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三国细节#卧龙吟##三国#

2020/12/2428 浏览综合
老刘读三国之六:二袁争霸
三国前期的乱世,主要围绕两大块区域进行:首都中央的权斗和地方军阀的割据与混战,就地域来说,一个是关西,一个是关东。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很多人在董卓乱政的情况下,于是就形成了以袁绍,袁术为两个中心的团体。 关西长安的混战,在于王允和董卓争夺朝政,王允用了美人计(历史上是吕布和董卓婢女私通),策反了吕布,当然在贾诩计谋下,董卓的部下杀了个回马枪,打跑了吕布,李傕郭汜重夺朝政,王允身死。
关西相对于关东,无论人口,地域,经济都远远不及,唯一胜过关东的就是战马的来源,汉朝的军马场就是著名的甘肃的山丹军马场,虽然如此,关东的实力还是远远胜过关西。如果谁能在关东统一了,那么统一天下也是水到渠成。 关西有雍州(原司隶校尉部),凉州,关东有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其中人口众多,经济比较发达的是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等。荆州益州只能说是中等,并州,幽州是偏远之地。那个时候淮南及江南的扬州,其实并没有很好的开发,更别提更远的交州了。
所以,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等的曹魏集团,也就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所以,关东的军阀,基本上是围绕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开战的。
军阀混战,除了地域的犬牙交错,彼此牵制,事实上人与人的交情也是十分重要的。袁绍与袁术,彼此看不起,又都是有袁家背景的人,所以互相争霸就可以想见了。曹操与袁绍是发小,自然站在袁绍的阵营。公孙瓒与袁绍,彼此相临,有杀弟之仇,自然是死敌。所以公孙瓒是袁术的盟友。但是,公孙瓒的对头幽州牧刘虞算是袁绍的盟友。 然后公孙瓒的部下刘备自然算的上是公孙瓒一个阵营的。同样袁术的部下孙坚孙策开始也算的上是袁术阵营的。后来荆州刘表加入袁绍阵营,徐州陶谦算袁术阵营的。
基本上袁绍的阵营有:曹操,刘表,刘虞。袁术阵营的有:公孙瓒,刘备,陶谦,吕布一开始投入袁绍阵营,后又与张邈反曹操,算是袁术阵营的。当然,他们都是松散的联盟,是军阀就是利益当头,随时会根据形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二袁阵营中,曹操与袁绍算是基本盟友,公孙瓒与袁术算是基本盟友。所以,一开始,袁绍与曹操就联手打击袁术,匡亭之战先把袁术从根据地南阳郡给赶跑了,虽然随后袁术占据了扬州,可是毕竟偏离了北方的主战场,再加上袁术能力不行,还想称帝,结果被群雄抛弃,最后难免吐血而亡。
曹操和袁绍算是背靠背打天下的,以黄河为界,袁绍向北发展,曹操向西,向东,向南发展,袁绍兼并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曹操基本上拿下兖州,豫州,徐州,最后两人在北方的官渡决一死战。
曹操在袁绍墓前的一哭,绝对不是猫哭耗子,而是两人还是真的有点感情。毕竟是发小,后来又是盟友,一块打天下。所以曹操让曹丕纳了甄氏为正妻,除了安定河北人心,以及甄氏的家世背景,其实曹操和袁绍的兄弟之情大概也有不少。曹操身处军阀包围当中,居然能够发展壮大,最后成功统一北方,除了曹操能力确实出众以外,袁绍-曹操的联盟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否则如果袁绍也是曹操的敌人,那么曹操也是很难成功的。
=====================================================
老刘三国之七:刘备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读三国水浒,遭到误解最多的是刘备,宋江。两人都是不世出的豪杰一类人物,却被作者描写的仿佛是贾宝玉,动不动就为兄弟哭泣,有流不完的眼泪。其实这只不过是作者写作的对比手法而已,用两人表面上似乎对人柔软的态度与两人所干的事却非常强硬,做个强烈的对比而已,说到底,都是信奉顺我者昌,逆我者死的人物,不是善与之辈。 作为三国的主角之一,罗贯中对刘备做了一些美化,好像刘备一出场就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学生: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
在作者笔下,刘备是个好学生,平日就干点手工业,做点小生意为生,不过就是爱结交天下豪杰而已,投军也是一时起意而已。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三国志先主传: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这里有两个与演义不同的事情:1)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2)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楼主以为,这两个不同的事情才反映了刘备的真实面目。至于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些,罗老先生也没有提啊。
我们先说第一个事情。刘备生于公元161年,黄巾起义是公元184年,也就是说刘备投军的时候才22-23岁而已,不是演义所说的28岁。这个时候张飞16岁,关羽生年不详,估计嘛也就1819岁的样子。 很明显,刘备那个时候肯定不是个好好学生,在楼桑村应该属于好勇斗狠之徒,是黑社会老大级别的人物,四方的不良青年,有志青年都以来楼桑村和刘老大混为荣。刘备家孤儿寡母,肯定是家境贫困哪,交朋友是要花很多钱的,那么钱从何来?你不要说是卖草席来的,合理的推测就是除了家族中像刘元起这种有眼光的,出钱资助外,就是收保护费。
黑社会嘛,不收保护费难道要好好干活,天天向上啊?刘备团伙都是一群年轻人,特别是,刘备的团伙居然还有张飞,关羽这样的牛人,可见刘备团伙的战斗力一定很强,所以,楼主估计刘备不但是独霸楼桑村,极有可能还是涿县的黑社会前几名的头头之一。不然,你无法理解关羽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逃难经过涿县时回去投奔刘备。 这么些个年轻人在一块,战斗力又强,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做法了。张世平、苏双是谁?是中山大商,做的是马匹的生意,那个时候,马匹多做军用,用今天的事情来比喻的话,做的就是坦克一类的大军火生意。
做这么大的生意,自然自己的保镖护卫力量很强,除此以外,估计跟各路官府也应该有往来,各路官府的官军,警察,城管之类肯定也会照看,可是,就是这样的张世平,苏双,居然很给刘备团伙面子,多与金财,刘备团伙就靠着这一大票保护费维持着。很明显,这里两个大商不是三国演义中所写,是因为痛恨黄巾军坏了自己马匹生意而赞助刘关张三人去打黄巾军。他两人的赞助是在黄巾军起义之前。
