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不为人知的故事篇三#卧龙吟##三国#

2020/12/2862 浏览综合
读三国之十:刘备降曹和吕布降曹的结局为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有意思的是,前期的大军阀,除了成功的曹操及后来成功的刘备,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例如战死的孙坚,被暗杀的孙策,兵败自焚的公孙瓒,兵败被杀的吕布,忧惧而病死的袁术,袁绍,刘表。当然也有一些下场不是那么悲惨的,病死的陶谦,不过为保子孙平安,把地盘让出去给刘备了,还有是后期崛起的,如张鲁,刘璋,马超,张鲁降了曹操,刘璋和马超降了刘备,至少曹操和刘备没有为难他们,还保个平安。对比一下民国的军阀,民国的军阀失败之后至少都还做个富家翁,不能不说时代过去了两千年,政治还是有所进步的。不说笑了,言归正传。
三国演义十五回写到,吕布袭取徐州之后,与刘备讲和,让刘备屯小沛。这引出了刘备的两句名言,我们前面说过。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吕布不独霸徐州,而与刘备讲和?小沛地理位置在徐州西北,是对着西边兖州,也就是曹操方向的第一道防线。很明显,吕布之所以讲和,除了袭取徐州,人心不稳以外(我们都知道徐州的士族糜氏兄弟和陈登父子都和刘备关系不错),还有利用刘备集团对抗曹操集团的意图在内。
可是吕布这个人有点反复不定,被张飞抢马事件和陈宫一顿建言:玄德随令人出城,至吕布营中,说情愿送还马匹,两相罢兵。布欲从之。陈宫曰:“今不杀刘备,久后必为所害。”布听之,不从所请,攻城愈急。把刘备从小沛赶走了,结果刘备和吕布彻底结怨,也丢失了一个曹操和吕布之间的缓冲区。
三国演义十六回,刘备奔曹操,曹操内部有两派意见: 1)荀彧入见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
2)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荐刘备领豫州牧。
3)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
曹操为什么坚决支持刘备呢?我们前面说过两个原因: 1)刘备主政徐州后,跳出了公孙璋-袁绍的阵营,极大的减轻了袁绍在青州方向的侧翼压力及曹操与袁术,吕布争斗时徐州方向的压力。结果这两年中,袁绍奠定了对公孙瓒的绝对优势,曹操成功的反击了吕布,陈宫的窝里反,如果刘备不是在徐州保境安民,而是积极出动干涉诸侯的混战,应该说袁绍,曹操的日子应该没有这么好过。
曹操还是感恩的,这个也是曹操愿意支持刘备的原因。毕竟现在吕布,袁术才是对头嘛,刘备对自己没有恩怨,动辄就杀了,这个和曹操自己的思想:吾任用天下智力,无所不可的思想是相背的。
2)曹操需要瓦解袁术,吕布联手的可能性,所以杀了刘备,对瓦解袁术,吕布的联盟没有好处,正所谓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这个时候的刘备只是一个降将,又没有地盘,杀了他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只是好像除了一个隐患,间接的坏处倒不少。
当然,曹操这个时候也只是有兖州,豫州的大部分地盘,西边有张绣/刘表联盟,东北边有吕布,东南边有袁术,对哪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第三点的考虑就绝不可少,留着刘备以对抗吕布,牵制吕布,减轻自己东面的战略压力,事实上曹操也是这么做的:(曹操)遂不听昱言,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进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吕布。 后来又用荀彧之计策:济侄张绣统其众,用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阙夺驾。操大怒,欲兴兵讨之,又恐吕布来侵许都,乃问计于荀彧。彧曰:“此易事耳。吕布无谋之辈,见利必喜;明公可遣使往徐州,加官赐赏,令与玄德解和。布喜,则不思远图矣。”操曰:“善。”
打仗,最忌讳的是多面受敌,腹背夹击。很明显,留下了刘备,曹操摆脱了被吕布夹击的困境,这个和曹操,袁绍的大结盟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黄河南岸的争霸中,曹操-刘备的小结盟同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干过卖主求荣的事人有,譬如袁绍的许攸,刘璋的张松。不过象吕布这样的人也是少有啊。吕布为了升官,杀了丁原,为了美女,杀了董卓,为了地盘,偷袭了收留自己的刘备的小弟张飞,害的张飞无颜以对刘备,差点拔刀自尽,于是刘备的名言就出来了。吕布几乎什么样的坏事,他都干了,这样的人精,三国中也是独一份的。先上吕布的简历。 吕布(?-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què]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叛乱,占据濮阳,但是两年间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和好一阵又相互攻伐一阵。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dūn]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城破被俘,被处死。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吕布在三国演义第一次出场,就吓得董卓躲了起来:卓按剑立于园门,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卓问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卓乃入园潜避。
