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份计划的区别。
在本人看来,诸葛亮《隆中对》和鲁肃《榻上策》都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谋划。
但实事求是地说,诸葛亮的《隆中对》依旧技高一筹。
原因无他,诸葛亮做的是一整份计划书,除了纲领文件,还有执行步奏,几乎是教着刘备一步步如何走,只要按照计划来,这天下就能复归一统,汉朝就能转危为安。
反观鲁肃《榻上策》,全篇大篇幅阐述了路线问题,多是思维引导,却没有实践操作流程。
这不同,让鲁肃的谋划落于下乘,那么是不是鲁肃就比诸葛亮差上很多,其实也不见得。
这问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诸葛亮给刘备谋划隆中对的时候,是公元207年,那个时候北方大势已定,袁绍集团土崩瓦解,天下数的上号的割据势力只有雄踞江东的孙权、蜗居荆州的刘表,远在西凉的马腾韩遂,还有益州的刘璋,汉中张鲁和寄人篱下的刘备,至于公孙家和交州土家,离得太远实力有限不影响大局。
诸葛亮面对的时局相对透彻,北方大局已定,曹操已然成势,唯一能依托进而乱中取胜的方式,只有结盟东吴,在发展自己。这是诸葛亮在公元207年面对的时局.
那么鲁肃说《榻上策》时候的时局又是如何?答案是大不相同的。
《榻上策》出炉于公元200年,那个时候官渡之战还在进行中(公元199年6月-200年10月),这策略是官渡之战结束后还是结束前发表的,史料记载不详。
按照古代的信息条件,即使结束了,估计鲁肃也不知道。
当时的东吴,刚刚经历了老大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新人上任,成为东吴主政者的变故。
一个18岁的少年,肩负起父兄基业,压力山大是难免的,迷惘也是难免的,后续如何更是不知道的。
恰在这个时候,鲁肃来了,给孙权指出了出路,面对智者鲁肃,孙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在一轮饮宴之后,单独留下鲁肃跟自己夜谈天下,这既视感,很有当年商鞅见秦孝公的感觉。
对于一个迷惘的年轻人而言,最关键的是什么?当然是指明方向!
当时的北方,战局焦灼,还没分出胜负,看似强悍的袁绍,还有披坚执锐的曹操,正在两虎相争,而东吴也在经历领导人迭代后,有内部隐忧,主少国疑是历史常态,虽然孙权秉持老哥心愿,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自己也是需要嫡系,更需要明确目标的。
这时代背景的不同,让这两个谋略,侧重点也不同。
公元207年的诸葛亮,需要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历史夹缝中走出一条路。
公元200年的鲁子敬,需要在迷雾重重中,给孙权找到未来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