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治家——陈群
修改于2020/05/09381 浏览政史人文地
[大号发不出长帖,换小号]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
陈群(生年不详-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

官场足迹:
早年曾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
公元198年曹操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又转任参丞相军事。
公元213年,陈群为魏国的御史中丞,后任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
曹丕取代汉帝,任陈群为尚书令。
公元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曹叡(ruì)继位,任命陈群为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
公元237年陈群病逝,追谥靖侯。
代表作品:
《魏律》、《陈群集》五卷、《论语义说》
主要成就:
创立九品中正制,制定《魏律》,曹魏三朝重臣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为陈群创建的一套选官制度,创立时间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称帝不久。九品中正制即作为官方的选官制度确立下来,这项制度实际上一直持续到了隋朝文帝时期,才被科举制所取代,前后历时近400年,而它对人才的部分考察维度,一直到今天,都仍在被沿用。
在九品中正制出现以前,东汉末年的选官制度主要是沿袭西汉初年以来的察举制[举孝廉],并以征辟制辅之。察举制是由宗族乡闾对本族本乡的人才进行评定,以此作为政府选拔的标准。这种由下及上的推举方式本来是很好的,可以有助于寒族出人头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在东汉末年,察举制的弊端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两个问题:
一是宗族乡闾本身的可靠性存疑。其时士族大家联结,很容易操纵评议结果,推荐给朝廷的人才大都是宗族子弟,许多寒族人才难以被发掘。再加上战乱连年,民众迁徙频繁,察举制本身也难以持续运转。
二是察举制对人才的考核,无论任何科目,最重要的指标是道德水平,而非才华高下。举例来说,察举制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光从名字上就能清楚地明白是以什么要素作为评价标准的。
但是,曹操的用人,是建立在他一代雄主的识人能力之上的,况且也有魏种这种意外发生。即便有崔琰、毛玠、荀彧等伯乐加持,步入正轨的曹魏政权依然迫切需要一个更适合的正规选官制度。
在种种情势的综合影响下,九品中正制最终应运而生。这个制度的核心内容很简洁:以朝廷认为有识人之能的官员兼任中正官,根据官职大小不同负责不同范围的人物品评。对人物的品评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家世,二是品德,三是才能。
这三个维度中,第一项很明显是对士家大族的妥协,第二项是对察举制的承续,第三项则是人才发掘的保障。所谓“九品”,是指从上上品,到下下品,共九个品级的划分。
九品中正制施行的初期,从制度上明确了人才选拔的具体方式和标准,且不仅对曹魏政权建立之初的稳固起到了正面效果,三个考察维度并举的选官制度,也确实能够为朝廷延揽复合型的人才。这三点作用,是无可否认的。
然而到了后期,确切地说就是司马氏掌权之后,由于中正官逐渐为士族大家把持,之前在察举制中存在的问题也体现在了九品中正制之上,品德和才能渐渐被忽视,这个新的选官制度慢慢演变成一场士族子弟的游戏,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晋朝建立。
总结:
陈群为人正直贵雅,秉持公正,交友多是德行良好之人,这是他于廷上数次投诉郭嘉不治行检的缘由,可能也是他仍将道德水准作为九品中正制的重要考察维度的内因。他一生对别人的品德颇为看重,律己也颇为严苛,或许,在曹魏时代,品德的重要性确实比不上才能,但“治平尚德行”,以品行作为一项维度,放诸四海万世,都不会有错。
而他对主君的规劝与回护,则于表于里都已达到为臣之道的极致,与他所创立的九品中正制一样,均可称为万世范本。
———————————“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