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速报】国家等级系统 设计详情

精华08/2672 浏览开发速报

概述

国家等级是用于控制玩家一方整体发展水平的级别量。随着对局游戏进程,玩家能通过一系列主动行为提升国家等级。
国家等级决定了玩家的科技和建筑的升级上限
在对局刚开始时,对垒双方的国家等级都为一级。若玩家在游戏途中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则可以通过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时间以提升国家等级,这个过程称为国家改革。玩家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向提高国家的等级,在国家改革完成后,玩家方将能得到相关于所选择方向的巨额加成。
国家等级只能提高,无法下降。且只在当前对局中生效,无法保留。
国家等级一共有三级,分别为:诸侯王国帝国
挂钩项目
科技
国家等级决定了一方当然能研发哪些科技。
研发科技需要满足它响应的国家等级限制,如果当前国家等级不满足某个科技的研发需要,那么这个科技将无法进入研发状态。
建筑
国家等级决定了一方建筑的最大可升级水平
诸侯级:不允许升级建筑; 
王国级:每个建筑最多完成1/2的升级项目; 
帝国级:可完成建筑的所有升级项目;
当玩家到达当前等级的最大建筑可升级数量前,可以自由升级所有建筑的所有升级项。当玩家达到上限时,玩家将无法升级任何建筑的任何升级项。升级项目的计数以玩家进行升级操作结算,而不以升级完成结算。
当玩家的完成新的国家改革提升国家等级后,玩家可以升级新的建筑升级项。直到玩家再次到达当前国家等级的最大建筑升级上限。
注意
建筑的最大可升级项数量仅针对单个建筑实例,不会影响同类建筑。
政策
国家等级决定了一方的政策槽位
诸侯级:初始的政策槽位数量; 
王国级:政策槽位在初始基础上+8; 
帝国级:政策槽位在初始基础上+12(累计+20);
税收
国家等级决定了一方的税收效率
诸侯级:初始的税收效率; 
王国级:税收速度+100%; 
帝国级:税收速度+100%(累计+200%);
基地塔
国家等级决定了一方的基地塔属性值
诸侯级:初始的基地塔属性; 
王国级:基地塔攻击力+50%,防御力+50%,生命值+50%; 
帝国级:基地塔攻击力+50%,防御力+50%,生命值+50%;(基地塔攻击力+100%,防御力+100%,生命值+100%);
升级方向
玩家可以在每次执行国家改革时,都可以自由选择改革的方向:
不同的势力升级效果会有不同。
每次执行国家改革时,改革方向不会受到限制,因此玩家可以重复进行同一方向的国家改革。
进行改革的国家等级越高,得到的加成也越多。
分势力升级选项
白板
王国 
军事改革 
所有单位+5攻防;30秒内+30%单位生产速度。 
400金 / 1200果 
40秒 
经济改革 
+3工人人口上限;+100生产力; 
400金 / 1200果 
40秒 
行政改革 
+4政策槽位,每隔10秒提供5行政点数;赠送2次免费的政策抽卡。 
400金 / 1200果 
40秒 
文化改革 
科技研发速度+15%;赠送1次免费的科技购买。 
400金 / 1200果 
40秒 
帝国 
军事改革 
+10军事人口上限;30秒内+20%单位攻防。 
800金 / 2400果 
60秒 
经济改革 
+25%工人运载量;+20%生产力; 
800金 / 2400果 
60秒 
行政改革 
+8政策槽位,+30%建筑速度;赠送3次免费的政策抽卡。 
800金 / 2400果 
60秒 
文化改革 
研发的科技能提供15生产力;赠送1次免费的科技购买。 
800金 / 2400果 
60秒
大明
推行一项改革以提高国家等级!
