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陆战队历史背景介绍
修改于11 小时前28 浏览综合
2198年9月7日 档案记录 编号:488618
超能机甲,受白熊“T堡”出现而专门研制的克制型装备。分管当时黑鹰空军已经开始研发“飞鹰”但考虑到可能与地面部队脱节,较昂贵的价格以及实战能力的不确定性。陆军决定研发自己的反装甲单位。由于此时军方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处在“T堡”恐惧症中,哪怕“XTX”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依旧在招标中放出了诱人的条件,无数军火商的方案随之而来。军方最后选定“亨利特”和“阿帕奇”两家公司进行竞标。
巧尽管非常巧合的是,两家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研发机甲形态的武器。但前者选择先研发武器系统,而后者选择先研发装甲和动力系统。作为互相的竞争对手,两家公司都向对面派出了大量间谍,这就导致两方的设计人员都大量参考到了对面的设计方案。很多零件都高度相似,部分零件甚至是直接通用。而就在两方研发将要完成之时,因为许多巧合,双方都抓到了对方的间谍。因为这件事情,双方都将主要精力用来指责对方,耽搁了机甲的研发。直到一个月后,军方也是忍无可忍,召集了两家公司高层展开会谈。军方对此的说法是“会谈一切顺利,仿佛就只是个误会一样”。但从仅仅三天后,双方光速合并公司共享设计图纸的举动来看。很难说军方有没有把枪顶在他们脑门上。不管怎么说,两家公司的合并算是让机甲的研发终于画上了句号。
机甲在武器方面选择了“BP-13”能量弹射器。与“飞鹰”的“BQ-13”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前者发射的是球形能量炮弹,而后者发射的则是线形激光。并且球形的能量炮弹在命中目标后还可以进行一次分裂弹射,非常适合应对装甲集群。较为平衡的装甲和机动设计使其可以伴随地面部队进行机动作战。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他们是如何将这种武器的体型缩小到原来的一半,使其能够安上中小型机甲。但是不能对空的缺点是直接摆在军方眼前的。
伴随着白熊军方开始转型,大部分工厂的产能都用于生产“机炮”和“喀秋莎”。“T堡”的年产量从原来的3200下降到了1200。失去了危险的敌人后,这型让白熊陆军极为头痛的机甲,也渐渐消失在了战场之中。
天启
可可梦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