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话题】孙权晚年的昏招-两宫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2020/11/25353 浏览闲聊八卦
孙权早年曾是一代明主,当年初掌江东之时,他雄姿英发、抱负远大、任人唯贤、谋略超人,将东吴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他正式称帝以后,却变得越来越固执,一意孤行,听不进丝毫谏言。晚年他又亲自导演了一场立嗣的凤波,这次宫廷斗争使得东吴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这一切还要从太子孙登的死开始说起,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东吴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病逝,这对于孙权来说,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
TapTap
这件事情则是东吴孙权时代晚期“两宫之争”的开启,一般来说,太子都是准备要继承大统的。但其中准备二字需要做的事情,投入的精力就很多了。孙登这个太子已经做了二十年了,孙权也因此准备了二十年,从小时候的同窗好友都是东吴朝臣的公子,老师是顶尖豪门的张昭。孙权称帝后又派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几年后回到建业协助孙权打理朝政。
这一路走来看似很好。从小有严师授业,之后又有统御元老重臣的经历,跟下一代的朝廷重臣关系也良好,既有地方军事行政经验,又在朝廷逐步代行君权。
但是,意外就这么发生了。
孙登一死,孙权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应该立谁为太子,太子孙登在位时,是各方势力都接受的太子,朝野归心,在那个时候其他的皇子出于避嫌都不会接触政务和朝臣,大臣们也是如此。双方都不会有彼此的接触。
所以这个时候,孙权的难以抉择就是其他皇子的机会。
在孙登死后一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原因无他,孙和是剩下几个兄弟中最大的。但孙权并未到此结束。孙和一母同胞的弟弟-鲁王孙霸获得了和太子一样的权力和地位。这就有点像唐朝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一样。至此,东吴孙权时期最大的政治动荡“两宫之乱”正式到来。这时也有很多朝臣向孙权建议:“既然已经确立了太子,那么就让鲁王的待遇下降,并且离开建业镇守地方。不然二人终究会有内斗。”但孙权没有采纳。
很快,暗中较劲就演变成了政治斗争。在孙和一方,固然有很多大臣支持正统,但在孙霸那里,支持者也不在少数——这种政治投机如果成功了,收益用一本万利都不足以形容。
一时之间,鲁王孙霸和太子孙和已有分庭抗礼的趋势。并且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史称全公主)也参与到这场政治斗争中,因为全公主和孙霸,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有过节。所以他选择支持了最后的太子——孙亮
这样没完没了的尔虞我诈,令孙权实在感到厌倦。每天早上一睁眼,他听到的看到的,全都是两方支持者无休止的攻讦和谩骂。
而国事也因为两宫之争几乎陷入了停摆,你想想储君站队这么大的事情,对于朝臣来说就决定了后面十几年几十年的荣辱兴衰,这种大事下,哪还有精力去管其他事呢?
所以说孙权晚年由于太子孙登的突然去世,打乱了整个继承人的部署,而又因为老年人的犹豫,造成了“两宫之乱”给吴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各位少年,做事情一定要果决果断哦~本期的科普课堂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哦!
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