当时董卓其实就带了三千兵马进京,为了大造声势,每天早上让3千人大张旗鼓的进城,晚上再化装偷偷的溜出城外,第二天又大张旗鼓的进城,搞个几次,大家都以为董卓有个几万人进城了,都吓坏了。所以当时鲍信想约袁绍干掉董卓,袁绍也不敢动,结果鸟无头不走,鲍信自己就投兖州泰山去了。
其实当时城里还有一支可以抗衡董卓的力量,就是丁原。丁原也是奉何进的命令带了部队进京诛杀宦官的,还当了京城的卫戍司令-执金吾。第二次出场的吕布就把董卓给干的逃跑了: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卓怒,引军同李儒出迎。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建阳指卓骂曰:“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董卓未及回言,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慌走,建阳率军掩杀。卓兵大败,退三十余里下寨,聚众商议。想独霸朝政的董卓,自然就想把丁原给除掉,招揽吕布。
董卓也是聪明人,他想独霸朝政,不是在京城作威作福就可以的,这个满足不了董卓的野心,这个在董卓招揽吕布就说的很清楚了:卓曰:“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什么意思?就是想用吕布去打天下,收服天下的意思。
董卓的野心,在和吕布的关系发展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他亲近吕布,到后来的疏远,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
这个时候的董卓,野心还非常大,所以不惜宝马,黄金,明珠,玉带,花了大价钱,收买吕布。吕布这个人,其实没啥心计,就是一个自私的人,所以他的同乡李肃就看的很清楚:帐前一人出曰:“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卓大喜,观其人,乃虎贲中郎将李肃也。卓曰:“汝将何以说之?”肃曰:“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卓问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破天下,何惜一马!”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
这个李肃其实和吕布关系一般,后来还因吃了败仗被吕布砍了脑袋:王允听知西凉兵来,与吕布商议。布曰:“司徒放心。量此鼠辈,何足数也!”遂引李肃将兵出敌。肃当先迎战,正与牛辅相遇,大杀一阵。牛辅抵敌不过,败阵而去。不想是夜二更,牛辅乘肃不备,竟来劫寨。肃军乱窜,败走三十余里,折军大半,来见吕布,布大怒曰:“汝何挫吾锐气!”遂斩李肃,悬头军门。
这个李肃,其实也算的上一个小人吧,先劝吕布杀丁原,后和吕布同谋杀董卓,都是为了一个功名利禄,结果死在自己的同道中人的吕布手中,也算死得其所了,嘿嘿。
董卓前期还野心满满,收服天下,借重吕布的武力。所以所谓的情如父子,不过是王八看绿豆,对眼了。
到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结果华雄不但被关羽斩了,董卓倚重的吕布被刘关张打败(真实的历史是孙坚斩了华雄,击败了胡轸,吕布联军),这下子大大的重挫了董卓想统一天下的野心,什么借着李儒的话逃向长安,都是董卓野心的失落:儒曰:“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卓大喜曰:“非汝言,吾实不悟。”遂引吕布星夜回洛阳,商议迁都。
董卓回撤关西之后,借助潼关天险,关东军打不过来(也没有心思打),自己在长安乐得做个不是皇帝的皇帝了。统一天下也不去想了。这个时候,董卓和吕布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董卓和吕布亲厚吗?不见的。董卓的根据地郿坞,其守将才是董卓真正的心腹,虽然三国演义没写,但从这一句中:卓曰:“天子有何诏?”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故有此诏。”卓曰:“王允之意若何?”肃曰:“王司徒已命人筑受禅台,只等主公到来。”卓大喜曰:“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便命心腹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看来,从西凉便跟随董卓的李傕郭汜才真的算董卓真正信任的人。而吕布,连去郿坞的资格都没有:董卓即日下令还郿坞,百官俱拜送。貂蝉在车上,遥见吕布于稠人之内,眼望车中。貂蝉虚掩其面,如痛哭之状。车已去运,布缓辔于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忽闻背后一人问曰:“温侯何不从太师去,乃在此遥望而发叹?”布视之,乃司徒王允也。