王国 
建立卫所 
所有单位攻防+2,军事类建筑可以缓慢产出食物(相当于农场的一半效率)。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的一项核心军事制度,深刻地影响了明代近三百年的社会与国防。该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自给自足、易于管理的庞大常备军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力图在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的前提下,维持一支数量可观的国防力量。卫所军队平时承担着驻防守备、巡逻、训练以及屯田生产等多重任务。遇有战事,由兵部请旨,皇帝下令,临时任命总兵官等将领,持印信前往指定卫所调集军队,组成征伐大军。战争结束后,将领缴还印信,军队各回原卫所。这种“将不专兵,兵不私将”的机制,再次强化了中央集权。
发行宝钞 
升级后立刻获得100金。 
300金 / 900果 
20秒
历史:大明通行宝钞
  大明通行宝钞,简称“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它诞生于明太祖洪武年间,贯穿了明朝近270年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版面最大的纸币之一,其兴衰历程深刻反映了明代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大明宝钞的尝试反映了明初统治者试图建立国家信用货币的雄心,但由于违背了基本的货币流通规律,缺乏健全的发行和回收机制,最终从“宝钞”沦为“废纸”,成为中国货币史上一次深刻的教训。它的失败也间接促使白银在明代中后期崛起,并最终成为法定货币。
设立内阁 
+6政策槽位;赠送4次免费的政策抽卡。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内阁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中书省丞相胡惟庸相权过大而架空君权,在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并禁止后代再设。之后明成祖参照唐宋,设内阁置正五品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部分居首位的大学士(内阁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首辅制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三杨、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编修大典 
所有王国科技研发时间-20%,每次研发科技返还20%的费用。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的古代百科全书(在古代称为“类书”)。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和学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工程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由当时的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编纂。整个编修过程动用了全国两千多名顶尖学者和文人,历时五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最终定稿。
帝国 
推行募兵制 
所有单位+15%攻防,+10%生命值。立刻赠送5个免费的【梨花枪兵】和【刀剑手】。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募兵制
  募兵制又称“营兵制”,是明朝中后期为弥补卫所制崩溃而大规模采用的一种军事制度。其核心是政府用支付银两(“兵饷”)的方式,招募普通民众、流民等在一定时期内当兵。这种制度与明初“兵农合一”的卫所制有着根本区别,它标志着明朝军队从国家供养的世袭军户,转向了职业化和雇佣化的“花钱养兵”模式。
  在“土木堡之变”后,卫所军的腐朽暴露无遗。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边防压力(如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和东南沿海的倭寇),朝廷不得不开始招募骁勇善战之士,募兵制应运而生。兵源不再局限于世袭的军户,而是面向全社会招募,包括健壮的农民、无业的流民,甚至是矿工、盐贩等。兵士当兵是为了获取粮饷,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由于是精选的壮丁,并且有优厚粮饷激励,加上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严格的训练,募兵组成的军队(被称为“营兵”)在战斗力上远超卫所军。
货币白银化 
生产力+15%,税收效率+20%;工人每次卸下资源时都会额外获得1点黄金。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货币白银化
  在来自新大陆和日本的巨量白银涌入下,中国被动地卷入了初具雏形的全球经济体系。这一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王朝的货币金融、财政结构乃至社会面貌。白银的货币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内部自发的发展过程,首先出现在民间社会,随后得到了明朝事实上的认可,遂向全国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自下而上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并非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发展至晚明,白银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设立东西厂 
+8政策槽位,建筑速度+25%,赠送4次免费的政策抽卡。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东西厂
  东厂和西厂是明代由宦官执掌的特务机构,与锦衣卫并称,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实行“特务统治”的象征。它们独立于正规的官僚和司法体系之外,直接听命于皇帝,拥有侦查、逮捕、审讯乃至处决的法外特权。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衙门,东厂的主要职责是监视政府、军队、官员、士人、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整肃异议份子、政治犯或者其他罪犯。依据侦查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甚或刑求;而对于名人、门阀、高官、政要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高地位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或朝廷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刑讯。
  西厂成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由成化帝重臣宦官汪直主理。权势一度极盛,后因矛盾激化被裁撤;此后曾有复设,但总体上断断续续、寿命短,远不如东厂稳定。
朝贡贸易 
所有帝国科技研发时间-30%,赠送一个免费的满级【市场】。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明朝官方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的核心体系。朝贡贸易与明朝的“海禁”政策紧密相连。政府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力图将所有对外贸易都纳入朝贡这一唯一合法的官方渠道。其具体运作分为两个层面:外国使团(“贡使”)携带其本国特产(“贡品”)来到明朝京城,在朝见皇帝时献上贡品;明朝皇帝则以“赏赐”(“回赐”)的形式,回赠给该国国王及使团成员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等高价值物品。通常“回赐”的价值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贡品”,这是“厚往薄来”原则的体现。
  在完成官方的朝贡仪式后,外国使团所携带的、超出“贡品”额度的“附搭私物”,被允许在指定的官方市场——会同馆(在北京)或市舶司(在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进行交易。这部分交易才是贡使们真正的经济动力所在,也是朝贡体系中“贸易”属性的主要体现。
大明-朋党朝廷
王国
选择一个派系以提高国家等级! 
严党 
立刻获得100金。 
200金 / 600果 
20秒
历史:严党
  严党是明朝嘉靖中后期围绕着内阁首辅严嵩及其子严世蕃所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政治派系。他们以权谋私,结党营私,深刻地影响了嘉靖一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是明代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集团之一。
清流 
立刻获得100行政点数,官员的价格-30%; 
300金 / 900果 
30秒
历史:清流派
  在嘉靖朝,“清流派”是对抗严嵩及其“严党”腐败统治的核心力量。他们以言官(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为主体,在叙事中常被视为朝廷正义和道德的象征。
  清流的斗争在客观上遏制了严党势力的无限膨胀,揭露了其罪行,唤醒了朝野良知,是最终推翻严党统治的关键力量之一。但清流与严党之间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斗争模式,为明末更为酷烈的党争埋下了伏笔。后来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并激化了这种斗争思维,最终导致朝政彻底分裂,国家内耗严重,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帝国
选择一个派系以提高国家等级! 
