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读少了又地瓜了(转自百度)

2020/03/2340 浏览综合
雷金纳德.培根上将曾写道:"……具有足够大小和吨位的船只……应有额外用途,即拥有在战列线交战时构成一个快速中队,作为对己方战列舰的补充的能力,并对敌战列线前端或末端的战舰展开袭扰。该舰种从未被赋予单独与敌方战列舰交战的任务,但该舰种的设计应赋予其帮助我方战列线作战的能力。" [2]
显然费舍尔构思的战列巡洋舰可以在会战中对任何形式的敌方部队进行压制,高航速赋予其极高的战略价值和战术主动性,与战列舰相当的火力可以使其歼灭敌方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作为前卫部队,战巡可以通过航速和兵力优势压制敌方前卫,与敌方舰队保持接触来达到强行侦察的效果,并使敌方前卫陷入两难的境地,若前卫舰队单独开战,那么对于敌方来说显然是不利的,若是撤退与主力汇合,那么战巡凭借高速便可以包抄敌方战列线的一端,也可以在双方主力交战时加入到战列线中,事实上战巡的前身装甲巡洋舰就已经有了加入战列线的职能,这一点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诚然战巡可以通过高速和火力来轻松击败巡洋舰,[但如果仅仅用一句"战列巡洋舰就是巡洋杀手"来解释战巡的作用未免令人捧腹。](噗)那破书一直在说这个
其中"虎"号(HMS tiger)中弹两次,一枚命中轮机舱后部的9英寸装甲,造成装甲板内陷,未击穿;另一枚命中X炮塔的9英寸炮座装甲与上甲板1英寸装甲的结合处,炮弹击穿了薄弱的上甲板,使X炮塔在7分钟内无法运作。"皇家公主"号(HMS Princess Royal)的X炮塔的9英寸炮座装甲在1.2万米的距离上被一枚305mm口径炮弹击中,炮弹未能击穿,在反弹后击穿1英寸甲板。"狮"号(HMS Lion)Q炮塔的9英寸装甲与3.25英寸装甲的结合处在1.5万米的距离上被一枚305mm炮弹击中,这次命中造成了严重的损伤,若不是及时关闭药库,毫无疑问该舰将会发生毁灭性的殉爆。此外在日德兰海战中7-8英寸的装甲被命中三次,其中一枚305mm炮弹完成击穿,另外两枚280mm炮弹未能击穿。"皇家公主"号的6英寸装甲被两枚305mm炮弹击穿,在距离弹着点处较远的舷内爆炸。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没有一艘舰船的沉没能归咎于侧装甲带被击穿。综上所述,战巡较薄的装甲已经很好的抵御了德制炮弹的攻击,而且实战中显示即使装甲因中弹出现破孔也足以将爆炸的大部分效果挡住。 [2-3]
在战后的调查中发现,炮塔顶部防御过于薄弱是其中原因之一,但相比于同一时期的战列舰其实也并没有太大的差距。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射速,战巡队在药库和火炮之间存放了过量的***,这些***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并且药库舱门长期处于开启状态,这才是殉爆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她们很好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其实战列巡洋舰本质上便是高速战列舰,只不过受限于技术原因不得不在速度和防护上面做出取舍,虽然其装甲较同时期的战列舰要薄,但是也足以消除大部分的威胁。但其高航速所带来的战术、战略价值是绝对不可忽略的。而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如"胡德"号的防护能力已经比一战时期的任何战舰都更为有效,甚至强于很多战后的战舰,其装甲重量占排水量的百分比为33%,与此相比"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 Class)为29%,"英王乔治五世"级(King George V Class)战列舰为36%。而皇家海军在停战至《华盛顿条约》期间设计的G3级战列巡洋舰已经拥有14英寸的倾斜主装和8英寸的水平防护,甚至要强于"衣阿华"级(Iowa Class)战列舰的防护水平(12英寸主装,6英寸甲板),G3级的性能要远超同时代的战列舰,甚至与二战期间的战列舰相比也可能仅次于排水量大得多的"大和"级。 [2] [1] 不过由于海军条约的签署,世界上没有海军再建造战列巡洋舰了。日本的“八八舰队”计划里原打算造8艘战列巡洋舰,但后来撞上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这个计划只好终止(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天城号”因为地震导致龙骨被毁后拆解,’“赤城号”在补充条约之后改建为航空母舰,剩下计划舰高雄、爱宕后名字由高雄级重型巡洋舰继承),后来在1930年代,日本把现有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升级为“高速战列舰”。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本来设计是战列巡洋舰,建造中途也因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而改造为航空母舰。
这故事告诉我还是百度比较靠谱。。。不说了先把地瓜言论删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