当然,你也可以说董卓这个时候因为貂蝉才疏远了吕布,其实这个有点倒果为因。真正的原因是董卓本来看上吕布征讨四方的能力,结果吕布不行。而董卓西撤长安,没有了争雄天下的野心,自然疏远吕布了。而吕布这个人吧,如孔子所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那么董卓就有看法了。这个王允用美人计,恰好放大了董卓吕布的罅隙,很好的争取了吕布。貂蝉只是第二位的原因罢了。 不过貂蝉也是个人才,估计媚术了得,加上演技了得,不长得时间董卓就有点离不开了:卓曰:“叵耐逆贼!戏吾爱姬,誓必杀之!”儒曰:“恩相差矣。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太师请自三思。”卓沈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当思之。”儒谢而出。卓入后堂,唤貂蝉问曰:“汝何与吕布私通耶?”蝉泣曰:“妾在后园看花,吕布突至。妾方惊避,布曰:‘我乃太师之子,何必相避?’提戟赶妾至凤仪亭。妾见其心不良,恐为所逼,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正在生死之间,得太师来,救了性命。”董卓曰:“我今将汝赐与吕布,何如?”貂蝉大惊,哭曰:“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卓慌夺剑拥抱曰:“吾戏汝!”貂蝉倒于卓怀,掩面大哭曰:“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却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妾当生噬其肉!”卓曰:“吾安忍舍汝耶?”蝉曰:“虽蒙太师怜爱,但恐此处不宜久居,必被吕布所害。”卓曰:“吾明日和你归郿坞去,同受快乐,慎勿忧疑。”蝉方收泪拜谢。
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吃饭。
后世很多人写穿越文,多写貂蝉出于妓院,楼主以为是不无道理的。能够敢于戏弄董卓这个老贼,胆量何其了得,说起来,貂蝉算的上是女中豪杰。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红颜祸水,后来貂蝉又坑了吕布一把:且说吕布在下邳,自恃粮食足备,且有泗水之险,安心坐守,可保无虞。陈宫曰:“今操兵方来,可乘其寨栅未定,以逸击劳,无不胜者。”布曰:“吾方屡败,不可轻出。待其来攻而后击之,皆落泗水矣。”遂不听陈宫之言。过数日,曹兵下寨已定。操统众将至城下,大叫吕布答话,布上城而立,操谓布曰:“闻奉先又欲结婚袁术,吾故领兵至此。夫术有反逆大罪,而公有讨董卓之功,今何自弃其前功而从逆贼耶?倘城池一破,悔之晚矣!若早来降,共扶王室,当不失封侯之位。”布曰:“丞相且退,尚容商议。”陈宫在布侧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其麾盖。操指宫恨曰:“吾誓杀汝!”遂引兵攻城。宫谓布曰:“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将军可以步骑出屯于外,宫将余众闭守于内;操若攻将军,宫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后;不过旬日,操军食尽,可一鼓而破;此乃掎角之势也。”布曰:“公言极是。”遂归府收拾戎装。时方冬寒,分付从人多带绵衣,布妻严氏闻之,出问曰:“君欲何往?”布告以陈宫之谋。。。。布闻言愁闷不决,入告貂蝉。貂蝉曰:“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布曰:“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乃出谓陈宫曰:“操军粮至者,诈也。操多诡计,吾未敢动。”宫出,叹曰:“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
陈宫的叹息和李儒是一样的: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后来魏续宋宪叛变,理由也是同样的:宪曰:“布只恋妻子,视吾等如草芥。”续曰:“军围城下,水绕壕边,吾等死无日矣!”宪曰:“布无仁无义,我等弃之而走,何如?”续曰:“非丈夫也。不若擒布献曹公。”
哎,吕布得貂蝉,安知非祸啊。
吕布这个人吧,比较自私,谁做他的领导都容易倒霉,就象的卢马一样,妨主。所以,曹操擒获吕布的时候,吕布想投降曹操,于是曹操问了刘备一句:何如? 曹操为什么会问一句?难道曹操不知道吕布反复无常的性情吗?当然不是。那么是曹操看上了吕布的勇猛?要想真的看透曹操的意图,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军政形势来看。
曹操对吕布有一个很经典的评价,是通过陈宫转述的:(陈登)回徐州见吕布,布问之,登言:“父赠禄,某为太守。”布大怒曰:“汝不为吾求徐州牧,而乃自求爵禄!汝父教我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今吾所求,终无一获;而汝父子俱各显贵,吾为汝父子所卖耳!”遂拔剑欲斩之。登大笑曰:“将军何其不明之甚也!”布曰:“吾何不明?”登曰:“吾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曹公笑曰:“不如卿言。吾待温侯,如养鹰耳:狐兔未息,不敢先饱,饥则为用,饱则飏去。某问谁为狐兔,曹公曰:“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襄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皆狐兔也。布掷剑笑曰:“曹公知我也!”
