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讲坛】三国风云人物之“益州牧”刘焉

2020/12/2132 浏览综合
董卓死后其手下有名望和能力接替董卓掌管西凉军的有五个中郎将,既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其中后三个直接投降了王允,剩下的两个人中呼声最高的是董卓的女婿牛辅,他又在与董越争权的过程中,先下手为强干掉了董卓的这个远房亲戚。本来牛辅很有可能成为又一个左右历史的重要人物,可惜他生性恇懦难以服众,虽然在与李肃的战役中取得胜利,却依然逃脱不了兵变被杀的命运。
牛辅败亡以后,西凉军一下子群龙无首,也失去了方向。剩下的几个有点威望的校尉,都是雇佣兵出身,也没有什么大志向,本来他们打算解散队伍逃归乡里,却在贾诩的一番分析之后改变了主意。其中最主要的有六个人,既是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李蒙、王方。
在小说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这一回中,李蒙王方因为不听贾诩的建议一意孤行前去与马腾韩遂厮杀,结果被少年马超刺死王方,擒住李蒙,随后李蒙也被马腾韩遂斩首。
而在历史上,王方在跟随李傕、郭汜攻打长安城以后就下落不明,估计战死的可能性极大。而李蒙的死则与樊稠有关。
在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军控制皇帝把持朝政以后,发生了一场西凉军内部的争权战争,既是前面提到的小说中的马腾举义。在历史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其实是这样的,董卓被关东义军逼入关中退守长安城的时候,曾经邀请马腾韩遂一起对抗关东义军,可是等到马腾率兵来到长安城的时候,董卓已死,吕布出逃,王允被诛,实际掌权的是李傕、郭汜等一些西凉三线将领。这一点当然是名门之后的马腾所不能接受的,估计李傕对马腾的态度也不太友好,据《后汉书》记载“时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于是在长安城内几个朝中大员,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种劭、中郎将杜禀等人许为内应的怂恿之下,马腾就率兵攻打李傕。可是长安城防坚固,虽然得到韩遂的协助,依然久攻不下。而这时原本作为内应的几个朝中大员又泄露了身份,逃出长安城。李傕遂派遣郭汜、樊稠以及侄子李利与马腾韩遂的军队在距离长安五十里的长平观展开决战。马腾韩遂大败,向凉州败退,几个与他们合谋的朝中大员也先后被杀。樊稠与李利继续追击马腾韩遂,一直到陈仓的时候,韩遂派人对樊稠说道“天下反复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于是两个人并马交臂而行,笑语良久,他们说的是什么《后汉书》没有记载,但在《三国志》裴注引用《九州春秋》里的记载,韩遂对樊稠说道“天地反覆,未可知也。本所争者非私怨,王家事耳。与足下州里人,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相与善语以别。邂逅万一不如意,后可复相见乎!”这段记载虽然未必属实,但是个人揣测想来大概也是类似互相给自己留条后路的话,也是合情合理。于是樊稠下令退兵。可是樊稠的这一做法却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因为李傕的侄子李利在回到长安以后把这件事密报给了李傕,李傕由此开始怀疑樊稠与韩遂马腾相互勾结,但是却因为忌惮樊稠的勇猛以及在西凉军中的威望,不敢轻举妄动。后汉书记载,李傕为了稳住樊稠,允许樊稠和郭汜开府,拥有官吏任免的权利,加上三公和李傕自己,当时共合开六府,导致了官吏任免频繁,朝政混乱。
然而,李傕终究还是对樊稠不放心,终于设了一场鸿门宴,让外甥骑都尉胡封将樊稠刺死,而李蒙也受到牵连死于坐上。需要一提的是李蒙的死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均未记载,只在晋朝史学家袁宏的《后汉纪》中有一句“二月,李傕杀右将军樊稠、扶军中郎将李蒙”的记载。
与马腾联合举事的几个朝廷大员,现记录如下:
马宇,官拜侍中,结连马腾,约为内应,后谋事不密,出逃槐里,被樊稠杀死。其他事迹不详。
种劭,字申甫。他就是上一篇《名将徐荣》中提到的种拂的次子。史书记载他“少知名。”中平末年为谏议大夫。何进为谋诛宦官,召董卓进京,当董卓军队走到渑池的时候,何进有些后悔,就派种劭到董卓军中以劳军为名,实际上是想要劝董卓退兵。董卓不听,命令军士胁迫种劭,种劭大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有惧色。于是前去质问责备董卓,董卓这才退兵到了夕阳亭。何进死后,董卓惧怕种劭,迁他去做益凉二州刺史。后来李傕郭汜攻破长安,父亲种拂战死,种劭拒绝了李傕郭汜政权的高官征辟,他曾对人说道“昔我先父以身徇国,吾为臣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后来他为报父仇参与了马腾举义,在长平观一战中,与郭汜交战,战败身死。
杜禀,官拜中郎将。据《献帝纪》记载,杜禀与贾诩有隙,协助扶风吏人一起为马腾守卫槐里,李傕命令樊稠及侄子李利领数万人围攻槐里,夜晚登梯攻破槐里城,杜禀被斩死枭首。
刘范,官拜左中郎将。提起刘范大家恐怕很陌生,但要是提起他的父亲,喜欢三国的人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刘焉。刘范正是刘焉的长子。