所以,当初楼桑村的刘备,组织起来一个黑社会团伙,居然能让中山大商低头,除了他们也许是对刘备团队在做天使投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刘备团伙斗狠的实力实在强大,居然都让两个大商无可奈何,显然从这一点,我们也知道了日后刘备的成功,至少在涿县楼桑村就打下了很好的武力基础。 当然,很可能是刘备还有靠山,自古黑社会都是一样的。按三国志公孙瓒传:遣诣涿郡卢植读经。后复为郡吏。涿郡的治所就在涿县,显然,有公孙瓒在涿县为官,刘备团伙才好做大啊。
但是,打天下和黑社会团伙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武力,还要有人心的向背,谋略。下文我们讲讲刘备从鞭打督邮到做平原相时感动刺客,从三让徐州时的策略失误到诸葛亮加入团队后提出的隆中对,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争取人心向背,采取正确的谋略后如何一步步去成就霸业的。
刘备是枭雄,可不是什么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在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把刘备写成忧国忧民的样子: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16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这里作者不仅拔高了刘备的思想高度,还篡改了刘备的年龄。刘备这个时候只有二十三岁,和16岁的张飞,18-20岁的关羽,正是一群无法无天的少年英雄和团伙,哪会象演义写的这般老气横秋。再说了,刘备身为皇族后裔,纠集一伙人去打黄巾军,除了祖宗的荣誉,也是为了出人头地。
这个就是刘备以军功授受安喜县尉后被督邮免官为什么会如此愤怒的原因了。本来就是为了当官,结果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免了。免的原因也是因为朝廷要裁撤冗官,不是什么刘备没有给督邮贿赂。当然,也是因为刘备是个新人,没有什么背景,自然淘汰官员的名额就落到了他的脑袋上,现在其实也差不多,自古皆然。
刘备很愤怒,三国志先主传说: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刘备打督邮,其实是非常符合楼主所说的带头大哥的形象。罗贯中为了文字的紧凑,一开始就把刘备塑造成了仁义志士,把打督邮的事安到了张飞身上:玄德将兵散回乡里,止带亲随二十余人,与关、张来安喜县中到任。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事实上安喜县的刘备估计还真的没有这么高的水平。罗老先生塑造人物固然轻松了,但其实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刘备脸谱化了。
那么我们看在平原相的的刘备,就开始象罗贯中所写的,非常得民心: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平原国的豪强刘平,不服刘备,估计利益冲突强烈,居然收买刺客行刺。可没有想到刺客居然被刘备感动了,可见这个时候的刘备说话做事绝对是已经非常成熟了。 刘备打督邮是公元184年,感动刺客的时候是刘备为平原相,大约为公元191年。这个时候刘备正好是30岁。可谓是三十而立。除了年龄的增长,刘备的成熟,更多的应该是他的历练。这七年中,刘备先投何进的部下毋丘毅,因战功做到了下密丞,后又去官,估计又是和上司有矛盾。后来又做了高唐县尉,升到了高唐县令。这个时候黄巾军前来攻打高唐县,刘备没有守住城池,不得已投奔自己北方的老同学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成为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的部下)的部下,一起在青州与袁绍争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七年中刘备可以算的上是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看来一个人的磨难,会非常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刘备心智的成熟,使得刘备的名声鹊起,后来隔壁邻居北海国遭到了黄巾军的攻击,北海国相孔融派太史慈求救于刘备,刘备还有点吃惊,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被孔融视为英雄好汉: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要知道,那个时候孔家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这个时候的刘备,当得上陈寿的评价: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虽然刘备在政治上已然成熟,可是在谋略机变上,刘备比同时期的曹操,还相差甚远。在陶谦让徐州后,刘备就犯了一个战略上很大的错误。
读三国,有的时候莫名就把三国志真实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混淆起来,让人有点精分。可是呢,光读演义,你就会被罗贯中搞的迷迷糊糊。例如陶谦三让徐州。 首先罗贯中把孔融,田楷及刘备救陶谦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孔融与陶谦较好,是盟友,二是曹操无道:孔融曰:“公乃汉室宗亲。今曹操残害百姓,倚强欺弱,何不与融同往救之?”
事实上,除了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不成立的,至少是部分不成立的。曹操杀奔徐州,一路屠城,如此暴烈,除了杀父之仇外,还有原因是因为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可谓是新仇旧恨一起算了。自然,公孙瓒自然不能坐视袁绍的盟友曹操灭掉陶谦,于是公孙瓒的部下青州刺史田楷及刘备前来救援。这里不能不提到陶谦是否有暗害曹操父亲曹嵩这件事。三国演义取得是陶谦被部下陷害的说法。
我们前文说过,公孙瓒,袁术,陶谦算是一个阵营的。因此,陶谦杀曹嵩,是有理由的。而演义所说:陶谦向欲结纳曹操,正无其由;知操父经过,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大设筵宴,款待两日。曹嵩要行,陶谦亲送出郭,特差都尉张闿,将部兵五百护送。就楼主看来,其实不是很能成立。曹嵩归兖州大约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但是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公孙瓒,陶谦,袁术就联合和袁绍,曹操大战了一场,结果公孙瓒,袁术,陶谦阵营应该算是惨败,楼主以为正是这次惨败导致了下一年曹嵩被杀的事件。
第二,就是为了烘托刘备仁义的魅力,罗贯中写曹操退兵后,陶谦就想把徐州让给刘备治理,其实这个段子也是不很符合逻辑。陶谦当初敢参与军阀混战,就说明了陶谦的野心不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动辄就把自己的地盘让给他人呢?
