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书原典解析:神圣光明的骑士《罗兰之歌》罗兰

2021/2/8283 浏览综合
【角色解析】
“圣剑,与我同在!”
贴身的银色铠甲勾勒出修长的身躯,腰间插着一把装饰华丽的锋利佩剑,身旁是一对由银质护架与蓝色绸带组成的“羽翼”,一头金发的骑士罗兰,英俊而又优雅,处处散发着法兰西的高尚荣光。
TapTap
升格之后,颇具神明之姿的罗兰,真的长出了一对金色的光翼。
他手中的大剑,也迸射出了日轮一般的光芒,照耀大地。他的头顶,出现了象征神性的光环,而在他的身侧,幼小纯洁的天使,为他吹奏起了激扬的号角——那是鼓舞骑士无畏冲锋的战歌。
TapTap
罗兰的圣号角和圣剑,都出自于原典《罗兰之歌》。
圣号角名叫奥利凡特,圣剑则被取名叫作杜兰达尔。
圣号角,在罗兰生前的最后一次战斗里才被吹响,正因如此,罗兰的技能名里,才有了“最后的号角”这一说。而圣剑,则见证了罗兰英勇征战直到死去的光辉一生。
TapTap
“骑士追求的,是荣耀与牺牲。”
继承了原典中高洁骑士精神的罗兰,从不轻言懈怠,始终将生死置之度外。
为了追求胜利,他可以抛下生命,如同原典中那位被敌军围困仍旧不愿向主君寻求帮助的执拗骑士一般。
TapTap
罗兰总是喜欢把“牺牲”挂在嘴边,原典里的那位罗兰大人,也是因为受到了奸人的陷害,遭到敌方大军埋伏,最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而他自己,也英勇战死在了前线。
但在死亡来临的最后时刻,罗兰大人还是吹响了求援的号角,或许这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渴求再见到自己的主君一面吧。
TapTap
游戏里的罗兰也是如此,一直把赴死挂在嘴边的他,在馆主的影响下,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是什么。
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他也改掉了一根筋的毛病,学会了撤退,只是因为想要回来再见馆主一面。
TapTap
虽然选择了退缩,但这并不代表罗兰失去了骑士精神。
相反,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之物的他,才更明白了“守护”的含义,才能更加坚定地去驱散黑暗,贯彻光明。
TapTap
有关他的剧情里,对于何谓真正高洁的讨论,也暗合了原典中关于两个世界、两种文明、两种宗教冲突的探讨。
忠诚、英勇、磊落……这些原典中涉及到了的光明品质,都在罗兰的身上有所体现。
故而,如此优雅无暇而不自知的一个人,会受到书馆众人(特别是女性)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著背景】
法国英雄史诗,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全诗共分为291节,长4002行 ,以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
英雄史诗是法国最古老的文学。英雄史诗主要分为帝王系、纪尧姆·德·奥郎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罗兰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
TapTap
法国欧洲中世纪历史学家约瑟夫·贝蒂埃(1864—1938)说:“提到《罗兰之歌》,就像提到平达的《特尔斐皮西亚颂歌》或亚里士多德的《诗论》,即使有了第一千零一版,也会再发行第一千零二版,自有文人才子读了觉得,若不是第一版,也是第九百九十版更为可取。”
TapTap
以帝王将相武功为内容的叙事诗,在欧洲称为纪功歌,跟《奥德赛》、《伊利亚特》一样,起初都是吟游诗人在深宅大院、通衢大道吟唱的歌谣,后来才编写成书。
罗兰的传奇在吟游诗人口中吟唱了一百多年。在十一世纪出现了最初的抄本。现存主要的有法兰西、英格兰、意大利、尼德兰、日耳曼、威尔士、斯堪的纳维亚等文字写成的八种版本。历代评论家一致认为牛津收藏的一种抄本,其价值超过其他各版的总和。
TapTap
牛津抄本用盎格鲁-诺曼语写成,共4002行,包括学者根据其他抄本校订后补上的四行。每行句子十个音节,每一节内句数不等,同一节内每句句尾用半谐音一韵到底。
TapTap
根据安德莱·布尔日的研究,成书年代约在一〇八七年到一〇九五年之间。各个抄本原来都没有名称,在十九世纪后先后付梓,毫无例外都用《罗兰之歌》这个书名。
牛津抄本在一八三七年由法朗西斯克·米歇尔(1830或1833—1905)第一次出版。后经历代专家勘误匡正,渐趋完善。汉译本多是根据牛津版校订本译成的。
TapTap
《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部伟大史诗,浑厚质朴。有人赞誉说它有荷马宽阔流动的优美,但丁豪放有力的笔致。这毕竟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有中世纪的种种特点。若用历史观点阅读,今天的读者依然会认为这是一部卓越不凡的大作。
【作者信息】
《罗兰之歌》创作年代不确,故事内容与史实颇不一致,所以作者的身份也很难弄清楚。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