东林党 
立刻获得200行政点数,官员的刷新速度+50%; 
550金 / 1650果 
40秒
历史: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在政治上抱有共同理念、相互声援的一个政治团体。他们源于顾宪成等人创办的东林书院,以“清议”影响朝政,主张澄清吏治、振兴儒学、对抗宦官权贵,是晚明“清流”力量的顶峰,其活动与覆灭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最终走向。
  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是明末最激烈的党争。这种无休止的内耗,严重撕裂了统治集团,使得国家机器陷入瘫痪。当国家急需团结一致应对内忧(农民起义)和外患(后金崛起)时,朝廷却忙于内部倾轧,最终错失了挽救危局的所有时机。
阉党 
立刻获得250金。 
450金 / 1350果 
30秒
历史:阉党
  阉党是明朝天启年间,围绕着司礼监太监魏忠贤而形成的一个庞大而凶残的政治派系。他们以宦官为核心,通过特务统治和残酷迫害,建立起一个短暂但极端黑暗的专权时期。阉党的出现,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其倒行逆施的行为,对本已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给予了致命一击。
  阉党是明代宦官专权的顶峰,其统治将明末的政治腐败推向了极致。他们几乎消灭了有能力的文官阶层,激化了社会矛盾,引爆了农民起义,彻底掏空了明朝的国基。可以说,阉党的专权是直接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兰西
王国
成立一个新的国家机构以提高国家等级! 
巴黎高等法院 
+4政策槽位;赠送2次免费的政策抽卡;每次击杀获得的行政点数+1。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巴黎高等法院
  巴黎高等法院(Parlement de Paris)中世纪法国的最高主权法院(cour souveraine)。
  它从卡佩王朝的王室会议(Curia regis)中分化出来,在路易九世(圣路易)时期走向常设化,到了腓力四世(1285–1314)手中基本定型,并逐步成为全国司法与王令发布的中枢。
  高等法院的设立是中央集权过程中最具革命性的一步。在封建时代,司法权是分散的,每个大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都拥有独立的司法权。高等法院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格局。
审计院 
每次税收量+3。工人的运载量+2。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审计院
  审计院 (Chambre des Comptes)是中世纪—近代早期法国的王室财政审判/监督机关与账目审计中枢,其雏形在卡佩王朝晚期已现,至13—14世纪交替时成型。它对王家财源(税收、垄断、地租、附庸贡赋、铸币收益等)实行账目审核、财产登记与财政司法,并以自己的裁判(arrêts)对失职与贪污进行追究。审计院负责审计王室的账目、监督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国王的领地收入。这使得国王的财政收入更加稳定和可预测。
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需要稳定的财政支持来维持常备军、支付官僚薪水和发动战争。通过有效的财政管理,审计院为国王摆脱对封建诸侯的军事和财政依赖提供了可能。国王不再需要每次都乞求诸侯“同意”征税,而是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全国性的税收体系。
巴黎大学 
科技研发速度+10%;赠送1次免费的科技购买。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 Parisiensis)在14世纪已经发展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最重要、最权威的学术中心,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巴黎大学的神学院是全欧洲的学术灯塔。当时的学术思想以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为主导,致力于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来论证基督教神学。大学的神学博士们在教义争端中拥有最终解释权,其意见甚至能影响教皇和国王。大学已经形成了稳固的结构,主要分为文理学部、神学部、法学部医学部。
王家敕令骑兵 
赠送当前解锁的骑兵单位(每种5个)。解锁建筑【集结点】(能作为出兵点使用的建筑)。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王家敕令骑兵
  王家敕令骑兵(Compagnies d'ordonnance)是欧洲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常备军,是法国从封建军队向现代化军队迈出的革命性一步。法国国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在百年战争末期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军事改革。1445年,他颁布敕令,正式创建了“王家敕令骑兵”。拥有了一支只忠于自己的强大常备军,国王不再需要依赖反复无常的大封建主,极大地增强了王权。这是法国从封建国家向中央集权君主国转变的核心支柱。它的建立不仅是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法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军事制度的衰落和现代民族国家军队的兴起,为法兰西王权的强化和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武力基础。
帝国
进行一项改革以提高国家等级! 