陶谦让徐州,正史只有一让: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陶谦一开始就想拉拢刘备,这个是没有错的。此时的刘备,不过是平原相,手下不过几千兵马,大部分还是去救陶谦路上招的饥民。一到徐州,陶谦就给了刘备四千丹阳兵,丹阳兵在当时可算的上是精兵,孙策也是凭借的丹阳兵横扫江东。为了拉拢刘备,陶谦下的本钱不可谓不多。 问题是田楷和刘备是奉了公孙瓒之命,在青州与袁绍争霸,从袁绍的侧翼进行牵制。因此刘备依附陶谦,被许多人认为是叛主。这样的看法不能说对,毕竟陶谦算的上是公孙瓒的盟友。不过刘备自领徐州之后,刘备似乎确实在离开公孙瓒阵营。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展呢?我们看几个事件的时间表
1. 193年,公孙瓒,刘虞交恶,公孙瓒擅自擒杀自己的上司刘虞
2. 193年,田楷刘备,孔融救陶谦,刘备留徐州
3. 194年,陶谦死后,刘备自领徐州
4. 194年-195年 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大战
5. 196年,袁绍儿子袁谭击败田楷,孔融,占领大部分青州。
6. 196年,袁术进攻刘备,相持在盱眙一带。
很明显的,公孙瓒擅自杀刘虞之后,个人声望,名誉是直线下跌。刘虞是东汉宗室,又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注重仁政,很关爱百姓。不过刘虞确实在军事上有点迂腐。
所以,公孙瓒这样的领导,刘备觉得在他手下没有发展,因而留在徐州是对的,这个也是刘备在政治上成熟,有眼光的表现。但是,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对曹操,吕布大战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后来又坐视自己的北方盟友孔融,田楷被袁绍击败,到了最后,更是袁术自己来打刘备了,袁术阵营四分五裂。
刘备离开公孙瓒,袁术阵营是对的,但是和他们交恶在战略上就有地问题了。三国演义上说袁术打刘备是曹操谋士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次日,玄德送使命回京,就拜表谢恩,并回书与曹操,只言容缓图之。使命回见曹操,言玄德不杀吕布之事。操问荀彧曰:“此计不成,奈何?”或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次假天子诏,发人往徐州。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袁术攻刘表失败,还损失了孙坚,后又攻曹操失败,被袁绍曹操联军打的打败,败逃九江,向西向北发展之路均被堵塞,于是看上了东北的徐州,想吞并徐州。
这个就很奇怪了,曹操要杀陶谦报仇,刘备往救陶谦,那么刘备就是曹操的敌人了,固然刘备想离开袁术阵营,但是袁术但凡有点头脑的,还是应该联合刘备,吕布共同对付曹操(此时吕布已被曹操击败,刘备收留了吕布)。如果袁术来攻刘备,刘备最好的策略也是能够派一个能人去说服袁术,而不是与袁术兵戎想见。
当然对刘备来说,公孙瓒,袁术都不是成大事的人,但是他们应该都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助手,因此,刘备在徐州如果做的好,就要把矛头对准曹操,刘备收留吕布,应该就有此意。因此,与袁术交恶,结果被吕布暗地里反夺了徐州,这个是刘备在战略上的一大失败。
当然,刘备此时才35岁左右,又是从草根一步步走上来的,声望不够,还不能在政治地位上与袁术,吕布这种相提并论,估计这也是吕布,刘备,袁术内讧不断的一个原因。
很多人很奇怪,刘备失败多次,投曹操,曹操说:玄德,吾兄弟也。投袁绍,袁绍亲自引众出邺郡三十里迎接刘备。刘备什么有这么大的面子了?楼主以为,这个和刘备主徐州的时候脱离公孙瓒,袁术阵营是大有关系的,曹操因此收拾了吕布,袁术,袁绍也如愿统一了北方,他们自然对刘备在徐州的中立大加赞赏。
事实上,如果刘备在徐州的时候能有个诸葛亮这样的军师,能够充分在群雄之间纵横睥睨的话,说不定刘备在徐州就能够发展起来了。刘备在徐州的失败,说到底就是没有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当然,刘备在徐州的无所作为,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和刘表在荆州的境况可能也有所相似,当地的士族豪强可能不支持刘备刘表对外扩张,只想保境安民。不过,说起来徐州的士族陈登,还有糜竺糜芳兄弟与刘备的关系都还不错,那么其原因真的还要再研究一下。
说实话,从刘备从184年起兵讨黄巾,不过23岁。194年陶谦死后成为自领一州的大军阀,不过33岁。从一介草根到逆袭成为省部级干部,刘备的人生道路算非常顺利。可是,此后由于策略不当,又或者如陈寿所说,刘备权谋机变不够,到201年在徐州彻底被曹操打败,往投刘表。这7年刘备算是又交学费了。
日后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天时地利人和做了一番政治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把敌人,朋友做了明确的定义。这种大的格局,外交军事合一的方略,正是刘备集团的短板。从此,东联孙吴,北抗曹操,西进益州就成了刘备集团的国策。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刘备对隆中对只有一个字的评价:善。
有了合理的策略,此后刘备事业的发展非常顺利了,拿下成都后,在汉中与曹操的对峙中居然难得得打败了曹操。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然到达人生的顶峰。
======================================================
老刘读三国之八:同样是小弟,曹操怎么就发展起来了?