有的人说这段话是陈登编出来哄骗吕布的,其实不然。曹操对吕布这个的评价,不是一般人能够说出来的,虽然陈登是个能臣,阴谋诡计也不少,但这样的评价,楼主觉得还是只有掌握一国军政的领导才能说出。为什么?因为太深谋远虑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前面说过,曹操的地缘政治条件在三国军阀中估计是最恶劣的了。除了和袁绍结盟,不需要担心北方外(其实,这个是有时间条件的,如果袁绍率先统一黄河北岸,而曹操又搞不定黄河南岸的军阀们,那么曹操根本顶不住袁绍的一击),四周都是敌人,有前期差点把自己掀翻的吕布,有在徐州深的民心的刘备,有在南方虎视眈眈的袁术。如果吕布,刘备,袁术能够团结起来,有点战略眼光,先对付自己的话,估计有两个曹操还差不多。
这个时候吕布的作用就体现了,吕布这种只为自己考虑的人,是不会有盟友的,他只会卖盟友。吕布先是夺了徐州,于是刘吕结怨,后来又毁掉和袁术的秦晋之好,放弃了袁术,吕布的联盟。有吕布这样的人在,给曹操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吕布,袁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形势。
曹操所以才会说:狐兔未息,不敢先饱。可见曹操对吕布的为人是相当清楚的。
吕布被曹操擒获的时间是建安三年十二月。再看当时的天下大势:
1)建安三年,袁绍大举进攻公孙瓒,围公孙瓒于易京。建安四年三月,公孙瓒兵败自杀。袁绍与曹操的矛盾马上就要浮出水面了。 2)刘备降了曹操,吕布被擒,徐州地面曹操基本平定。
3)建安二年,袁术称帝,结果先败于吕布,后败于曹操,刘备,吕布联军。其时淮南连年水旱,人皆缺食,结果袁术大败,把淮河以北的地盘都丢失了。建安二年,孙策脱离袁术独立,结果江东所有的地盘都归了孙策。建安三年,淮南天旱岁荒,士民冻绥,袁术几乎时衰落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又发生了袁术部曲雷薄陈兰的叛变,袁术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所以,当时的形势基本上除了孙策,袁术,吕布,刘备都被曹操摆平了。所以,看起来似乎没有留下吕布的必要,除非曹操想用吕布去对付孙策和袁绍。
不过,吕布的反复无常是出了名的,如果曹操敢用吕布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去对付袁绍,万一吕布在对袁绍的阵前倒戈的话,曹操不得肠子悔青了?吕布又不是不可能这么干的。再者说了,吕布这个位置也不好摆啊,吕布手下大将高顺不降,因为他能力实在出众,曹操还是很想让他为自己所用,郭嘉就劝曹操了,高顺这样的人如果投降了,您手下的大将如夏侯渊曹仁等他们该怎么办呢?难道让他们去听高顺的号令吗?还是成全高顺,杀了他算了。不过,最后还是把张辽拉过来了。可见,接不接受一个降将,你还得考虑内部的组织关系问题。
另外,曹操的多疑是大家都知道的,曹操这样的性格也是不会放心吕布这样的降将的。
所以,结合曹操吕布的个性,当时的天下形势,内部的组织关系,曹操是绝对不会放过吕布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曹操为什么要问刘备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在曹刘的三次暗战中接着讨论。
===================================================
读三国之十一:成功创业的孙策 三国演义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刘备说了两句名言,一句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还有一句是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刘备是没落皇族,出身草根,没有多少政治力量来支持,想争衡天下,兄弟是力量,因此兄弟是手足,绝不是什么重男轻女的思想,如果你只是一个农夫,显然这个想法就是不适合的了,毕竟陪伴你的,是妻子,不是兄弟。红军时代,其实也差不多,革命胜利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第二位的。人所说的话,跟据人的身份,时间,阶段不同去理解,不要一根筋的理解。
