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三国混战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从黄巾起义之后,汉末就呈现混乱局面,各种事情突发而来,先是董卓乱政,引发的一系列诸侯讨伐战,紧接着就是各路诸侯纷纷割据混战,初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再后来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大战,可以说汉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纷争不断的乱世,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原因很简单。我们都知道汉末三国最后被司马炎一统,成立的西晋王朝,但是这是一无是处,毫无作为的朝代,更让人气愤就是司马家族内乱,
三国美人之伏寿
汉献帝(刘协)皇后,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是学者伏完,嫡母为阳安长公主刘华。作为皇后二十年,于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闭而死。
鲁肃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如何
引言:一个王朝的气质从何而来,大多数时候跟开国者有关,比如汉朝气吞山河,刘邦也是宽广豁达之人,唐朝盛世巍峨,李世民也是海纳百川之人!除了跟开国者有关之外,还和指导国策有关,这点上宋朝和清朝表现无疑最明显。一个时刻不忘防备武人,一个时刻不忘满汉之隔。基于此在看三国,就有另一层不同深意,这深意就是指导纲领和理想之别。三国三大势力中,都有争霸指导纲领,相较于曹操势力的稍许不太明确,蜀汉和东吴势
(八)完结
八:文和乱武,时代的背锅侠。聪明人贾诩,成功了,在雄主曹操面前,潜隐了,两个人心照不宣达成了默契。默契过后,贾诩还是要为自己的安全计啊,于是在后续又发生了一件事。曹操问自己的继承人该谁来当?是曹丕还是曹植!贾诩思考良久,就是不说话,急切的曹操追问说,你在想啥。贾诩说了一句决定曹丕命运的话:想袁绍,刘表父子事啊。哈哈大笑的曹操,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贾诩就这样用不留破绽方式,给自己留下后路
(六)
六:贾诩见曹操,不打不相识。曹操是好色之人,而且偏好夫人,在接受张绣投降后,居然将色眯眯目光盯上了张绣家人。脾气不好的张绣怒了,但当时的张绣其实是忍了的,可后续发生事情,让张绣忍不了了!那就是曹操明目张胆挖墙脚,将目光盯上张绣部将胡车儿,居然用钱收买胡车儿。张绣是带着人马投奔曹操的,跟随自己的都是部曲和私兵,这些人是张绣地位的保障,他们要是没了张绣就成了光杆司令,那就离死不远了,而且曹操貌
(七)
七:贾诩怕的人,曹操。贾诩会怕人吗?答案是会,这人就是曹操!这点在《贾诩传》中有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这话意思是,贾诩投靠曹操后,大部分时间都是隐形状态,下班回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家待着啥人也不见,也不出去走动结好同僚,日子过的非常低调。让贾诩害怕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心知肚明。贾诩这样一个背负原
(五)
五:贾诩的流浪,洞悉。汉献帝逃出生天,贾诩也觉得该走了,就投奔了驻扎在华阴的同乡段煨。段煨名望不显,但却是个好的不够彻底的好人,当年汉献帝流亡时,他也是积极的救助者之一。但这个好人比较怂,贾诩来投让他很不安,因为贾诩太厉害了。这点,跟王伦接纳林冲感觉差不多,能力不够的好人,让他对贾诩非常毕恭毕敬!贾诩一看这新老板做派,也有点不安。你不把我当打工人我待着也没劲啊,就秘密联络张绣:张老哥,我
(三)(四)
三:贾诩的原罪,轻信。这话成了贾诩乱武天下的原罪,但话语中的:奉国家以征天下。却被无数人忽略了,或许这才是贾诩的真心,平定天下,让家国安稳。这需要什么?需要实力,需要听他话的主子,需要志同道合的同伙。由此可见,贾诩或许从未想过乱武天下,那一刻的他怀揣的是:奉国家以征天下的理想。通过救助老乡,让老乡成为自己践行理想的根基,通过这根基平定天下,让汉朝重现荣光。这件事,他自己做不到,只能假手于
(二)
二:救人能有什么坏心啊?董卓进洛阳后横征暴敛无恶不作,打工人贾诩当时身份仅是董卓女婿牛辅身边的讨虏校尉。级别看似不高,但权利还挺大,因为是军方编制啊。当时的董卓,对于文臣一般不感冒,重用的都是武人,或许有人会问,一个文臣贾诩咋就成了讨虏校尉咧。看看他的著作《钞孙子兵法》、《吴起兵法注》能给兵法做注解的人,会是一般文臣吗?由此可见,这贾诩是有真材实料的,打仗估计表现也不错。能力不俗起点不低
三国贾诩进阶史,活了77岁的他,从不是毒士反而是好人(一)
在《三国志》中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记载: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这话的意思是,曹丕任用贾诩当三公之一的太尉,听了消息后的孙权,哈哈大笑。看过这段记载,估计很多人会寻思,难道孙权觉得毒士能力不行?或者说人品不行?于是有不少文章解析就在这两个方向发散,说孙权发笑根源是曹丕重用贾诩这人品不行的人,是亡国之道,取祸之道怪不得曹魏最先灭亡。最后,将孙权的发笑,无限放大成了英明神武远见非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