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厂商积极求变,玩家苦米池久矣【游点意思ep2】

投票10/251.5 万浏览综合

何为米池,它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要探究玩家为何苦米池,首先就需要弄清楚米池是什么。
       米池是指米哈游游戏常用的卡池,最早出现于《原神》,后也应用于米哈游家其他游戏中。
TapTap
图源网络
米池通常有以下三大特点:
低爆率
       单次抽卡获得五星角色或武器的概率极低,在《原神》中基础概率为0.6%,包含了保底机制的综合概率也不过1.6%,对于绝大部分玩家而言,保底出货是家常便饭,提前出货可望而不可及。
保底机制
       保底抽数较高,且在接近保底时抽卡概率会逐步提高。以《原神》为例,70抽之后抽卡概率会逐步提高,稳定保底期望在75抽左右。
双保底机制
       首次保底只有50%概率获取当期up角色,若首次保底未获取当期up,则下一次保底必定获取当期up,即小保底与大保底机制。每当更新卡池后,都可以在各大社交媒体评论区看见玩家们的“非酋时刻”。
TapTap
图源网络
话说回来,米池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在《原神》问世之前,抽卡游戏的抽卡机制五花八门。早期的抽卡游戏,如《扩散性百万亚瑟王》和《阴阳师》,并未设有保底机制,玩家完全依赖运气进行抽卡,往往投入大量资源却难以获得心仪的角色或卡牌。然而,自2019年4月19日起,国家颁布了相关规定,明确要求抽卡游戏必须公开概率并引入保底机制。自此,一些游戏开始引入奖池机制,玩家在抽卡达到一定次数后,会累积固定点数,待点数攒足,便可在商店兑换物品,也有了类似于当前大小保底的机制。
TapTap
图源网络
       米池的大小保底结构并非米哈游独创,而是二游行业长期运营积累的成熟模式。在相同定价逻辑下,它能最大程度平衡“运气成分”与“保底保障”——相比早期二游“无保底”“300抽保底不继承”的机制,米池的90抽小保底、180抽大保底明确了“最坏情况”。
#
       米池通过“每日任务、大地图探索提供免费抽卡资源”的模式,使得零氪和微氪玩家能够通过长期积累达成保底目标,这不仅保障了游戏的日常活跃度,也为玩家提供了“免费获取核心内容”的持续动力。与此同时,高定价机制有效满足了重氪玩家“快速获取角色”的需求,从而构建了“零氪能玩、微氪能爽、重氪有追求”的分层生态体系,完美契合二次元游戏长线盈利的核心需求。
       米哈游是二游抽卡机制的“降价领头羊”:从《崩坏3》28元一抽的1.0版本,到《原神》16元一抽、减少装备位抽取的2.0版本,米池的迭代让行业逐渐淘汰“无保底、高抽价”的落后模式,倒逼其他厂商推出更友好的保底机制(如缩短保底次数、提高基础掉率)。

玩家苦米池的根源究竟在哪

高定价导致抽卡体验极差:
       米池的核心问题并非“大小保底结构”,而是“低掉率 + 高保底门槛”的定价组合。以《原神》为例,UP角色的基础掉率仅为0.6%,平均期望抽数约为93.75抽,这意味着大部分玩家需要接近甚至触发保底才能抽到UP角色,“次次保底、不碰保底不出货”的现象成为常态,完全扭曲了保底机制“保护非酋”的初衷。对比其他二次元游戏(如部分新游的基础掉率为2.5%、120抽大保底),米池的“定价成本”显著更高,抽卡性价比极低。
小保底 50% 歪率引发强负面情绪:
       小保底50%的“歪率”成为玩家最为集中的吐槽焦点。对于零氪和微氪玩家来说,一个版本内仅能积累90-100次抽卡(约等于一个小保底),一旦不幸歪掉,便意味着“一个版本的努力付诸东流”,这种“希望破灭”的负面情绪极易导致玩家心理防线崩溃,甚至选择退游。此外,社区中“欧皇一发出货”的炫耀性内容,进一步加剧了非酋玩家的心理落差,深化了他们的抵触情绪。
利用赌徒心理,诱导过度消费:
       米池的底层逻辑源于心理学中的“可变奖励机制”:通过营造“下一发可能出货”的错觉,并结合“沉没成本效应”(即已投入大量抽卡资源,放弃则心有不甘),诱导玩家持续投入金钱或时间进行抽卡。部分玩家为了“不浪费之前的投入”,可能会冲动地进行648等大额充值,最终仅获得虚拟角色和大量无用道具,从而产生“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一心理落差。