绝对君主制 
+8政策槽位,+15%建筑速度,行政点数的获取效率+3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绝对君主制
  绝对君主制(Absolutisme a la française)是一个深刻塑造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的政治制度。国家的主权(Sovereignty)完全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君主的权力是“绝对的”(absolute),意为不受臣民、贵族、议会或法律的约束和分割。君主只对上帝负责,因为他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上帝。绝对君主制的思想在中世纪末期已经萌芽,经过亨利四世的休养生息,以及路易十三和其首相黎塞留(Richelieu)的努力,大贵族的叛乱被基本平息,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是法国绝对君主制的黄金时代。
沃邦防御体系 
赠送一个免费的【要塞】,要塞的建造速度+30%,在建筑附近的单位防御力+2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沃邦防御体系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7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军事工程师、元帅和城市规划师。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漫长统治时期,沃邦以其革命性的筑城理论和攻城战术,为法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坚固的边境防御体系,被誉为“法国的盾牌”。
  沃邦通过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法,将星形要塞的设计和建造推向顶峰,并发明了革命性的“平行壕”攻城战术,成为当时欧洲军事工程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他与路易十四建立了长久而互信的君臣关系,其设计的“钢铁腰带”防御体系为法国提供了坚固的边境,塑造了现代法国的版图。沃邦是巩固法国霸权和国土安全的关键人物,对法国乃至世界军事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殖民地贸易 
资源兑换损耗归零,每个经济建筑能提供50生产力。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殖民地贸易
  15-17世纪是法国殖民经济从无到有、奠定基础的时期。它不仅为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强化王权、供养国家机器的输血管,更将其推上了世界舞台,深刻地卷入了近代早期的全球化竞争与冲突之中。在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原则指导下,法国建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殖民经济模式(北美皮草殖民地和加勒比种植园殖民地),其核心是殖民地为宗主国(法国本土)提供财富和原料。来自加勒比种植园的巨额利润(特别是糖贸易),为法国王室提供了独立于国内贵族的稳定财源。这笔财富是支撑路易十四时期绝对君主制达到顶峰、发动连年战争和维持凡尔赛宫奢华开销的关键经济基础。
法国文艺复兴 
根据当前已研发的科技,每个立刻赠送30金和15生产力。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法国文艺复兴
  法国文艺复兴(French Renaissance)是 15 世纪至 17 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文化艺术运动。这一时期与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相关。
  法国文艺复兴大致始于15世纪末,在整个16世纪达到顶峰,直到17世纪初结束。它虽然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启发,但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与法国本土的哥特式传统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重点。法国文艺复兴是一场以王室宫廷为中心的文化运动。它将意大利引进的古典主义、人文精神与法国本土深厚的哥特式传统、民族语言相结合,在建筑、文学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独树一帜的辉煌成就。它不仅为法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法语的地位,塑造了法兰西的民族文化认同,为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和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兰西-朕即国家
王国
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以提高国家等级! 
圣女贞德 
平民阶层+6忠诚度,同时立刻获得4个免费的骑兵和长矛兵。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圣女贞德
  贞德(法语:Jeanne d'Arc;中古法语:Jehanne Darc,约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中世纪后期的军事将领,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带领法兰西王国军队抵抗英格兰王国军队入侵,被誉为法国的民族英雄、国家象征。
  贞德出生于法国农村。传说她在13岁时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从而得到“天主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为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而当英军最终在1450年代的福尔米尼战役和卡斯蒂永战役遭到歼灭,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加理多三世重审贞德案,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1920年,教宗本笃十五世正式将贞德封为圣女,因而有“圣女贞德”或“奥尔良圣女”(la Pucelle d’Orléans)之称。
克莱孟五世 
教士阶层+6忠诚度,此后每两次收税就能获得1点国王权威。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克莱孟五世
  克莱孟五世(Clement V),原名贝特朗·德·戈特(Bertrand de Got),是罗马天主教会第195任教宗(1305年-1314年在位)。他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教宗,其任期内发生了两件深刻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解散圣殿骑士团和将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尼翁(Avignon),开启了长达七十年的“阿维尼翁之囚”时期。他的作为不仅改变了教权与王权的力量对比,也为未来教会的大分裂埋下了伏笔。
  克莱孟五世最重要的两个行动——解散圣殿骑士团和将教廷迁往阿维尼翁——均是在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巨大压力和影响下做出的。这些决定标志着中世纪教宗权力的顶峰已经过去,世俗君主的权力开始凌驾于教会之上。他开启的“阿维尼翁之囚”,不仅严重削弱了教宗的普世权威,也为日后更为严重的教会大分裂埋下了祸根,使他成为欧洲历史转型时期一位关键但充满争议的人物。
阿马尼亚克派 
贵族阶层+6忠诚度,解锁建筑【集结点】(能作为出兵点使用的建筑),同时立刻获得80金和100果。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阿马尼亚克派与勃艮第派内战
  阿马尼亚克派与勃艮第派内战(La guerre civile entre Armagnacs et Bourguignons)是15世纪初在法兰西王国内部爆发的一场大规模、长时期的封建贵族内战(1407年-1435年)。这场内战的残酷性、复杂性及其与英法百年战争的深度交织,共同构成了法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它不仅是一场争夺王室控制权的政治斗争,更深刻地撕裂了法国的社会结构,为英格兰的入侵创造了绝佳机会。最终,在圣女贞德扭转战局后,双方于1435年签订《阿拉斯条约》,阿马尼亚克派(即王室派)取得了最终的政治胜利,法兰西王国恢复了统一。勃艮第公国虽然获得了巨大的自治权,但也承认查理七世的王位,重新承认了法王的宗主地位。
  这场内战几乎使法兰西亡国,但客观上也催生了法国的民族认同,并为战后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建立扫清了道路。
帝国
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以提高国家等级! 
