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一些想法(略长)
2022/01/28405 浏览综合
不知道日后会不会把升官图里的官职原封不动的套到游戏里,当真求之不得。
这个游戏除了bug这个老大难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槽点就是剧情。还是那句话,相信制作组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方便拿出来画大饼而已,体谅制作组的难处,无意冒犯,不过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
玩过文官线的同志们到后期都会觉得无聊,一个书生短短十几年就能跃升到一部尚书甚至一国宰辅的高位,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剧情的不完善。正常官员四五十岁爬到这个位置都不算晚,而对于大多数毫无背景的书生来说更是穷尽一生无法触及。
好了,吐槽开始了。
其一,或许老玩家们还记得早先的文官官职是怎么划分的,赋闲→知府→巡抚→群辅→次辅→首辅。在翰林剧情之后,出现了一条独立的翰林官职,在这次内阁更新后,又分出一个不完善的内阁官职,而原来的职务顶点变成了六部尚书。能否干脆将官职分成中央,地方和翰林三条线,这三条线已经足够概括现有官职并且对日后的扩充也铺好了路线。
一朝科举入仕,部分成绩优异的考生被翰林收为储相,继续深造,而大多数人则被分配,注意,是被分配到地方为官。翰林官员随时可以申请调到地方任职,但是中央官员必须从地方拔擢。这点并非空穴来风,在古代哪怕是状元也需要先到地方镀金后才能委以重任。但是翰林深造的经历不是毫无用处,非翰林出身的官员可以官至督抚,也可以入朝官至尚书,但是,非翰林不得入阁!毕竟深究起来明朝的内阁本就是翰林院的派出机构。在翰林的级别决定出朝为官时的高度,这样可以继续保留在翰林深造的价值。
其二,文官线的内容需要扩充这点谁都知道,最起码也要让十五岁读书的玩家三十年内别想官居一品。从书生到科举再到翰林这条线已经完善,剩下的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剧情。
对地方而言,简单的巡抚一刀切不太合适。明代省一级有三个最主要的官职,承宣布政使(藩台),提刑按察使(臬台)和都指挥使。【Ps:这里是文官和总兵之间唯一重合的地方,或许可以把总兵改个名纳入文官体系】在这里可以加上另外几个官职:提督学政,都转运使,和盐课/市舶提举,刚好六个。
地方和中央不是毫无关系,六部和这六个官职在游戏中可以一一对应。吏部——布政使,刑部——按察使,兵部——指挥使,礼部——提学,户部——转运使,工部——提举。
说实话,具体的官员职能是什么我还没想好,但是这六个官职的职能和六部可以完全重合,巡抚也可以被视为小号的皇帝,南面称孤也就有了依据。
这六个官职品级上各有高低,但是职位上平级,可以直接进入六部对应部门工作或者升任巡抚——但如果你选择升任巡抚并且你没进过翰林院,抱歉,你失去入朝为官的机会了。
省级之下,就是这个游戏的最小行政单位——府。知府衙门和巡抚衙门虽然在一个地方,但是二人绝对不能一起办公,这是原则问题,就和现在的某省政府和市政府不在一起一个道理。
知府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升任上述六官之一,他的任务就是发布任务……有点绕不过道理很好理解,知府的建筑职权被剥夺,只能在对属官发布任务,类似巡城或者监督矿山商铺之类的,以此获取贡献。
知府之下就是本游戏最低级的地方官,品级从八品到五品不等,职位从劝导到县令不等,他们没有衙门,只能在任务栏里领取任务,随着品级的升高解锁更多任务栏,直至升任知府为止。
其三,就是中央官职。
一上来直升户部尚书毕竟太扯,现阶段搞五寺太医院之类的机构也是无稽之谈,不过日后可以慢慢考虑。尚书之下,侍郎和知府的职权类似,发任务的小助手,侍郎之下的各类官职无非就是贴名而已,玩法类似,不加赘述。
主题内容到这其实就结束了,只是还有点东西想说。
这个游戏作为养成类游戏注定会少了很多竞技性,从论战方式就能看出来,是一个人一个人的闯关而不是八进四四进二的比拼。实话实说,这样很无趣,但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只能这样将就着。因为某些代理官员,我至今没玩到内阁竞选(无力吐槽),但是我看到朝局掌控界面有一个成功率,虽然不知道设计它的目的是什么,但我个人又有了如下看法。
能不能把掌控力作为一个恒定数据来影响成功率,而不是作为一个可消耗数值。随着派系成员的增多和级别的升高,派系掌控力会越来越强,但是被弹劾被刺杀等不利因素也会造成掌控力的损失,从而降低对朝局进行控制时的成功率。这种方式会大大增加新建派系存活的难度,但事实本就如此残酷,在两党的死斗之间第三党的崛起本就艰辛,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反倒是加入一个派系来的更安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