮他带上全封闭头盔,尽管走起来一摇一晃,感觉随时都会摔倒,但男孩还是朝我们竖了一个大拇指,示意一切都好。
接着,我们陪着他钻进了发射塔,乘坐电梯前往发射塔顶端。在我俩的帮助下,安东钻进了狭小的舱室,盖上盖子之前,我试图再次劝说安东,至少让我陪着一起进去。但安东摆摆手,坚决拒绝了,他掀开头盔,看着我的眼睛,“杰森先生,我很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坦率地说,在我来到地球之前,我从未想到地球是这个样子的,我知道了很多只有在地球上才能知道的东西。我承认在这次旅行之前,我对地球圈的确有偏见,我觉得你们守旧、过时,我也觉得你们所谓的地球复兴文化很可笑,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相反,我认为你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你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还有你,其实,你一直对我们这些星海中的人有偏见,不,不要反驳,我看得出来,你认为我们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但是你至少有一点说错了,我们没有丢失祖先的冒险精神,这就是我要去证明的事情。”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安东,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什么。
安东朝我露出一丝微笑,他一挥手,说道,“我们出发吧!”接着,男孩就重新戴上了头盔,然后示意我和管理员帮他盖上盖子。
我实在不觉得这个该死的大铁罐子居然是一艘太空船。
当然,火箭不会真的发射出去,但在静态曲率重力模拟器和火箭周围辅助机械臂的联合作用下,火箭会剧烈抖动,并伴随着重力负载增加的痛苦,心理素质稍微差一点就坚持不下来的。
我和管理员并肩站在远处,就像真正的地勤人员一样仰头望着“蓄势待发”的火箭。
“这小子有点意思,他从哪儿来的?”管理员问我。
我本想说我不知道,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庄严地说,“他和咱们一样,来自地球。”
管理员给了我一个看***的眼神儿,“对了,他买了全套旅游险吧?”
“当……”
他按动了火箭启动按钮,我闭上了嘴巴。
巨大的轰鸣声响起,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公元1961年那个平凡无奇的清晨,我抬头仰望,仿佛看到身材矮小的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一支简陋的火箭喷射着火焰和烟雾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这是人类文明征服太空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自此之后,人类终于摆脱了大地的束缚,开启了太空时代的曙光。而今,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在星海中取得的所有壮举,我们创造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都起源于这个平凡无奇的清晨。
“不知道这小子能不能撑下来。”管理员气定神闲地抱着双臂,看着那个剧烈抖动的模拟舱,“已经很久没有人能体验完项目全程了。”
“能,他当然能。”我说,不知道为什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眼眶有些发潮。
(本章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