黎塞留 
国王权威上限+5,同时立刻获得5国王权威;开会后带来的临时加成效果延长3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黎塞留
  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天主教枢机。作为国王路易十三的首席大臣(首相),他在近二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以其冷酷的决心、卓越的智慧和不择手段的政治手腕,为法兰西绝对君主制的建立和日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被誉为“法国现代国家之父”,其政治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近现代历史。
  对内,黎塞留摧毁了胡格诺派新教徒的政治军事独立性,并严厉镇压了封建大贵族的势力;对外,在三十年战争中,黎塞留奉行“国家理由”原则,联合新教国家对抗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打破了对法国的战略包围。黎塞留的政策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中央集权,为路易十四的绝对君主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使法国崛起为欧洲的头号强国。同时,他创立的法兰西学术院也对法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公认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沃邦 
赠送一个免费的【要塞】,要塞的建造速度+30%,在建筑附近的单位防御力+2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沃邦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7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军事工程师、元帅和城市规划师。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漫长统治时期,沃邦以其革命性的筑城理论和攻城战术,为法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坚固的边境防御体系,被誉为“法国的盾牌”。
  沃邦通过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法,将星形要塞的设计和建造推向顶峰,并发明了革命性的“平行壕”攻城战术,成为当时欧洲军事工程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他与路易十四建立了长久而互信的君臣关系,其设计的“钢铁腰带”防御体系为法国提供了坚固的边境,塑造了现代法国的版图。沃邦是巩固法国霸权和国土安全的关键人物,对法国乃至世界军事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拜占庭
王国
进行一项改革以提高国家等级! 
科穆宁体制 
+2政策槽位,在王国时期每建成一个建筑后可获得1次免费的政策抽卡。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科穆宁体制
  “科穆宁体制(Komnenian system)”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科穆宁王朝(1081年-1185年)时期,由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开创并为其后继者沿用的一套独特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管理体系。这一体制的核心是将国家权力集中于皇室宗族手中,通过分封亲信、改革军事来稳固统治,成功使帝国在经历11世纪末的严重危机后,迎来了一个世纪的复兴,史称“科穆宁中兴”(Komnenian Restoration)。
  这是一整套以皇帝—宗族为核心、配合头衔/人事、财政/货币、军队/行省等手段的统治与动员框架。阿莱克修一世以亲族与“自己人”(oikeioi)为权力中枢:广泛让兄弟、女婿、外戚出任军政要职,并通过共同皇帝(co-emperor)与联姻网络来固化继承与盟友关系。学界将其视为12世纪拜占庭政治的根本生态。
普洛尼亚制 
骑兵单位的补给需求-50%,其他类型单位的补给需求-20%;每建成一个建筑或完成一项建筑升级后可获得1个免费的骑兵/重骑兵/甲胄骑兵。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普罗尼亚制
  “普罗尼亚”(Pronoia, πρόνοια)”制度是拜占庭帝国中晚期一项关键性的土地和军事制度。其希腊语 “πρόνοια” 原意为“关心”、“照料”或“拨给”,体现了皇帝将国家资源“拨给”臣属以换取其服务的核心理念。它常被视为拜占庭版的封建制度,但两者在核心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它是一种将帝国财政权暂时转移给个人或机构的赠予。这些权利通常是来自耕地的税收或收入,但也可以是其他收入来源,例如水权、捕鱼权、关税征收等。特定地块的各种权利可以授予不同的个人。赠予有固定期限,通常是终身,皇帝可以随时撤销。赠予不可转让或世袭(机构后期某些特殊情况除外); 普罗诺亚赋予受赠者占有权,而非所有权,所有权仍归帝国所有,偏向财政—行政特许,这与西欧层层分封的领地—人身关系不同。
  在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Alexios I Komnenos)统治时期,“普罗尼亚”制度被系统性地改造和大规模推广,成为重建国家军事力量的核心支柱。在整个12世纪,该制度与科穆宁王朝的军事复兴紧密相连,是其最典型的形态。在旧的“军区制”崩溃、国家财政枯竭的背景下,“普罗尼亚”制度以地代饷,为帝国迅速重建了一支忠诚且骁勇善战的本土重装骑兵部队,有效替代了昂贵且忠诚度不高的外国雇佣兵。
海培伦金币 
立刻获得100金,+5税收量;赠送一个满级的【矿场】。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海培伦金币
  “海培伦”(ὑπέρπυρον,Hyperpyron,意为“超纯的”或“高度精炼的”)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时期进行重大货币改革后推出的高质量金币。它取代了已严重贬值的旧有金币“索利杜斯”(Solidus),成为拜占庭中晚期经济与权力的象征。从1092年一直作为帝国标准金币,直到14世纪中叶。此后,拜占庭帝国因极度衰弱,实际上已无力再铸造金币,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因此,“海培伦”是拜占庭帝国最后一种被广泛流通和认可的标准金币。高品质的“海培伦”重新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国际贸易的硬通货,被意大利城邦、十字军国家和东方商人广泛接受,恢复了君士坦丁堡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在整个12世纪,“海培伦”的币值基本保持稳定,它与“科穆宁体制”及“普罗尼亚制度”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科穆宁中兴”的三大支柱,是拜占庭帝国最后辉煌时期的经济基石。
科穆宁文艺复兴 
解锁【学院】;赠送2次免费的科技购买。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科穆宁文艺复兴
  *“科穆宁文艺复兴”是指在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统治下,尤其是在阿莱克修斯一世、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三位皇帝在位的一个世纪里,以重新发掘和模仿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为标志,帝国在文化、艺术和学术领域出现的一次显著的繁荣与复兴。它不仅是拜占庭"最后的文化高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奏。学界常把它置于更广义的“十二世纪复兴”框架,强调其经济增长与宫廷—城际赞助网络支撑下的文化跃升。
  其中,安娜·科穆宁娜公主(Anna Komnene)不仅资助了大量学者重新系统整理、注释古希腊文献,她撰写的历史巨著《阿莱克修斯传》(The Alexiad)也成为了科穆宁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丰碑。
  “拜占庭艺术在十二世纪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俄罗斯、威尼斯、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实际上都成为了致力于创作拜占庭艺术的省级中心。” ——N. H. Baynes
帝国
进行一项行动以提高国家等级! 
