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386 浏览综合
我看了下官方的定价和海外美元的定价,从而提出以下几点,望兄弟们顶起,希望官方看到
相同标价 ≠ 相同公平
虽然表面上“18元人民币 ≈ 3美元”看似汇率对等,但忽视了各国的实际购买力差异,导致对不同国家玩家的真实负担完全不同。
1. 购买力平价(PPP)差异巨大
在美国,3美元可能只是一次快餐的附加饮料、半小时的最低工资,普通人几乎没有负担。
在中国,18元可能是一顿正餐的价格,也是部分低线城市半天劳务报酬的比例。
👉 同样的名义价格,在不同国家的“机会成本”完全不同。
2.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压力
美国人均GDP约 7万美金/年,而中国约 1.3万美金/年(2024年数据,差距超过5倍)。
如果按照收入占比来衡量,中国玩家为这18元所付出的“经济压力”显著高于美国玩家为3美元所付出的压力。
👉 价格虽然对等,但对玩家群体的“负担”严重失衡。
3. 全球化产品应考虑市场差异化定价
很多国际公司(如 Netflix、Spotify、游戏厂商)在不同国家会实行 区域定价,就是为了兼顾不同市场的消费能力。
若坚持统一标价,会出现 发达国家轻松消费,发展中国家高压消费的不公现象。
👉 国际惯例是 考虑购买力差异,而非机械汇率对齐。
4. 消费公平与用户基数
如果在中国坚持18元定价,可能因负担过重导致大量用户流失,甚至转向盗版、灰色渠道。
而如果采取更贴合购买力的价格策略,反而能扩大用户基数,提升整体收益。
👉 “价格歧视”在这里反而能实现“公平使用”与“双赢局面”。
5. 名义公平 ≠ 实际公平
表面上:18元≈3美元,看似对等。
实际上:
美国:3美元 = 不到一杯咖啡
中国:18元 = 一顿正餐
真正的公平,不是形式上的汇率对齐,而是让不同国家的用户在同等的经济压力下享受相同的服务。
8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