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快乐教育”在我们国人的眼中看起来荒诞不经,可为何还能深造出众多人才?又到基金会的深度判断了。
2020/03/23140 浏览情感树洞

引言:在欧美国家,比如说英国,德国,爱尔兰,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学生没有向我国的学生那样,一天呆在书桌上,写着做不完的作业,真要弄到深更半夜才完成学习任务,他们每天都过得十分轻松,但仍然能出现很多的知识人才。今天,我将给你们详细介绍一下。

快乐教育与激烈竞争并行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先进,教育观念也较为领先,许多国家主张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天性,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并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快乐教育”大行其道。
但是,这种“快乐教育”,既不是放纵式的教育,更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它只是一种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理念而已。因此,关于“快乐教育”,至少有四点是需要说明的。
(1)快乐教育不是“放纵式教育”
不管是荷兰的“自然教育”,还是法国的“尊重教育”,抑或是英国的“快乐教育”,其本质上都是希望以自由、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是毫无规矩放纵学生去自由活动。老师会注重教学内容和要求,并花费大量心思去包装学习的形式。例如,把单纯的数学题与拼图智力游戏结合,每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字母,当学生解答完所有的题目时,组合起来会变成一个英语单词。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更加主动去学习,效果也更理想。

(2)快乐教育是一种形式,与学校性质无关
曾经,有人指出,西方国家实施快乐教育的是为社会底层人民而成立的公立学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稳定整个社会阶层,不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领域的建设。这种观点其实是毫无根据的。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既在公立学校中实施,也会在私立学校中实施。在精英教育盛行的英国,不管是代表私立学校最高水平的九大公学,还是政府设立的公立学校,本身并没有阶级之分,只有教学水平的差异。
在这些学校里,课堂一样充满趣味,学习是一种很快乐的享受,只不过学习的内容有所差别罢了。(3)除了快乐教育,还有精英教育

享受快乐并不是西方教育的全部,因为对于精英教育来说,充满快乐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英国和美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双轨制”体制,一轨为面向普通百姓的大众教育,一轨是面向上层阶级的精英教育。
尤其是在英国,九大公学为代表的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在英国,每年输送到优秀学子到牛津、剑桥的中学,前两位是威斯敏斯特公学和伊顿公学,就是私立学校。“九大公学”除了会教授普通的课程之外,还会教授射箭、马术等上流阶层热衷的技能,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
但是,排在第三名的Hills Road Sixth Form College,则是英国最好的公立学校之一。这些免费的顶级公立学校一样能培养出最好的人才,只不过,学生必须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够和掌握丰厚资源的同龄人竞争。
(4)快乐教育与激烈竞争并存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一个学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其基本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所以可以放心地接受快乐的教育。
然而,快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有限的,如果学生想要在将来做一番事业,一样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凡事过犹不及,过于重视分数,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没有办法全面筛选出人才的——毕竟每个学生擅长的能力不一样,不善于考试做试题,不代表一无是处。
更有甚者,学生为了考取好成绩,一心扑在课本上,虽然打下扎实基础,但在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方面却十分薄弱。这也是中国式教育饱受诟病的原因。
总结:
归根结底,人才选拔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采用什么样的选拔方式,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就会一心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有了高校自主招生,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就更有优势;假如有一天,更多学生能够因为“会踢足球”而进入大学,也许能够促进足球事业的发展。
拥有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如果还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我想,更多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我们的未来也能释放更多可能性。
文原创,图网络。
作文不易,请求来一套点赞评论加精!
20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