发动十字军 
每个已解锁兵种各获得一支免费援军,数量等于该兵种的预备役上限。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天主教教宗的准许下的战争,由西欧的封建领地主和骑士对被他们视为侵略者的伊斯兰政权(地中海东岸)发动持续近200年的战争。十字军东征最初参与成员,例如:骑士、商人、农民,多数是自愿的,受拜占庭帝国之邀、以及罗马教廷的认可下,参与夺回圣地战争。这些十字军也非拜占庭帝国主力部队。东正教徒也参加其中几次十字军。
  1095年,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向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教皇在克莱蒙会议上发表演说,标志着十字军运动的开始。
  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始于拜占庭求助、终于拜占庭毁灭的悲剧。最初,拜占庭希望利用十字军收复失地,但由于双方在政治、宗教和文化上的深刻矛盾,关系迅速恶化。这场运动从一场不稳定的联盟,演变为公开的敌对,最终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洗劫君士坦丁堡时达到顶点。十字军东征非但没有拯救东方基督教,反而摧毁了其最强大的堡垒——拜占庭帝国,使其永久衰弱,是导致拜占庭灭亡的关键外部因素。
稳定贸易霸权 
税收量+10;赠送一个满级【市场】和两个满级【石墙】;但士兵生产速度-2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1082年金玺诏书
  “1082年金玺诏书”(Golden Bull of 1082)是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授予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份影响极其深远的贸易特权文件。它被普遍认为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具决定性、也是最具灾难性后果的外交协议之一。这份文件以拜占庭皇帝使用的金玺(Golden Bull)钤印而得名,象征其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到14世纪中叶,拜占庭已经悲哀地失去了对自己首都门户的经济控制权。在君士坦丁堡对岸的加拉塔,热那亚人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他们和威尼斯人一起,控制了几乎所有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贸易活动,并从中攫取了巨额的关税利润,而拜占庭帝国自己的海关所获却寥寥无几。
  金玺诏书在短期内成功化解了军事危机,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这份诏书通过放弃关税权,摧毁了帝国的财政基础和本土商业,标志着拜占庭经济主权的丧失。它所引发的与意大利商人的长期矛盾和仇恨,是导致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洗劫君士坦丁堡的直接历史根源之一,堪称拜占庭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一份外交协议。
合并东西教会 
+8政策槽位;【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速度+10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东西教会合并尝试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这对拜占庭人的心灵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创伤,也加剧了东西方教会之间的仇恨。尽管拜占庭人在1261年成功收复了首都,但重建的帝国已元气大伤,领土锐减,国力衰微。在东方,奥斯曼土耳其迅速崛起,不断蚕食拜占庭所剩无几的领土,最终形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包围之势。在这种亡国灭种的巨大压力下,寻求与强大的拉丁教会(天主教会)和解,并获得其主导的军事力量的援助,成为了拜占庭皇帝们一个看似唯一可行的外交策略。
  以1274年的里昂公会议和1438-1439年的佛罗伦萨公会议为代表,其核心内容是拜占庭方面在神学上做出重大让步(承认教皇首席权与“和子句”),以换取西方的军事援助。然而,由于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造成的深刻历史创伤,以及双方在神学和礼仪上的根本分歧,这些由上层推动的联合遭到了拜占庭教士阶层和民众的强烈抵制,引发了严重的内部冲突,削弱了帝国最后的凝聚力。尽管在客观上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并对文艺复兴有所贡献,但这些尝试最终未能获得有效的军事支持来挽救帝国,反而从心理和情感上加深了东西方基督世界的鸿沟,为拜占庭帝国的悲剧性结局写下了沉重的注脚。
全能者修道院医院 
宗教单位的治疗效率+200%、预备役+2,生产速度+10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全能者修道院医院
  “全能者修道院医院”(Pantokrator Monastery Hospital)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鼎盛时期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的一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理念先进的医疗与慈善机构。它并非一个独立的医院,而是作为“基督全能者修道院”(Monastery of Christ Pantokrator)这一庞大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先进、最完善的医院之一,是科穆宁时期帝国财富、信仰和科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全能者修道院医院”是拜占庭皇帝约翰二世·科穆宁于12世纪30年代在君士坦丁堡建立的、作为其皇家修道院一部分的慈善医疗机构。它以其50张床位的宏大规模、高度专业化的分科治疗(如内外妇科)、完备的专业医护团队和作为“教学医院”的功能,代表了中世纪世界医学与社会福利的巅峰。它既是科穆宁皇帝彰显皇权与虔诚的象征,也是帝国先进医学科学的实践中心。虽然该机构随着帝国的衰落而消亡,但其详细的运营章程流传至今,证明了拜占庭文明在社会组织和科学领域曾达到的辉煌成就。
拜占庭-紫鹰浴火
王国
选择一个盟友以提高国家等级! 