刘备还有一点是守成有余,进攻性不强,刘备说不可与命争也,这个和性格有关。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基本上和刘表一样,基本上没有主动去撬动曹操,吕布,袁术三方混战,而是被动的接招,出招。这个和曹操,孙策就有很大的不同。
军阀混战,除了黄河流域的玩家以外,长江流域的玩家主要有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荆州刘表,袁术及孙坚孙策父子。
孙策的父亲孙坚是追随袁术的,奉袁术之命征讨袁绍曹操的盟友荆州刘表,可惜中黄祖埋伏而死。这个是公元191年的事,如果孙坚不死,估计刘表曹操夹击袁术,把袁术赶出南阳郡一带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刘表这个人也是奇怪,打跑袁术之后,也就不参与中原大战了,专心保镜安民了。如果说刘表没有野心的话,那你就该去迎汉献帝到荆州啊。汉献帝东归的时候是建安元年,约公元196年,这个时候南阳是刘表的势力范围,离洛阳也不远啊。结果刘表只以粮草接济汉献帝,并没有迎天子的一点意思。 荆州是四战之地,特别是江东孙氏,和刘表有大仇,所以牵制了刘表的很多力量。荆州并不适合作为一个根据地,更适合做为逐鹿天下的军营。尽管刘表有点政治手腕, 匹马入荆州,就基本摆平了荆襄九郡, 但是鉴于荆州的位置,仅凭荆州一地是无法争衡天下的。当然荆州的土豪们如蒯氏,蔡氏都不是省油的灯,没有他们的支持,刘表也搞不了多大的动静,这个也是事实。从曹操征荆州,蒯氏蔡氏就投降,可见他们也是没有争衡天下的雄心的。所以吧,人说刘表,坐谈客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这个就是说刘表对内无法完全控制荆州,对外就只能被动等着别人过来攻击,不过防守战还是不错,先后打赢过袁术,孙坚,张济,曹操等。
对比一下孙策的扩张历史,虽然江东在三国的时候还没有怎么开发,与中原无法相提并论,孙策的对手,也多是王朗,刘繇之类的文官,少部分是严白虎这样的山贼地头蛇,即使如此,孙策横扫江东,也算的上是三国前期武功最盛的军阀了。
孙策的出征原因,作者顺带黑一下袁术:当日筵散,策归营寨。见术席间相待之礼甚傲,心中郁闷,乃步月于中庭。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其实孙坚就算的上是袁术的部下,其和袁术的关系有点类似刘备和公孙瓒的关系。此外,孙策此时年龄不过20岁,袁术以晚辈看之完全应该,更何况袁术还是很喜欢孙策的,也非常重用孙坚的部下如孙贲,吴景等。 当然很多人说袁术在九江太守,庐江太守这两个位置上放了孙策两次鸽子,孙策暗中怀恨。其实吧,想想孙策当年的年纪,虽然武勇,不过十九二十的毛头小子,估计袁术也不会让孙策真的去做太守吧。
至于袁术为什么派孙策去打江东,分析一下中平二年(公元195年)前后发生的事情也就差不多了。
1)孙坚死后,袁术在刘表,曹操夹击下,坐不稳南阳郡,被迫在初平四年(193年)退出南阳,转而脱离刘表,专注攻击曹操。可是其后又在匡亭之战被曹操袁绍的联军击败,只能南逃扬州,占领了九江郡。
2)其实袁术的扩张方向只有西边的荆州刘表,北边豫州兖州的曹操,东北边徐州的陶谦刘备,东边的淮南,及南边的江东地区。
袁术屡败于刘表,曹操,已经不敢去招惹了,陶谦又是盟友,所以扩张的方向必然是淮南,江东地区。所以袁术把攻略江东交给孙策,不能不说是对孙策的看的还是比较重的,但可能是袁术没有想到,孙策居然如此成功,把整个江东都拿下来了。更让袁术没有想到的是,就如刘备脱离公孙瓒一样,孙策,孙贲,吴景等孙家人也一起脱离了袁术,一下子让袁术丧失了绝大多数地盘。
说一下孙策成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 1)孙坚是富阳人,在江东本有一定的号召力,加上孙策的武勇确实厉害,临阵冲锋,非常善战。而且孙坚给孙策留下了一些宿将和惯战之士。