读三国,一开始很多人就又先入为主的印象, 譬如曹操,刘备,孙坚三人,其实一开始都是别人的小弟,例如曹操是袁绍的小弟,刘备是公孙瓒的小弟,孙坚是袁术的小弟,可是很多人先入为主,总是觉得曹操刘备好像天生就是帝王相,孙坚就是一个地方军阀,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不过,三个小弟,孙坚身死,刘备挣扎了大半生,只有曹操,不但茁壮成长起来,扫平张邈,吕布,袁术,刘备,张绣(是主动投降),还把老大袁绍给干翻了,统一了北方,这个其实很是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还是按三国演义一步步说起。自董卓烧洛阳,出关西迁长安之后,关东联军星流云散,开始了各自争霸的历程。曹操先投扬州,招募了一批丹阳精兵。后依河内张扬,进屯河内。黑山贼寇略东郡,曹操大破黑山贼,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曹操开始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兖州东郡。这个时候,正是袁绍图谋另立刘虞,企图建立第二个中央与董卓对抗,这个不能不说是袁绍为了自己的野心搞出来的。曹操拒绝这个提议: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觽、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这个事情充分了反映了曹操的政治眼光远高于袁绍一辈,本来董卓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正好给关东诸侯以清君侧的道德感召力,联合天下的力量去打击董卓,结果袁绍要另立中央,这个不是把自己的道义都丢了吗?从这一点看,在大事上曹操是很清楚的。
三国演义中说青州黄巾又起,太仆朱儁保举一人,可破群贼。李傕、郭汜问是何人。朱儁曰:“要破山东群贼,非曹孟德不可。”李傕曰:“孟德今在何处?”儁曰:“现为东郡太守,广有军兵。若命此人讨贼,贼可克日而破也。”李傕大喜,星夜草诏,差人赍往东郡,命曹操与济北相鲍信一同破贼。操领了圣旨,会合鲍信,一同兴兵,击贼于寿阳。鲍信杀入重地,为贼所害。操追赶贼兵,直到济北,降者数万。操即用贼为前驱,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不过百余日,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操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操自此威名日重。
曹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蜕变,建立自己的主力部队青州军。从此有了争衡天下的本钱。在此时,曹操招贤纳士,建立了自己的谋士队伍: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颍阴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绲之子也;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其侄荀攸,字公达,海内名士,曾拜黄门侍郎,后弃官归乡,今与其叔同投曹操,操以为行军教授。荀彧曰:“某闻兖州有一贤士,今此人不知何在。”操问是谁,彧曰:“乃东郡东阿人,姓程,名昱,字仲德。”操曰:“吾亦闻名久矣。”遂遣人于乡中寻问。访得他在山中读书,操拜请之。程昱来见,曹操大喜。昱谓荀彧曰:“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公之乡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彧猛省曰:“吾几忘却!”遂启操徵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这是公元192年的事情。
虽然如此,兖州是中原之地,北有袁绍,西有袁术,东有陶谦,是四战之地,又没有什么险恶的地形,所以,曹操很明智的北盟袁绍,以黄河为界,自己专心对付黄河以南的诸侯袁术,陶谦,还有吕布。
曹操在与陶谦,吕布,袁术的缠斗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吃了不少大亏,例如在攻徐州的时候被吕布袭取了老巢兖州,东郡濮阳一战,吕布还差点杀了曹操。后来讨张济,又因为好色差点兵败身死,总的来说,曹操还是数次遇到危机,但是袁术,吕布,刘备各自为战,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曹操总是能够死里逃生,特别是刘备在徐州的时候,无所作为。
但是远交近攻的纵横术,只是曹操成功的极小的一部分因素罢了。曹操的成功,在楼主看来,一是曹操自己说的唯才是用,不拘泥于小人君子,也不拘泥于寒门或者士族。二是曹操有跟着自己起兵的,忠于自己并且能力都超群的曹氏猛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等,后期多是掌握方面的主要将领,所谓的五子良将,其实多是他们麾下的勇将而已,这个就保证了曹魏政权的稳定。 三是曹操在政治上的眼光高明,如迎汉献帝。四是曹操的军事才能确实突出,善于随机应变,例如与袁绍相争,在全面落于下风的情况下,竟然奇迹般的没有败过,最终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五是曹操乱世之中,首创屯田制,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并且力行节约,爱惜民力。与袁绍袁术的奢靡作风形成对比。
当然,曹操不是没有缺点,一个是好色,一个是喜欢玩弄权谋之术,疑心病重。曹操为什么特别喜欢关羽,除了关羽能力超群之外,也是因为关羽的忠诚,让曹操心安。至于罗贯中诟病的曹操与汉献帝的权力斗争,欺压汉室,总体来说,楼主觉得曹操有的过了,如杀董妃,伏皇后,有的可以理解,如杀董承,伏完等,也正如曹操自己所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但欲孤委捐兵众,归就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孤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诸公必无知孤意者。
曹操的这番话,楼主认为是曹操的心里话,曹操处在那个位置,树敌甚多,如果不能集权,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想安度一生,实在是不可能的。对比一下司马家,如果说要骂谁是篡国贼的话,还是骂下司马昭就可以了。
历史被黑的最厉害的,应该算是曹操了。得益于罗贯中的笔力,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广泛流传,其中就有点黑曹操,不过都是集中在曹操与汉献帝的政治斗争中,没办法,汉献帝是君,曹操是臣,政治正确性总是要讲的。不过,罗老先生基本上文字上还是保持基本的尊敬的,例如回题目上绝不会说什么阿瞒,国贼,奸雄之类的话。 到了毛宗岗父子改三国演义,把文字改了很多,基本上曹操成了国贼的代表了,这个就有点过头了,事实上曹操怎么的也比司马家好的多,他们不怎么骂司马昭,倒是不放过曹操。这个就不怎么公平了。
我们看一段罗本和毛本文字的区别,关于曹操出场的:
罗本: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见一彪人马, 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 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服之才, 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 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 代孙。
毛本: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这个时候的曹操,我们前面说过,当的上是治世之能臣,罗本称赞一声英雄,也不为过。毛本硬是改的什么好话没有。就如罗老先生给刘备改的,其实在楼主看来,都是为了把刘备,曹操脸谱化,没有把他们复杂的性格写出来。
再举一个曹操被黑的例子。马超韩遂等西凉军阀作乱攻潼关,史实是马超不顾父亲家人在京城为官的危险,就和韩遂先造反,还对韩遂说顾不了家人的安危了。马超叛乱后,马腾才被曹操抓起来,满门抄斩。当然,从小老百姓的角度看,马超做人就是有点问题,当然,马超不甘心被曹操收编,要做一方枭雄,这种不顾亲情的做法也可以理解。不过,马超被三国演义大加吹嘘,这个就有点罔顾事实了。后来刘备冷落马超,楼主认为和马超不顾父亲安危的做法是大有关系的。
曹操被黑,不外乎是因为两件事吧,一个是杀吕伯奢一家,一个是为了报仇,屠城杀害了不少百姓。至于曹操和汉室的恩怨,难以分说明白。 杀吕伯奢,三国志武帝记一段注解的原话是:魏曰: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取马及物,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个事估计就是曹操的疑心病发作,加上逃亡期间精神过于紧张,误杀了好人。魏书的说法什么去劫曹操的财物,应该不可信。但是估计曹操马上就发现杀错了人,所以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八字其实读起来不无后悔之意,正如文中用凄怆二字形容曹操的神态。可是这八个字到了三国演义,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什么吗?这一改,变成曹操杀的是理直气壮,这个就黑的有点过分了。
至于曹操的屠城,发掘坟墓找钱,这个倒真的是曹操的黑点。不过楼主不是文史专家,只能看三国志武帝纪:兴平元年春,自徐州还,初,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志在复雠东伐。[一]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那个时候讲究的是攻城围三缺一,打不过的话,你就赶紧逃,但是如果不逃,又不投降,顽强抵抗的话,通常进攻方就会威胁说打破城池,鸡犬不留。陶谦与曹操有杀父之仇,又是对手,估计下面郡县的抵抗比较强烈,再加上那个时候人比较野蛮,又是为了报仇,所以曹操的行为不是一点都不能理解的。
不管怎么说,真实的曹操谈不上是什么国贼,汉献帝要没有曹操的话,估计也被军阀折磨的够呛。
曹操另一个被人诟病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吧,曹操迎汉献帝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个时候,曹操也就据有兖州,东边徐州是吕布的天下,北边是袁绍,西边是张绣刘表,南边是袁术,可以说是在地盘势力上并不比什么袁术,吕布,刘表好到哪里,更比不上袁绍。事实上袁绍,袁术都有谋士提出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可是二袁犹犹豫豫,特别是袁术,还做着***,就把汉献帝这么好的资源让给曹操抢走了。
不管怎么说,吕伯奢事件反应了曹操的机警和杀伐决断,曹操凭借这些能力战胜了犹犹豫豫的袁绍。在政治上,又迎汉献帝,占据了中央政府的道义。毕竟汉朝400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虽然汉献帝没有什么势力,至少名义上还是共主嘛。老百姓还是认汉朝的,这个曹操在争取人心的上面就领先他人一步了。毕竟你们袁绍,袁术这些人都是军阀,而我曹操不是了,我是中央政府。所以,曹操每次都捧着个天子诏书去打你们,这个舆论战你要说有用,也有点作用的,毕竟愚民多嘛,要说没用,也真的没多大用,毕竟一切还是战场说了算。你曹操奉召讨贼,我就奉衣带诏讨曹贼。
迎立汉献帝,是曹操发展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汉献帝这个皇帝的加持,曹操还真的很难收拾掉袁术,吕布,和刘备。 曹操在兖州,遭遇了人生第一次的大背叛。当然主谋是陈宫,他和曹操的恩怨我们也无须再说,我们看他如何说服陈留太守张邈的: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曹操征东,兖州空虚;而吕布乃当世勇士,若与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我们的头,其实也就是军阀一个,我们也可以做军阀啊,为什么要受制于曹操呢?这个说明了曹操在世人眼中,其实也就是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他又不是皇帝,我们为什么要忠于他呢?曹操显然没有政治正确性。
可是汉献帝来了,就不一样了。汉献帝是名正言顺的汉朝皇帝,曹操是名正言顺的大将军武平侯(后来把大将军让给了袁绍),现在你背叛曹操,就是背叛汉朝,就是背叛中央政府,就是反贼,人人得而诛之。
曹操本来和吕布,袁术缠斗,虽然上风,可是总是就靠武力硬来,总不是最好得办法。结果汉献帝一来,立马曹操和荀彧就有了挑拨离间得工具,皇帝的诏书: 1)先是命刘备杀掉吕布,所谓二虎竞食之计。不过刘备没有上当。
2)而是命令刘备讨伐袁术,谓驱虎吞狼之计。刘备没有办法,毕竟刘备要树立忠臣孝子的形象,只好从了:却说玄德在徐州,闻使命至,出郭迎接;开读诏书,却是要起兵讨袁术。玄德领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计。”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
结果是什么呢?是袁术和刘备结恨,吕布乘机袭取了徐州,结果一举瓦解掉袁术,吕布,刘备联手对付曹操的可能性。袁术,刘备,吕布这三伙势力单独都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只要破解掉他们联手的可能性,就基本上奠定了曹操不败的基础。
所以从建安元年起,公元196年,曹操在黄河南岸消灭群雄进展的挺顺利: 1)瓦解掉袁术吕布联姻的可能性: 时陈元龙之父陈珪,养老在家,闻鼓乐之声,遂问左右。左右告以故。珪曰:“此乃疏不间亲之计也。玄德危矣。”遂扶病来见吕布。布曰:“大夫何来?”珪曰:“闻将军死至,特来吊丧。”布惊曰:“何出此言?”珪曰:“前者袁公路以金帛送公,欲杀刘玄德,而公以射戟解之;今忽来求亲,其意盖欲以公女为质,随后就来攻玄德而取小沛。小沛亡,徐州危矣。且彼或来借粮,或来借兵:公若应之,是疲于奔命,而又结怨于人;若其不允,是弃亲而启兵端也。况闻袁术有称帝之意,是造反也。彼若造反,则公乃反贼亲属矣,得无为天下所不容乎?”布大惊曰:“陈宫误我!”