二游厂商的求变之路

1、传统米池核心机制优化(降低抽卡成本与负反馈)

       作为米池鼻祖的米哈游旗下产品率先做出调整,带动行业对核心抽卡规则的优化,核心思路是减少玩家 “歪卡” 概率、降低保底门槛:
小保底机制升级
       《原神》5.0 版本新增 “捕获明光” 机制,触发后小保底必出当期限定角色,彻底解决小保底 “歪常驻” 的核心痛点,降低了限定角色获取成本。
武器池门槛降低
       《原神》武器定轨上限从 2 次缩减为 1 次,意味着玩家获取目标武器的最大抽卡次数减少,“0+1”(角色 + 专武)的整体付费压力下降;部分游戏,如《重返未来:1999》直接取消武器池,避免玩家因武器抽卡额外氪金。
保底次数与概率调整
       部分产品保留米池框架,但缩短保底周期,如《新月同行》将小保底降至 70 抽、大保底 140 抽,且出金概率随抽卡次数递增,提升非酋玩家的抽卡体验;《鸣潮》则优化专武抽取机制,实现 “专武不歪”,减少武器抽卡的随机性负反馈。

2、米池模式革新(抛弃传统抽卡,转向新盈利逻辑)

TapTap
图片源自《二重螺旋》官方动态
       面对玩家对米池的排斥,部分厂商直接放弃抽卡核心,重构付费模式,核心是 “去数值逼氪、重内容体验”:
取消角色 / 武器抽卡,改为免费获取
       《二重螺旋》《无限大》等新游彻底删除角色和武器池,角色通过游戏内任务、委托等免费解锁,武器可通过体力兑换,同时取消体力限制,玩家无需氪金即可体验全部核心内容。
盈利模式转向外观付费
       取消米池后,厂商将盈利点转移至皮肤、周边等外观道具,如《二重螺旋》通过售卖角色皮肤实现营收,避免因数值膨胀逼迫玩家抽卡,让玩家可根据喜好自由付费,同时减少角色强度拉踩争议。
简化养成系统,降低隐性成本
       配合米池取消,部分游戏优化养成机制,如《无尽梦回》删除圣遗物副词条随机设定、45 级前养成资源全额返还,同时降低命座增益效果,避免玩家为强度被迫抽高命座,进一步减轻付费压力。

改变背后的核心逻辑

       随着二次元游戏市场的日益成熟,玩家对“高投入、强随机性”的抽卡机制的容忍度已降至冰点,“抽卡结果偏差”和“数值设计诱导消费”成为玩家放弃游戏的主要原因,厂商不得不通过调整策略以迎合公众舆论。
       2024-2025年间,二游赛道新品层出不穷,然而“重量级产品”却出现断代现象。中小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降低氪金门槛、去除米池”等差异化竞争策略;与此同时,头部厂商为稳固用户基本盘,亦不得不对米池机制进行优化调整。
       米池的核心策略是借助“赌徒心理”来达成短期内的超高流水,然而这种做法长期来看容易引发玩家的反感情绪;相较之下,外观付费和福利驱动的模式则更具可持续性,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留存率,还能通过高品质内容的吸引力,激发玩家自愿付费的意愿,正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总体而言,二游市场对米池的改造已从“局部优化”迈向“模式革新”。其核心方向在于降低付费门槛、减少随机性负面反馈、并尊重玩家体验。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厂商跟进“去米池化”或“轻米池化”的趋势,行业也将从“抽卡内卷”逐步转向“内容与福利内卷”。
你会尝试米池改革的《二重螺旋》吗 (单选)
鼓励创新,必须支持
65.5%
不太看好
10.4%
开服看看风评再决定是否入坑
24.1%
130
10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