说起结连马腾谋除李傕郭汜一事,刘焉可谓是主谋。他当时远在益州日渐强盛,他的四个儿子当中除了三子刘瑁在身边以外,其他三子刘范、刘诞和刘璋,都在长安朝中充任要职。当时李傕郭汜专权,引起刘焉的不满,于是他暗中结连马腾攻打长安,并且授意长子刘范、次子刘诞以为内应,从中举事。后来谋泄事发,刘范与几个大臣一起出逃槐里,被樊稠所杀。刘诞在长安城中被抓身死。当时担任议郎的庞羲因为与刘焉乃是通婚之家,就暗中保护了刘焉的孙子们,偷偷送到了蜀地。而刘焉的第四子刘璋,因为之前被汉献帝派往益州向刘焉问责而幸免于难。
实际上刘焉在汉末的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因为正是他掀起了“废史立牧”的风波。
TapTap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汉室宗亲,乃是汉鲁恭王之后。他少年时就出任州郡要职,以宗室身份拜为郎中。后来举贤良方正,征辟到司徒府,历任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务。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刘焉因为看到汉灵帝时期“政治衰缺,王室多故”就向朝廷建议“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当时由于黄巾之乱,连年的兵祸,政治的腐败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央对地方上的刺史太守逐渐失去了控制。于是刘焉建议在刺史太守之上设立州牧,任用宗室和重臣担任,以恢复对地方的控制。
其实刘焉出这个主意是怀有私心的,因为史书明确记载“(刘)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他本意是想要到偏远的交趾去躲清闲的,可是刘焉的一个好友时任侍中的广汉人董扶秘密对刘焉说道“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而恰好又赶上益州刺史郗俭在益州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流言四起,加上当时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被贼寇所杀,情急之下朝廷就采纳了刘焉的建议,命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收郗俭治罪。与刘焉一同被任命的还有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贾琮等人,都是当时比较有名望的宗室重臣。这就是汉末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废史立牧”。
刘焉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相对清闲,而又有“天子气”的益州牧,而那个建议刘焉殷求益州的侍中董扶,亦讨了一个蜀郡西部属国都尉的职务,跟随刘焉一同上任去了。这才为几十年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刘焉还没到益州的时候,那里已经闹翻了天。盗贼马相自号天子,与赵祗打着黄巾旗号攻城略地,杀死刺史郗俭,一月之中连破三郡,聚众数万。益州从事贾龙率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郡东界,摄敛吏民,得千馀人,攻打马相和赵祗,不过数天就平定了叛贼。于是贾龙等整顿州事,选拔士卒迎接刘焉入主益州。
刘焉接管益州以后,将州治迁徙在绵竹,他“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并且与张鲁联合,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驻守汉中,命其断绝栈道,杀死汉朝使臣。刘焉却上书朝廷称“米贼断道,不得复通”。所谓米贼指的其实就是张鲁家的五斗米道。刘焉又将益州的地方豪强悉数铲除,以立威名。刘焉的种种做法,引起了犍为太守任岐以及贾龙的不满,但是大势已去,没多久任岐贾龙也被刘焉攻杀。
至此刘焉成了益州真正的主宰,他割地称雄的野心也暴露了出来,他擅造千余驾舆车,以供自己使用。他听一个相面先生说吴壹的妹妹吴氏有大富大贵之相,于是就替自己的三子刘瑁纳娶为妻。荆州牧刘表曾经上书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其实只是委婉的指责宗室刘焉的离经叛道罢了。
后来就发生了刘焉结连马腾,痛失二子的故事。其实仔细想来,也正是刘焉野心欲望膨胀所致的必然结果。据史书记载,当时天火烧毁绵竹城,刘焉所造车驾荡然无存,绵竹城无法居住,遂迁州治往成都。刘焉也终于在痛失二子与天灾的惊吓当中,于兴平元年,发背疮而死。
刘焉,本无雄才,为了避祸保命,想出一个“废史立牧”的馊主意,而实际上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这些州牧们一到领地,就不再受到朝廷的控制了,也实际意义上形成了当时的地方割据政权。如果说何进为诛宦官而召藩镇入京搞乱的朝廷,那么刘焉的“废史立牧”则是搞乱了天下。陈寿评价刘焉说道“闻董扶之辞则心存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遽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而后来他受丧子之惩,天火之罚,发痈疽而死,或许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刘焉死后,益州众臣们拥护刘璋继任益州牧。当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多少年后,刘焉刘璋父子苦心经营的蜀地会成为鼎足天下的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