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22课 愚公移山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第14课 白杨礼赞 作者:茅盾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三峡》第9课 三峡 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
古代官员正身直行的故事
唐代元德秀任地方县令期间,立志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坚持洁身自好、持身以廉,从不收受贿赂,过着“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高”的生活。他在鲁山做县令三年期满离任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唐人卢载在《元德秀诔》中赞曰:“谁为府君,犬必舀肉。谁为府僚,马必食粟。谁死元公,馁死空腹。”北宋司马光评价道:“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元德秀戒贪止欲、正身直行、造福百姓,堪称清官典范。
汤斌识人的故事
某秀才偶然路过书店,见一少年正在数钱购买《吕氏春秋》这部书,不慎将一枚铜钱落在地上。秀才便偷偷用脚踩住,待少年离去后快速弯腰收入囊中。不想旁边坐着一个老者,将这一切完全看在眼中,忽地站起追问此人姓名,然后冷笑而去。后来秀才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兴冲冲地整装去赴任,拿着拜帖拜见巡抚大人,但却被告知,他已被弹劾,不用去上任了。秀才不解,传话人告诉他,因为他“贪心”。此人愈发不解,怀疑是一场误会。巡抚
孟福尔议会:现代议会的雏形
1154年,法国安茹公爵亨利二世继承表伯父的王位,成为英格兰国王,他的妻子也是拥有广袤领土的贵族,两人兼有英法领地,让法王路易七世大为不安。12世纪后期,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相继建立,为英国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政界名流。
海盗时代:德雷克环游世界
15世纪到16世纪,因为英法两国有领土、王位继承权方面的纠纷,导致长达百年的战争,最后英国丢掉了在法国的领土。前因:欧陆宗教改革16世纪前期,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质疑天主教会的腐败,抗议天主教会,掀起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Feuerbach, Ludwig Andreas ,1804—1872)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其“人本学唯物主义”看不到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休谟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年) 英国不可知论哲学家。他制定了怀疑论的认识论学说,认为实体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在知识论上提出了“习惯性联想”说的因果论。代表作《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