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甲醛):对于大和的一些碎碎念

修改于2019/12/29917 浏览史海钩沉
写在前面:
1,诺基亚核心+地瓜=复读帖子+烤地瓜的Fisher(已禁言)
2,地瓜,在?出来对线。
正文:
TapTap
先放几张图
TapTap
这次不挂人
TapTap
大和作为人类史上建成的,未经魔改的最强战列舰,一方面是其巨大的排水量给予了设计师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超级违约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平贺不让的顶尖设计。
TapTap
首先来看看被地瓜称为“反法西斯设计”的八边形装甲盒。装甲盒侧面是410mm*19°的VH,能在腰子垂直对敌时,最近20km处防止被自身的94有效击穿。装甲盒上部的水平装甲为单层大厚度设计,厚达200mm(外侧230mm,带下倾)的MNC(应该是匀质钢。有证据显示匀质钢相对于表面硬化钢,在面对大入射角的炮弹时,更难被击穿)。不过令人好奇的是,50mm的装甲甲板并未完全覆盖核心区,这对于剥被帽能力有着一定影响。正面的是300mm*19°VH,之前回复A2时误打成了350mm。至于防水中弹的次装,图里面有,不赘述。舵机还有独立装甲盒。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反法西斯设计”。我们一般在讨论TDS宽度时,总是取舯部最大值。然而因为舰宽在艏艉变小,TDS深度也会渐减。如何减缓TDS深度被压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各国都有相关的设计。抛开减重不谈,这种八边形装甲盒设计的确减少了核心舱的宽度,改善了TDS收窄所带来的问题。而正常BB在对炮时,基本都是横着开(航向平行,41年那会的RN除外)。而这斜着的装甲仍然有350mm*19°,防护性能在横腰时反而还比410mm区域好。即便沿垂直于这块装甲板的方向入射,350mm的绝对厚度加上19°倾角仍然比某些鸭子结实不少。
不过非核心区的储备浮力保护真的不足,几乎裸奔。舰上的发电量&水泵不足,损管不好整。分舱数量与吨位之比甚至不如长门(好像)。这对于其如此庞大的吨位,显得不应当。放宽一点吨位完全可以实现完整的艏艉次装。
高速舰可能打不赢,但是低速舰根本到不了战场。
大和的航速,确实在各国的新锐舰中靠后。最快的Iowa33kn(实战最高航速31kn左右),前卫31.4kn,黎塞留30+,VV30(虽然VV确实跑出过30+kn的高速,但是意大利人的试航有水分,一般也达不到30),KGV28.5,俾斯麦28出头(30kn那次没满载,而且开了引擎过载),大和的27kn确实不咋地(然而还是跨进了高速BB的门槛)。华盛顿确实有过轻微超重却飙到了28+的记录,但是南北双雄的实战最高航速却没这么高,甚至略低于大和,何况大和并不是没有上过27+(据说一次达到了28kn)。
但是,大和的线型确实优秀。
战列舰吧 呆头雁:
“单论海军系数,大和和衣阿华都是中下等:接近极速时不到230。维内托黎塞留超过250。而前卫,如果数据属实的话,接近300。
不过,因为高速航行状态下的阻力与航速的关系超过2次方,因此同样船型的话,通常航速越高,海军系数就会越小。从这个角度来说,衣阿华优于大和:32节以上海军系数与大和的28节相当。
但从大和的方形系数来说,那么大的方形系数,能够得到如此结果,也实属不易。这归功于大和的水池实验最后确定的船首设计,在特定航速附近兴波被部分抵消。
其实大和NB的是基准航速,即16节左右。这个状态下的大和,以接近7万吨的排水量,每海里油耗比5万吨的衣阿华还少。”
大和的转向是亮点,虽然作用貌似不是很大。
TapTap
优秀的转向性能得益于较小的长宽比(胖2333)。大和的双舵并不是平行舵,而是在主舵前有个辅舵。不仅降低了同时废掉的可能,(好像)还可以提升转向效果
等下再更
10
4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