2)乱世之中,江东各郡都是小割据,无法作为一个整体迎战孙策,很容易被孙策各个击破。
3)前期的抵抗也就是从中央下来的扬州刺史刘繇有点力量,结果刘繇还不能用好太史慈。
4)按演义的说法:其刘繇旧军,愿从军者听从,不愿为军者给赏归农。江南之民,无不仰颂。由是兵势大盛。可见,孙策并不是一味的凭借武力,也是善于收服江南民心的。
5)江东各郡没有什么名将,没有孙策的对手。至于严白虎之类的山贼,估计其战斗力和汝南的黄巾军刘辟之类人物差不多,也不是大汉正规军的对手。
虽然江东六郡的地盘很大,可是人口不算多,和中原地区无法相比。所以如果想争衡天下,有两个方向,向北进攻取淮南地区和徐州地区。又或者西进荆州。 孙策有点急于求成,把主要方向定在了北进,所以借着袁术称帝,和袁术断交了,准备攻击袁术。在徐州方向的广陵郡,也发动了几次进攻。不过在这里,孙策遇到了对手,陈登。在陈登的筹划下,孙策的弟弟孙权连吃两次败仗。这是建安四年的事。
不过,建安五年四月,孙策就死于刺客之手。这个算的上是三国中的一个谜了。
三国演义群英中,孙策以24岁就据有江东六郡,比之刘备33岁就做徐州牧年轻多了。虽然孙策算是官宦出身,可是孙策的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的,这个和刘备靠名声陶谦就把徐州牧让给他是有很大不同的。打下的地盘还是比让来的地盘还是可靠的多,孙氏后来成功立足江东,而刘备两次占徐州,又两次失去。easy money ,easy come.得来容易的,失去也容易。 不过,年轻就有年轻的劣势。一个就是号召力不够,什么事自己都要带头:当日白虎闻策兵至,令弟严舆出兵,会于枫桥。舆横刀立马于桥上。有人报入中军,策便欲出。张纮谏曰:“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策谢曰:“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随遣韩当出马。
有人说,这个可能是孙坚的老部下不怎么听从孙策的命令所导致的,楼主以为,这种说法不太对,从孙策横扫江东,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年,除了严白虎外,基本上整个江东都拿下了,这个就可以证明孙策的团队基本上是非常团结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要以上帅下,孙策年纪轻轻,自身做个榜样还是非常重要的。孙策懂得这个道理,说明孙策也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正因为孙策太过年轻,更多的凭借武力征服,自然很多人降官都不服,虽然都被打服了。例如吴郡太守许贡。虽然许贡和孙策有矛盾,但如果是袁术或者袁绍,哪怕是曹操征服了江东六郡,估计许贡也就乖乖认命了,而不会去和他们继续作对:于是吴郡太守许贡,乃暗遣使赴许都上书于曹操。其略曰:“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朝廷宜外示荣宠,召在京师;不可使居外镇,以为后患。”使者赍书渡江,被防江将士所获,解赴孙策处。策观书大怒,斩其使,遣人假意请许贡议事。贡至,策出书示之,叱曰:“汝欲送我于死地耶!”命武士绞杀之。
许贡不服,把希望寄托在以曹操为首的中央政府上,这个就犯了大忌了。往小处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在孙策雄踞一方,作为其在治下的太守,还是要识时务,毕竟曹操远隔重山,作为外援不可靠;往大处说,孙策就是江东的军阀,曹操的命令,他能听吗?还妄图让曹操把孙策调到中央去?说到底,孙策也有争衡天下的雄心。 从另一角度讲,孙策处理许贡的问题上,也过于刚硬:策观书大怒,斩其使,遣人假意请许贡议事。贡至,策出书示之,叱曰:“汝欲送我于死地耶!”命武士绞杀之。
许贡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不过史载许贡杀了会稽人周喁,周喁曾经从曹操去征讨董卓,后又和其兄周昂与袁术争扬州失败,在会故里的路上被许贡所杀。从这点来看,楼主以为其时做吴郡都尉的许贡是外乡人的可能性很大。而许贡与汝南名士许靖交好也提供了侧面的佐证。