陈珪就是用袁术可能称帝造反来说服吕布不要和袁术联姻的。这个就间接帮助了曹操。可见政治正确性的重要。
2)197年,攻打张济之前,还是用皇帝诏书给吕布加官,安定吕布那颗不安分的心:济侄张绣统其众,用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阙夺驾。操大怒,欲兴兵讨之,又恐吕布来侵许都,乃问计于荀彧。彧曰:“此易事耳。吕布无谋之辈,见利必喜;明公可遣使往徐州,加官赐赏,令与玄德解和。布喜,则不思远图矣。”操曰:“善。”
3)198年,平徐州,斩吕布。
曹操迎汉献帝后短短两年,杀了吕布,降了刘备,袁术被打得奄奄一息。可见曹操这个挟天子已令不臣的厉害。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这一条,曹操在黄河南岸要难的多。黄河北岸的袁绍就简单的多,他只要消灭公孙瓒就可以了,公元199年,公孙瓒兵败自焚。
如果曹操在黄河南岸的进展再慢一点的话,那么在袁绍统一黄河北岸的情况下,曹操基本上是要完蛋的。事实上,从曹操杀了吕布后,曹操就把目光投向袁绍了,两家的盟友关系也就开始破裂了。
曹操的成功,除了一大堆的武将谋士,有两个人,他们不是忠于曹操个人,但却对曹操这个治世之能臣抱有很大的希望,而且几乎对曹操的成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是鲍信,一个是陈登。 鲍信(151年-192年),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并和曹操一起追击,后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后来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
从鲍信的简历来看,鲍信是忠于汉朝的,是个难得的忠勇之人,他对曹操的期望很大,英雄记一书记载说:(酸枣会盟)时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信独谓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遂深自结纳,亦亲异焉。 鲍信对曹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在袁绍夺韩馥的冀州之后,认为袁绍很可能是第二个董卓,劝曹操到黄河南岸发展,脱离袁绍独自发展(但和袁绍结盟)。第二,在兖州牧刘岱死后,迎接曹操成为兖州牧。这件事是奠定了兖州成为曹操的根据地的大事。第三 ,鲍信在寿张黄巾战中为了救援曹操身死。
东汉虽然有恒帝,灵帝两个昏君,但是总体来说,东汉的臣民对东汉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董卓乱政,很多人都希望能有英雄出来重新收拾朝纲,平定乱世。鲍信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视曹操为汉朝的希望,最后还为救曹操而牺牲了。 可是最后曹操还是成了第二个董卓。楼主前面说过,袁绍这个四世三公给曹操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激发了曹操也为己打算,从而与天下群雄争衡的决心。一旦权力在握,权力对人的异化,导致了曹操不愿放弃已有的权力,再加上权力斗争,还有一个曹魏集团要维护,一步步的,曹操完成了从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奸雄的转变。
不过,曹操在迎汉献帝入洛阳时,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后来的事情。从奉到协,不少是打着天命的旗号,或许曹操也是因为如此被激发了吧:操由是日与众谋士密议迁都之事。时侍中太史令王立私谓宗正刘艾曰:“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又密奏献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操闻之,使人告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操以是告彧。彧曰:“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兴者。”操意遂决。
曹操迎奉汉献帝,为曹操赢得了很多的人心。也为曹操扫平吕布,袁术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这其中剿灭吕布是关键一个战役。其实吕布是不容易战胜,他的麾下文有陈宫,武有高顺,张辽,实力其实比曹操差不了多少。可惜吕布是项羽一辈,只知道勇力,不是曹操的对手。 虽然如此,可是没有陈登的协助,曹操想剿灭吕布不是那么容易的。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东汉末年将领、官员。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后来,徐州牧陶谦提拔他为典农校尉,主管一州农业生产。他亲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状况,开发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使汉末迭遭破坏的徐州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百姓们安居乐业,“秔稻丰积”。建安初奉使赴许,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以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又迁东城太守。年三十九卒。
从陈登的简历来看,他也是一个能臣。在三国演义书中:陈登密谏操曰:“吕布,豺狼也,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操曰:“吾素知吕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公父子莫能究其情,公当与吾谋之。”登曰:“丞相若有举动,某当为内应。”操喜,表赠陈珪秩中二千石,登为广陵太守。登辞回,操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登点头允诺。回徐州见吕布,布问之,登言:“父赠禄,某为太守。”布大怒曰:“汝不为吾求徐州牧,而乃自求爵禄!汝父教我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今吾所求,终无一获;而汝父子俱各显贵,吾为汝父子所卖耳!”遂拔剑欲斩之。登大笑曰:“将军何其不明之甚也!”布曰:“吾何不明?”登曰:“吾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曹公笑曰:“不如卿言。吾待温侯,如养鹰耳:狐兔未息,不敢先饱,饥则为用,饱则飏去。某问谁为狐兔,曹公曰:“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襄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皆狐兔也。布掷剑笑曰:“曹公知我也!”
