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评说三国英雄人物之陈宫

2021/4/7161 浏览综合
为民讨伐黄巾害 东郡义士字公台 曹公孟德惜其才 青眼有加多垂爱
何奈枭雄性戾乖 陈宫心中多感慨 终非志同道合人 莫如投靠温候来
阿瞒发兵围下邳 久攻不下吕布怠 不信谋臣任妻摆 匹夫无谋终为害
城破死生置度外 杀身成仁不为哀 宁亡不再进魏营 从容就义真气概
吾辈生动荡,
赤心辅朝堂。
立志驱虎狼,
誓灭黄巾党。
公虽有心赏,
我却无力帮。
奉先虽鲁莽,
却是耿直将。
如今主虽亡,
望恕不能降。
妻儿与老娘,
全托君赡养。
陈宫,何许人也,即便是对三国比较熟悉的人,估计一时半会也多想不起来。看三国嘛,无论是电视、电影或者小说,其中的主要人物,君有曹操、刘备和孙权,武有吕布、周瑜、五虎上将、典韦、许褚、太史慈等名将,文有卧龙、凤雏,郭嘉、司马懿、荀彧、鲁肃等谋臣,都可以说是一时豪杰,尽相亮相。有几个人会记得陈宫呢?可是,如果提起一件事情,那么所有人肯定会有印象,那就是曹操的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对陈宫说的,想必大家不一定能够想起陈宫,但是自此或许能够记得陈宫了。
陈宫与曹操的相识是相当偶然的。话说,曹操在王允的安排下,主动请将去刺杀董卓,但事未成,恐怕被害,于是匆忙逃命,路经中牟县的时候,被时任县令的陈宫认出,本来作为进行官员的陈宫,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也应当将曹操拿下交给朝廷处理,但是在那个乱世里,每个有抱负的明智之士,都在观望和选择着自己的前途,终于,陈宫不仅没有捉拿曹操,而且在曹操的一番陈词下,他认定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不仅放弃了官职释放了曹操,面且打算要随曹操一起投奔到了曹操的故乡,与他共商国家大计。如果事情如此一番如意下去,则陈宫日后就会成为与荀彧等人一样成为曹操的谋臣了,并且地位也会相当显赫,毕竟他救过曹操一命,并且在他刚刚开始起家的时候就已经追随他了。但是事情毕竟有转折。原来,曹操和陈宫二人走了三日,来到一个叫做成皋的地方,曹操说,此处有一人,名叫吕伯奢,是他们父亲的结义弟兄,可以投奔他住宿一晚。两人投奔了吕伯奢之后,吕伯奢家人在后堂磨刀霍霍,准备杀猪款待二人,不想曹操疑心甚重,以为吕伯奢一家要置自己于死地,于是和陈宫将吕伯奢一家全都杀死灭口了,并且更为过分的是,逃出吕庄的曹操在半路上遇到吕伯奢,怕他日后会报复自己将他也一剑杀死。陈宫责怪曹操“大不义”,于是曹操冲口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陈宫震惊之下,认清醒了曹操的真小人面目,本想趁曹操熟睡之时一剑杀之,但是想到自己为义而追随曹操,结果却又杀他,也是不义,于是就弃曹操而走。曹操醒来之后,知道陈宫弃自己而去,也就星夜回家,招募义兵,逐渐成其大事了。
却说陈宫,在离开曹操之后,辗转反复,最终依靠了三国最勇猛的战将吕布,成为吕布帐下的重要谋臣。但是,吕布生性既贪财好色,又多勇却寡谋,在陈宫为其殚精竭虑出谋划策的时候,却经常因妻妾的枕边风而不采纳他成熟而稳重的计策,最终也落得个白门楼殒命的下场。曹操既然俘虏陈宫,当然以胜利者的姿态质问陈宫,为何当初弃自己而去却投奔了吕布这等有勇无谋的败将?陈宫比较曹操和吕布说,曹操“心术不正”,吕布“虽无谋”但“不似你诡诈奸险”。陈宫唯有恨吕布不从其谋,惟愿引颈就戮而已。当然,曹操为收人心,对死后的陈宫倒也是尽了情义,厚葬了陈宫。
曹操,乱世奸雄。中国的历史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的那样,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之中要想取胜,当然得有非常的手段,以功利而言,曹操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在落难的时候尽力谨慎小心,对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生命安全的隐患都斩草除根,这正是一代枭雄处事的坚决残酷所在,这也是曹操后来得以成功的一个基础保证。而陈宫,首遇曹操,即为他大义为国的慷慨陈词所感动,既而又发现他为人残酷多疑,但又不愿意违背义理而杀害他,后来在临终之前又以人情道德来区分曹操和吕布,这些在一个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时代里,一切的规矩与道德似乎都显得那么的迂腐和不合时宜。无论是从曹操还是从陈宫方面来讲,两者最初的分手到最后的结局都是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这也正是陈宫的悲剧所在。陈宫并非没有理想与抱负,他也知道吕布与曹操相比,难成大事,一个不采纳谋臣而只听取枕边风的主子怎么可能成为一番伟业呢?但是,就陈宫而言,一方面,他绝不再会投靠曹操,违背自己的义理气节,但是,他更无法辅佐吕布使其成就大业,陈宫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为大业只能投靠像现代这样的枭雄,为节义又只能苛活于吕布帐下,陈宫如同被困在一个死巷子里,两头皆堵,因此,死亡也就成为他命定的归宿。
然而,陈宫的悲剧,似乎在于他的耿直,他不愿意自己的气节受到一丝的委屈,其实即使是追随曹操,似乎也并非全无可能,毕竟曹操帐下并非都是些全无气节的无能之辈,如郭嘉、荀彧辈都是有理想和抱负的当世人杰,但是,陈宫与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他既要实现大志,又要道德圆满,这几乎是一个不太可能的现实,或许,他可以在刘备身上找到这些特质,便毕竟是命运多蹇,终其一生,直到最后临死关心才遇见刘备,而且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刘备依然只是依附于曹操的一个“丧家之犬”。或许,在那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智识之士既想实现抱负,又要坚持气节,注定是一个难以两全的千古难题。其实,一部三国之中,除陈宫之外,有如许遭遇的也还是大有其人的,比如刚刚提及的荀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