波兰 
每个已解锁兵种各获得一支人数为5的援军。所有拒马的防御力+2。 
350金 / 1050果 
35秒
历史:瓦尔纳十字军
  瓦尔纳十字军(1443-1444)是在教皇尤金四世号召下,由波兰-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和军事天才匈雅提·亚诺什领导的,旨在将奥斯曼势力逐出欧洲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初期取得显著成功,一度迫使奥斯曼苏丹求和。但在教皇特使的怂恿下,十字军撕毁和约,轻率再战,最终于1444年11月10日在瓦尔纳战役中全军覆没,国王战死。
  瓦尔纳十字军战败彻底粉碎了拜占庭帝国获得西方大规模军事救援的最后希望,使得君士坦丁堡的命运被最终注定。瓦尔纳的失败,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不可逆转的序幕。
热那亚 
帝国声望+2,经济科技的研发速度+20%。此后每获得一点帝国声望都能立刻获得15金。 
350金 / 1050果 
35秒
历史:热那亚与拜占庭
在15世纪,拜占庭与热那亚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地理邻近和商业依赖,却充满政治疏离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共生关系。热那亚通过其殖民地加拉塔,在经济上扼住了拜占庭的咽喉,扮演着一个自私自利、盘剥帝国的邻居角色。而在拜占庭帝国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热那亚共和国官方选择了背信弃义的“中立”,优先考虑自身的商业未来。
然而,以朱斯蒂尼亚尼为代表的热那亚个体公民却展现了非凡的英勇,谱写了悲壮的个人英雄史诗。这位经验丰富的热那亚佣兵队长自费招募了700名精锐士兵,从热那亚控制的希俄斯岛赶来,成为君士坦丁堡城防的中坚力量。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任命他为陆防总指挥。朱斯蒂尼亚尼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多次击退了奥斯曼军队的猛烈进攻,极大地鼓舞了守军的士气。
这种官方的冷漠与民间的热血,构成了15世纪热那亚与拜占庭关系的最终写照。
帝国
选择一个盟友以提高国家等级! 
教皇国 
帝国声望+8,此前花费帝国声望购买的项目可以再次购买。 
750金 / 2250果 
50秒
历史:教皇国与拜占庭
  在15世纪,拜占庭与教皇国的关系是一段围绕着“宗教统一换取军事生存”的悲剧性外交。双方都曾抱有巨大的期望:教皇希望重塑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提升自身权威;拜占庭皇帝则希望借教皇之力,挽救濒死的帝国。佛罗伦萨大公会议是这一关系的顶点,但其成果旋即因拜占庭内部的坚决抵制和西方援助的无力而化为泡影。最终,宗教上的短暂联合未能阻止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反而加剧了帝国在覆灭前夕的内部分裂。
  1453年,当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时,最后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拼尽全力维持着脆弱的教会联合,以期盼来自教皇的最后一搏。当时的教皇尼古拉五世(Nicholas V)确实为守军提供了一些援助,包括派遣了由伊西多尔枢机(Cardinal Isidore of Kiev)率领的200名弓箭手,并试图组织一支救援舰队。然而,这些援助相比于奥斯曼帝国的数十万大军而言,无异于杯水- 车薪。教皇派遣的舰队姗姗来迟,未能突破奥斯曼的海上封锁。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皇帝战死。消息传到罗马,尼古拉五世深感震惊和悲痛。他发表了呼吁发动新十字军收复圣城的教宗诏书,但此时的欧洲,再也无人能够或愿意响应他的号召了。
神圣罗马帝国 
帝国声望+8,赠送1次免费的科技购买;此后每获得一点帝国声望都能得到20点生产力。 
750金 / 2250果 
50秒
历史: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
  在15世纪,拜占庭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悲剧性的外交关系。拜占庭方面,是出于生存危机的绝望求援,甚至不惜以放弃宗教传统为代价。而神圣罗马帝国方面,虽然在理论和情感上承认拜占庭作为基督教世界东方屏障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自身长期的政治碎片化、皇帝权力有限以及内部事务的牵制,最终只给予了零星、无效的援助。
  曼努埃尔二世(Manuel II Palaiologos) 在1399年至1402年间遍访西欧,尽管他受到了各国君主的礼遇,但实际的军事援助却寥寥无几。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正处于诸侯割据、权力分散的状态,皇帝的权威有限,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跨国远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Sigismund)是大公会议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希望通过教会的统一来增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凝聚力,以应对奥斯曼的威胁。然而,尽管会议最终签署了《联合法令》(Laetentur Caeli),宣告东西教会的重新统一,但这一联合在拜占庭内部遭到了下层教士和民众的强烈抵制,从未真正实行。
  1453年,当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时,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向整个基督教世界发出了最后的求救。然而,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正专注于巩固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统治,对帝国东部事务兴趣索然,且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资源来动员帝国诸侯。
蒙古
王国
选择一项改革以提高国家等级! 