从陈登的对话来看,陈登也是希望辅佐曹操剿灭吕布,原因是吕布有野心,不会服从中央政府。从陈登在刘备入主徐州时陈登也是竭力辅佐,再到后来陈登说服韩暹反袁术:暹问曰:“汝乃吕布之人,来此何干?”登笑曰:“某为大汉公卿,何谓吕布之人?若将军者,向为汉臣,今乃为叛贼之臣,使昔日关中保驾之功,化为乌有,窃为将军不取也。且袁术性最多疑,将军后必为其所害。今不早图,悔之无及!”暹叹曰:“吾欲归汉,恨无门耳。”登乃出布书。 再到刘备逃出许都,二次入主徐州,打出反曹旗号,而陈登依然支持刘备:彧又曰:“可写书与车胄就内图之。”操从其计,暗使人来见车胄,传曹操钧旨。胄随即请陈登商议此事。登曰:“此事极易。今刘备出城招民,不日将还;将军可命军士伏于瓮城边,只作接他,待马到来,一刀斩之;某在城上射住后军,大事济矣。”胄从之。陈登回见父陈珪,备言其事。珪命登先往报知玄德。登领父命,飞马去报,正迎着关、张,报说如此如此。
可见陈登确实忠的汉朝,而不是曹操。真实的历史,陈登对曹操有着更加极为重要的作用:陈登为广陵太守时,曾经挡住了孙策之弟孙权的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有效的保护了江北的防线。特别是在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之时,孙策被刺,有效的化解了孙策对曹操的腹背的攻击,有人推测说是陈登主谋了这次行刺。
所以说,曹操的成功,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很多那些忠于汉朝的能臣干将的支持,所谓的得人心者胜,曹操战胜袁绍,也是人心向背的体现。可是历史总是走向的他的反面,这些汉朝的忠臣,反而更快的把汉朝的命运推向由曹魏集团来主宰,这个就只能说,汉朝的灭亡,真是时也,命也。
====================================================
老刘读三国之九:袁术集团为什么第一个败下阵来?
东汉末期,军阀林立,有可能争霸天下的就三个半:袁绍,袁术,曹操,再加上半个公孙瓒。可是结果是公孙瓒阵营的刘备后期崛起,袁术阵营的孙家独霸江东,与曹操分庭抗礼。袁绍的地盘被曹操完全吞并,旗下并没有什么人能够独当一面,除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应该还有地缘的关系。北方中原,割据不太容易,统一中国通常是从统一北方开始。 为社么会是这么一个结果?楼主前面说过,三国演义除了军事谋略以外,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说的是政治谋略。什么是政治?按 的说法是把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个就是政治。
曹操任用天下英才,唯才是举,打败了袁绍;刘备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孙策打下江山后孙权能够团结江东土豪,维持了孙家对江东的统治,独霸一方。
其余的失败的诸侯,基本都可以看作是反例子。
袁术, 三国演义中多以冢中枯骨来形容袁术,最先说的是孔融:玄德曰:“袁公路四世三公,海内所归,近在寿春,何不以州让之?”孔融曰:“袁公路冢中枯骨,何足挂齿!今日之事,天与不取,悔不可追。”玄德坚执不肯。
后来曹操煮酒论英雄,也是如此: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说起来,还是孔融牛,还在袁术的巅峰的时候就看不上袁术,等到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袁术帐下的孙策已然自立,脱离了袁术,袁术地盘就扬州三四个郡,地盘急剧缩小,实力还不如孙策了,自然曹操就看不上他了。
袁术,其实并没有这么的差劲,一开始,袁术比袁绍的号召力还大,追随的人多,又占了南阳郡这个最肥的地方,可是为什么就没有斗过曹操和袁绍呢? 南阳属于荆州,虽然很肥,人口很多,几乎是东汉第一大郡,可是自从刘表上任后, 袁术与荆州牧刘表发生了矛盾,刘表也不是善茬,匹马入荆州,联姻蔡氏家族,又获得蒯家的支持,于是为争夺南阳,刘表和袁术就干上了。
袁术是汝南人,当然也想把豫州这块地方据为己有,于是就表孙坚为豫州刺史,可是袁绍也想争夺这个地方,也派了人,结果袁术把人给打跑了,于是与袁绍这个兄长又结了仇。曹操是沛国谯县人,也属于豫州的地盘,于是曹操代替袁绍来和袁术争夺豫州。
孙坚从洛阳回来后,袁术派他去征讨刘表,力图拿下长江以北的荆州地盘,避免被曹操刘表的腹背夹击。可是在攻打襄阳的时候,中了黄祖部将的暗箭。这一颗将星的陨落,导致了袁术失败的第一个主要的原因。孙坚是第一流的战将,他的陨落,直接导致了袁术在曹操,刘表的夹击下无法在南阳郡立足,失去了这个根据地。
孙坚和袁术挺投缘的,这个值得我们研究一下。我们先看孙坚的两个故事:荆州刺史王睿曾和孙坚一起平定零陵、桂阳。因为孙坚是武官,所以,他在言谈中,常常流露轻蔑之意。对此,孙坚早就心存不满。王睿又与武陵太守曹寅合不来。这次举兵讨伐董卓,王睿宣称要先杀曹寅。曹寅害怕被杀,便假冒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下达给孙坚,檄文中数说王睿的罪过,命令孙坚将他处死。孙坚领受檄文,立即起兵前往。 王睿闻知有军队到来,登楼观望,并派人询问这些兵来此的意图。孙坚的前部回答:“我们长久奔波在外。劳苦不堪,所得的赏赐,还不够做衣服呢!这次来,不过是想请您开恩,再赏些财物。”王睿信以为真,说道:“这有何难,我做刺史的,难道还去吝啬吗?”当下传令打开库藏,让兵士们自己进去,看还有什么东西可资用度。
