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游戏的策略,平平无奇

2024/05/3141 浏览综合
TapTap
作者 | 贾晓涛(杭州)
周二(5月28日),腾讯游戏举行了一年一度的Spark发布会。发布会本身变化不大,老游戏说了点后面的更新计划,十几款新游戏亮了亮相。
行业更关注的,是当天几家游戏媒体(触乐、游戏葡萄、游研社、GameLook)发布的马晓轶专访。据说好多游戏公司老板连夜学习,尤其是在刚刚发布的Q1财报,腾讯游戏取得超预期增长,大家都想看看有什么新策略。
TapTap
《游益》也比照着几篇文章反复研读,结论是没什么秘诀,腾讯游戏的策略,平平无奇。一句话总结:
找到和拿下最出色的那批团队,提供钱、技术、资源、洞察、经验、耐心,陪着/帮助他们,从0到1,从1到10,其中有些特别顶尖的、加上一点点运气的加持,能从10到100,爆出来腾讯最近反复说的大DAU、长生命周期的“长青游戏”。
但你再仔细琢磨琢磨,马晓轶说的还真是真经。这里的每一个点,都需要拆解出更多具体的动作,不断观察、反馈、验证、调整,还要面对内部以及外部随时传来的各种信号/噪声,经年累月地坚定投入和往前推进。
比如,怎么系统地找到并且拿下最出色的团队?
马晓轶提到一个例子,2016年他们观察到新技术对小团队的支持,启动了腾讯游戏创新基金(TGIF),大量寻找从0到1的产品及其背后团队。他们从Steam上拉了2万多个团队,从中筛选了大约200家有机会在细分领域做到「数一数二」的标的,并最终在2017-2018年完成了第一批投资。在这个过程中被关注到的,就包括做出了《博德之门3》的拉瑞安工作室。
TapTap
这一个事情里就有太多的门道。
拉Steam上2万个团队还可以算作力气活,但怎么从里面筛出200个未来的「数一数二」?又怎么拿下和投资他们?以及在日后的合作中,发挥出对他们的影响力?
腾讯虽然很有钱,但对这些团队来说,钞能力或许是必要条件但大概率不是充分条件。要知道,即便到今天,不少欧美开发者对中国公司,仍然会有一种习惯性的蔑视。
“你要理解From Software的愿景”,更具体地说,宫崎英高已经50岁,他在退休之前大概能做四五款游戏,他希望每一款游戏都有挑战,每一次都要往前走一步。“我们支持他实现他的路线图”。
难题来了:怎么让阅人无数的宫崎英高信任腾讯支持的诚意、能力和力度?
TapTap
把时间再往前拉,腾讯游戏对外披露的最早一笔海外投资,2008年的拳头游戏,当时拳头只有8个人。当时怎么发现的??又怎么就决定投了一个只有8个人的工作室?
相比运气和巧合,我猜更多仍然是前面那套系统性梳理的结果,而这一个成功的结果背后,想必是大量的精力和投入。
而且要知道那可是2008年,尽管腾讯代理的《地下城与勇士》以及自研的《QQ飞车》等网游大获成功,但当时国内游戏的王者还是盛大。腾讯远没有后来3Q大战时的绝对统治力。但居然已经着手系统性的在海外投资布局,恐怖如斯。
TapTap
在这几篇马晓轶的采访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度量单位,10年。
大量团队的投资已经10年以上;支持投资的团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反复尝试,尝试时间是5-10年起;最近10年做到1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团队,平均在该领域积累了14年;从2014年开始,马晓轶就在用10年起步的视角观察游戏行业……
他们开始更认识和相信,只有非常聚焦在类型上,一次一次地迭代,才能取得长线成功。
或许有点鸡汤和成功者光环,所谓你成功了你说的都是对的。但也可能,这就是唯一的路。只是少有人相信,更少有人能身体力行。
这有点像价值投资,知道和羡慕巴菲特的投资者茫茫多。但在股市上,能算清价值、敢下重注,看到隔壁老王一个接一个涨停、自己的却迟迟没动静,有几个人能忍得住寂寞和错失机会的懊恼不换股的?
所以没发多少新游戏的Spark,有点厉害。
回过头再看马化腾去年底的讲话:“不要盯着其他公司、被打乱了节奏,而是要找准和聚焦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背后是精准的洞察和极强的定力。
TapTap
那你我这样的中小企业读了马晓轶的采访,听了这样的方法论,能有什么实际可借鉴的呢?
我们大概率没办法长成腾讯这个体量,也没法学他具体的动作。但在嘈杂变化的环境中,找准一个方向,持续积累,或许就是通向成功的真正捷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