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人文地

TapTap
汉末霸业
112 万关注·4.5 万帖子
排序方式
回复时间

二:两份计划的区别。
在本人看来,诸葛亮《隆中对》和鲁肃《榻上策》都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谋划。

但实事求是地说,诸葛亮的《隆中对》依旧技高一筹。

原因无他,诸葛亮做的是一整份计划书,除了纲领文件,还有执行步奏,几乎是教着刘备一步步如何走,只要按照计划来,这天下就能复归一统,汉朝就能转危为安。

反观鲁肃《榻上策》,全篇大篇幅阐述了路线问题,多是思维引导,却没有实践操作流程。

这不同,让鲁肃的谋划落于下乘,那么是不是鲁肃就比诸葛亮差上很多,其实也不见得。

这问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诸葛亮给刘备谋划隆中对的时候,是公元207年,那个时候北方大势已定,袁绍集团土崩瓦解,天下数的上号的割据势力只有雄踞江东的孙权、蜗居荆州的刘表,远在西凉的马腾韩遂,还有益州的刘璋,汉中张鲁和寄人篱下的刘备,至于公孙家和交州土家,离得太远实力有限不影响大局。

诸葛亮面对的时局相对透彻,北方大局已定,曹操已然成势,唯一能依托进而乱中取胜的方式,只有结盟东吴,在发展自己。这是诸葛亮在公元207年面对的时局.

那么鲁肃说《榻上策》时候的时局又是如何?答案是大不相同的。

《榻上策》出炉于公元200年,那个时候官渡之战还在进行中(公元199年6月-200年10月),这策略是官渡之战结束后还是结束前发表的,史料记载不详。

按照古代的信息条件,即使结束了,估计鲁肃也不知道。

当时的东吴,刚刚经历了老大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新人上任,成为东吴主政者的变故。

一个18岁的少年,肩负起父兄基业,压力山大是难免的,迷惘也是难免的,后续如何更是不知道的。

恰在这个时候,鲁肃来了,给孙权指出了出路,面对智者鲁肃,孙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在一轮饮宴之后,单独留下鲁肃跟自己夜谈天下,这既视感,很有当年商鞅见秦孝公的感觉。

对于一个迷惘的年轻人而言,最关键的是什么?当然是指明方向!

当时的北方,战局焦灼,还没分出胜负,看似强悍的袁绍,还有披坚执锐的曹操,正在两虎相争,而东吴也在经历领导人迭代后,有内部隐忧,主少国疑是历史常态,虽然孙权秉持老哥心愿,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自己也是需要嫡系,更需要明确目标的。

这时代背景的不同,让这两个谋略,侧重点也不同。

公元207年的诸葛亮,需要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历史夹缝中走出一条路。

公元200年的鲁子敬,需要在迷雾重重中,给孙权找到未来的大方向。

三:鲁肃的大智慧,不纠结细枝末节而是坚定决心。

我一直认为鲁肃是有大智慧的人,这大智慧从他坚持孙刘联盟就能看得出来,也贯穿了鲁肃的一生,由此才有鲁肃和孙权那深邃的话语出炉。


孙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其实孙权这问话,暗含深意,表面上看忧国忧民,担忧汉朝社稷,实质上却打的是“尊王攘夷”的心思,概念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


所谓的思有桓文之功,就是这心思的体现。


齐桓公九合诸侯,晋文公志在四方,这两个春秋霸主才是孙权的心中目标。


聪明人鲁肃一看就明白了孙权的心思,表面装汉室忠臣,心思都是争霸天下,于是立马直白地说了一长串内容。


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为何这么直白,原因无他,说出了孙权的心思,还指明了他的方向,以及后续该做什么。这段话,可以有三层意思诠释。

第一层:说透心机,实用主义至上。


鲁肃说,皇帝陛下现在在曹操的手中,现在曹操干的就是尊王攘夷事情,他已经拿到了先手,你在弄尊王攘夷弄得了吗?简言之,你手上有啥牌?是汉室宗亲还是有玉玺在手?你啥都没有,这尊王攘夷的事情就别想了。


更何况,现在曹操帝王在手,随随便便弄个圣旨就能让你难受,你是听话还是不听话?


所以啊,你小子就别假模假样的说啥要做汉室忠臣要当社稷之臣这样的话了,我可以明白的告诉你,汉朝完了,复兴不了了,曹操这牛人也是剪除不了的。


这话说完,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孙吴政权和刘备政权的最大区别,理想!


刘备和诸葛亮一直是有理想的人,这个理想就是复兴汉室,基于理想才有无数单纯的践行者和跟随者出现,他们后续的前仆后继,还有困守益州时候的依旧不忘复兴汉室,让蜀汉成了内部意识形态最统一的政权,反观东吴的做派,则更多了实用主义色彩。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第二层:确定目标,以时间换空间。


这点上鲁肃也说透了孙权的心思,和自己的野心!


在鲁肃看来,孙权要想成事,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打下一片江山,摆脱曹操的束缚。


他还高度评价了曹操,说曹操势必会战胜袁绍,只不过时间早晚的问题,要借力曹操平定北方的时间空档期,发展壮大自己,进而拥有跟曹操争锋的力量。


秉持实用主义的鲁肃,给了孙权明确的目标,你啊,别想有的没的,只有实力才是根本。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第三层:简述步奏,拿下整个长江流域。


鲁肃在诠释了自己的唯实力论观点后,也给孙权明确了目标,那就是在北方争锋不断,胜负焦灼时,力求先灭黄祖,再吞刘表,进而跟曹操南北对峙,这样就能成就千古帝王伟业了,至于能否统一天下,鲁肃没说,孙权也不敢问。


因为那个时候的孙权,还是个迷惘的年轻人,有个人告诉他,你听我的,我保证你成就霸业,这冲击已经让孙权有点受不了了。


这也是鲁肃说完,孙权谦虚地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是他没野心吗?当然不是,这点上,看后续孙权的所作所为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