等到来兵涌到楼下,王睿才发现了孙坚,大惊,忙问:“士兵们自来请求赏赐,孙府君怎么也在这里?”孙坚回答:“奉案行使者檄文,特来取你的首级。”王叙又问:“我犯了什么罪?”孙坚回答:“在下我也不知道!”王睿走投无路,刮金饮之而死。
孙坚逼杀王睿之后,引军到达南阳。下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他供应军粮。当时孙坚部下已有数万人,袁术也已上表,奏请以孙坚为假中郎将。张咨问手下人应该如何对待。手下人说:“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他无权调发我们的粮饷。”张咨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对孙坚不加理睬。
孙坚以牛酒为礼物去拜访张咨,张咨第二天只好也来答谢。孙坚设宴款待,酒酣,孙坚的主簿进来禀报:“前有文书传给南阳太守,但至今道路尚未修整,军用钱粮尚未备足,请将他逮捕交付主簿问个明白。”张咨见势头不好,想要离去。但四周已布满士兵,根本无路可走。一会儿工夫,主簿又进来向孙坚请示:“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说着,便令部下将张咨推出军门斩首。南阳郡府官员大为震惊,从此,孙坚的部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孙坚不过是一个长沙太守,就敢奉令(虽然是假的)杀了荆州刺史,还杀了南阳太守,虽然是为了讨董卓,也间接让袁术夺了南阳。可见孙坚这个人这个人的勇武刚烈,为了结果似乎没有什么事他不敢干的,这种结果导向的做事作风是不是有点楞头青的感觉?这样看来,孙坚死于黄祖的埋伏存粹是性格使然啊。
同样,袁术也有点这样的性格,蒯越评价他勇而无断,陈登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三国志说他年轻的时候以侠气闻于四方。而且杀宦官的时候表现非常勇猛: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 可见袁术这个人性格也是有点勇猛,又有侠气,他和孙坚两个人聊的来也就可以理解了,脾气相投嘛。孙坚死后,袁术也非常重用孙坚的家族成员,如孙贲,豫州刺史,吴景,丹阳太守。虽然由于孙策年轻,没有给孙策一个太守级别的官位,但是却派他去攻打朝廷派下来的扬州刺史刘繇,结果孙策还真的拿下了几乎所有的江东地盘。
但是,袁术占据的地方虽广,可是在战略上,团队上犯了很多的错误,有些是运气问题,但主要的是袁术的政治水平问题: 运气问题:孙坚攻打襄阳失败,过早在公元191年就中箭而死,这个基本相当于砍掉了袁术的一只手,直接导致袁术在南阳的失败。
政治水平问题:
1)袁术乱世之中生活豪奢,不顾民生艰难,这个和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
2)袁术生活作风导致袁术被天下人认为不是治乱之主,也就让很多有能力的部下心生去意,例如孙策。
3)袁术过分迷信,当时有纬书说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认为汉是火命,代汉的应该是土命,自己的名字袁上有土,自己命术,字公路,术是城内的道路意思,道路都是用土来建筑的。所以袁术认为代汉者是他自己。
袁术称帝后,触动了天下所有军阀的利益,结果内部孙策率先宣布独立,脱离袁术:却说袁术败回淮南,遣人往江东问孙策借兵报仇。策怒曰:“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叛贼乎!”遂作书以绝之。吕布也因此和袁术划分了界限:忽报袁术遣人至,布唤入问之。使言:“袁公早晚即皇帝位,立东宫,催取皇妃早到淮南。”布大怒曰:“反贼焉敢如此!”遂杀来使,将韩胤用枷钉了,遣陈登赍谢表,解韩胤一同王则上许都来谢恩。且答书于操,欲求实授徐州牧。操知布绝婚袁术,大喜,遂斩韩胤于市曹。
4)由于袁术的政治错误,导致了形成曹操,吕布,孙策三方围攻袁术的态势。
本来袁术做的好的话,是可以形成刘备,吕布,袁术三家围攻曹操的形势的,毕竟刘备原来是公孙瓒的部下,吕布在陈宫的支持下偷袭了曹操,差点灭了曹操,基本上是曹操的死敌。结果袁术在陈地和曹操打了一战后大败,就把扩张的目光放到了自己盟友刘备的地盘,徐州。为了徐州,和刘备,吕布都开战过,这个就有点舍大就小的意思了,有点只为了地盘,不顾自己的对手曹操的意思。
其实吧,三国演义再三说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主要因素都没有包括地盘,袁术这个人说实在的就是军阀思维,以为有了地盘就有了一切,这个跟民国的军阀都是一个思路。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了地盘,你可以失去,有了人和,失去了地盘你还可以再夺回来,就如曹操,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