如果许贡是外乡人,那么许贡为害可能性并不大。孙策初占江东,人心不服是很常见的事。这种事,很是考验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既不能过于放纵,亦不能过于严苛。日后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后截获了很多和袁绍暗通款曲的书信,曹操处理的就很好: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因此,孙策对于许贡这个外乡人,完全可以宽容一点,犯不上这么刚硬。
孙策临死前自我反省: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确实,孙策军事能力卓越,人又俊朗,人称孙郎,对违反自己心意的人不能容忍,过于自尊和自傲,这点像项羽,时人称之为小霸王是很贴切的。不过,作为领导,最重要的还是团结他人,善于发挥团队的力量。因此,孙策临死的时候能想到这一点,还是比为了面子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还是要进步多了。
孙策之死,例如有以下几种猜测:1.许贡门客说,这其中又分单纯的许贡门客说以及江东六郡内部反孙策的势力和许贡门客勾结说;2.曹魏集团及郭嘉说;3.陈登说。除此以外,还有荒诞不经的孙权夺位说。此说太过阴谋论,且不说这个时候孙权只有大约18岁,攻打广陵郡的陈登又连吃两个败仗,在孙氏集团内部根本没有威望,更别提孙策兄弟的总体比较团结,感情还是不错的,这个孙权谋刺说太过荒谬。
我们对以上的三种说法做个简单的分析。 为什么会有三种说法呢?首先是刺客的身份难以确定。孙策被刺:正危急之时,程普引数人至。孙策大叫:“杀贼!“程普引众齐上,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
三国志孙策传,江表传都没有说捉到刺客活口,那么刺客的身份如何确定呢?无外乎人证与物证,一个是有人认出他们是许贡的门客,一个是身上带着身份识别的一些东西,例如书信,物品等等。不过史料上没有记载靠什么识别他们的身份,如果是靠物证的话,这个是可以造假的。
第二,如果刺客身份不是那么确定的话,那么我们只能从利益分析法去分析,孙策之死对谁的利益最大。孙策的敌人包括江东的内部,曹操,及孙策的势力扩张方向,徐州广陵的陈登。当然还有荆州的刘表。我们一个个来说。
孙策死于建安5年,地点是丹徒。三国演义说的很清楚:孙策求为大司马,曹操不许。策恨之,常有袭许都之心。其实,这个跟官位的关系不大,只不过是个借口,核心还在于孙策有争衡天下之心。这个时候的孙策,兵精粮足,势力正准备进一步扩张。 孙策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北上,一个是西进。显然,北上的目标是淮南,及徐州广陵郡方向。丹徒位于长江以南,与广陵郡隔江相望。显然,孙策希望是北上,逐鹿中原。
这个时候淮南的袁术已经被刘备消灭,刘备也被曹操打跑了,投奔袁绍去了。所以,基本上淮南,徐州之地均为曹操的地盘。如果孙策的策略是北上争夺天下,那么现在正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的曹操,就会受到腹背夹击。所以,曹操是非常担心的,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是狮儿不可与之争锋也。 当然,孙策是不会贸然去夹击曹操的,这个等于是替袁绍做嫁衣裳,孙策最好的做法就是等待,等曹操袁绍打个你死我活,最后再出面收拾残局。当然,孙策也要过长江,在江北建立根据地,这个地方既不要太触动曹操,离曹操的中心许昌远点。这样看来,广陵郡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除此以外,孙权两次攻打广陵郡失败,那么孙策亲自出手,打下广陵郡,就不但在江北建立了根据地,还报了孙权两次攻击广陵失败的家丑血恨。