千户制改革 
单位生产速度+10%,蒙古包能提供的军事人口数量+2。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千户制
  千户制(ᠮᠢᠩᠭᠠᠨ,Mingghan)是13世纪初由成吉思汗创立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其内容核心是按十进位法(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将全体民众编制起来,由世袭的官长进行军事化管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了高效的军事动员,建立了稳固的社会控制体系,构成了统一的行政与税收基础,并最终巩固了大汗的中央集权。
  它不仅是蒙古帝国强大的根基,还被后继的元朝所继承,并深刻启发了明朝的卫所制。同时,该制度在四大汗国中得以延续,对中亚、西亚和东欧的历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是世界中世纪史上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
颁布大扎撒 
+4政策槽位,+5苏鲁锭,苏鲁锭购买项目的刷新速度+15%。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大札撒
  “大札撒”(ᠶᠡᠬᠡ ᠵᠠᠰᠠᠭ,Yeke Jasag/Zasag,也译作“大扎撒”、“大法令”、“成吉思汗法典”),是成吉思汗创立并颁布的一部不成文的习惯法法典。它被视为大蒙古国的根本大法,是维系整个帝国运转的法律基石、军事准则和道德规范。与成文法典不同,《大札撒》更像是一系列命令、法令和习惯法的汇编,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和最高统治者的判例来执行。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结束了部落纷争,统一了蒙古社会;以严刑峻法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为蒙古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纪律保障,并为治理庞大帝国提供了基本框架。
创制畏兀儿蒙文 
苏鲁锭获取效率+20%,赠送1次免费的科技购买。 
400金 / 1200果 
40秒
历史:畏兀儿蒙古文
  畏兀儿蒙古文(传统蒙古文)是1204年由成吉思汗下令,借用回鹘文字创制的蒙古第一套官方文字。其内容是一套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竖写的拼音文字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首次为蒙古帝国提供了统一的书面行政工具,促进了政令传达和帝国管理;成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核心载体;并极大地巩固了蒙古民族的共同身份认同。它不仅八百年来一直是蒙古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还直接催生了满文和锡伯文,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文字家族”。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中国内蒙古的官方文字。
帝国
选择一项要接纳的文化以提高国家等级! 
汉文化 
+8政策槽位,解锁并赠送5个免费的【梨花枪兵】;赠送4次免费的政策抽卡。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汉文化
  蒙古帝国对汉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始于13世纪初,在忽必烈时期(1260-1294)达到顶峰的,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政治进程。它选择性地采纳了汉式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年号国号、都城规划、重农经济政策以及尊孔祭孔等儒家元素。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外来征服者统治庞大的汉地农耕社会提供政治合法性、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并稳定经济基础。这一进程的塑造了元朝兼具中华王朝与草原帝国特性的“二元”政权,其创立的行省制度等为明清乃至现代中国的疆域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并深刻影响了蒙古民族自身的发展轨迹。这并非简单的“汉化”,而是一场以巩固统治为核心的、复杂的文化适应与制度构建。
伊斯兰文化 
苏鲁锭购买项目的刷新速度+30%;资源兑换损耗归零。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伊斯兰文化
  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西部的金帐、伊儿、察合台三大汗国为有效统治其穆斯林臣民分别进行了伊斯兰化。其内容包括采纳伊斯兰君主头衔、实行《大札撒》与沙里亚并行的法律、赞助伊斯兰学术与艺术,并最终在生活方式上融入突厥-波斯文化圈。这一进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弥合统治鸿沟、提供新的政治凝聚力,并巩固君主权力。其最终导致了统一的蒙古帝国在文化上彻底分裂,但巩固并扩大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和东欧的版图,并催生了如帖木儿帝国等一系列继承了“突厥-蒙古-伊斯兰”混合传统的强大后续政权。
喇嘛教文化 
+15苏鲁锭;【可汗】与【蒙古大汗】对周围单位的加成量+50%。 
800金 / 2400果 
60秒
历史:喇嘛教文化
  蒙古帝国拥抱藏传佛教文化主要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是13世纪的元帝国时期,以忽必烈为核心,通过建立“上师-施主”关系,扶植萨迦派,创建帝师制度和宣政院,实现了对西藏的政治整合,本质上是一场上层精英的政治联盟。第二个是16世纪的后帝国时期,以俺答汗为核心,通过与格鲁派(黄教)的联盟,创造了“****”称号,推动了藏传佛教在蒙古民间的广泛传播,本质上是一场全民性的宗教皈依与社会重塑。经过俺答汗的推动,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不再仅仅是上层精英的信仰,而是全面、深刻地融入了蒙古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蒙古民族文化认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至今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