当然,曹操,袁绍不是傻瓜,对孙策在旁虎视眈眈他们当然也会想对策的,如果不解除孙策这个威胁,估计曹操,袁绍也不会在官渡最后搏命。曹操在官渡相持期间,几次想退兵,不能不说是和孙策这个威胁有关系的。荀彧写信鼓励曹操坚持,郭嘉更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综合看来,孙策和曹操有战略矛盾,孙策想捡个曹操和袁绍相争的便宜,和袁绍也有小的矛盾,孙策想攻取广陵郡,陈登作为广陵郡太守,守土有责,更有直接的矛盾。除此以外,孙策和荆州的刘表,黄祖的矛盾也不小,毕竟孙策的杀父之仇未报。
由于没有直接的证据,加上孙策又是死于丹徒的前线,楼主还是倾向于是陈登设局,并报告给曹操,郭嘉得到情报,才会说出那番预言。陈登这个人,阴谋诡计还是很多的,要不是他设计,吕布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被曹操平定了。所以,陈登的可能性很大。
当然,派刺客不是件光荣的事,因此掩盖一下就可以理解了,不过三国这样的事不少,蜀国费祎就死于刺客之手,刘备也曾遭遇刺客,还有司马昭曾经想派刺客刺杀姜维。加上刺客如此清楚孙策的行踪,其实背后的秘密还是很多的,所以,主谋是陈登,背后出力的还不知道有多少,为了掩盖这一切,托名许贡门客为主报仇,又或者他们真的是许贡门客(不过是有人把情报给了这三个门客),这样处理看来是最恰当的。
许贡三门客,虽然介入了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但他们初心是为了给主人报仇,是为了讲义气,所以,即使有很多阴谋在内,也不妨碍后人对他们杀身取义的这种精神的景仰。当然,他们不知道,他们这一举动,极大的改变了三国的历史。
=====================================================
老刘读三国之十二:榻上对:江东集团的战略改变
我们前文说过,孙策的战略是北进,逐鹿中原,因此遭到了刺客的刺杀。等到孙权即位,官渡之战已经打完了,曹操的势力已经大增了。 孙权没有孙策这般的军事才能,北进逐鹿中原,和曹操直接对抗,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个时候,鲁肃登场了。
鲁肃虽然在三国演义里惊天动地的角色,一副忠厚长者的模样,但他却是江东集团的首席战略家,这个我们从他对孙权在两个十字路口的影响可知。
第一个就是鲁肃的榻上对,改变了江东集团的发展方向:权曰:“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肃即指一囷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祖母亡,还葬东城。其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 瑜奉命亲往,见肃叙礼毕,具道孙权相慕之意。肃曰:“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瑜曰:“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 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
之后,江东集团放弃了北进的方向,开始了西进,争夺长江以南的荆州区域。在赤壁之战后,周瑜更是把西进的战略发挥到极致,对孙权提出了西进益州的战略决策,准备收益州,汉中,联合马超的西凉军阀,从凉州,荆州两个方向对曹魏集团发起攻击。这个是诸葛亮隆中对的另一版本,可惜天不假年,周瑜病死,这个战略也就无法实施了。
第二个,就是曹操下江南,收荆州,在是战是降这个问题上,鲁肃再次给孙权打了定心针: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鲁肃还有一个贡献就联刘抗曹,在这点上是和诸葛亮是不谋而合。翻遍三国历史上,奉行均势策略对付曹魏的,在吴蜀两方中最坚定的就是鲁肃和诸葛亮了。
三国都各有国师,曹操有荀彧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决策,孙权有鲁肃的西进决策,刘备有诸葛亮的隆中对,鼎足三分,不只是三位君主的雄才伟业,更是各位军师的战略思想的现实映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