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痕故事 ※ 独舞的寒鸦:卡夫卡
2019/11/22114 浏览综合
本期精准补给A的UP圣痕:卡夫卡
这套圣痕的名字与技能名的由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

职业:小说家
生卒: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
代表作品: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
简介: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多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20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布拉格寒鸦套装: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卡夫卡(上)」
【沉思】
《沉思》或译为《观察》,Betrachtung,年份 1913。
短篇小说集。
(相关资料较少)
在卡夫卡的内心世界里有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支撑着他去创作、去抗争。他最大限度地约束外出旅游和社交活动;他渴望爱情和婚姻,但为了防止陷入小家庭的“有限世界”妨碍他的写作,最后不得不把结婚的念头彻底放弃;他原来有个健康的身体,但由于身体透支过度而造成了长期失眠。《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写成的。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 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 该作品于1922年10月发表于《新观察》。

「卡夫卡(中)」
【城堡】
1914年6月10日,卡夫卡在柏林与费莉丝·鲍尔订婚。6月11日在日记中写下小说片断《村子里的诱惑》 (《城堡》的最早雏形)。
长篇小说《城堡》,Das Schloss, 年份1912-1914。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
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在《城堡》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次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卡夫卡(下)」
【审判】
长篇小说《审判》,Der Prozess ,年份1914-1918。
《审判》是卡夫卡创作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
《审判》是卡夫卡三大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2件套技能【K】
K是《城堡》的主人公。K在《城堡》中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他没有身份,没有亲人,没有真正的朋友.似乎他所处的整个村庄都对他充满了敌意,也得不到城堡当局的信任。这种绝望事实上在K的追寻中表现到了极致,追寻成了他失望情绪的流露和发泄的一种方式。是他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一种绝望的呐喊,又是一种对终极意义追求的绝望哀号。当人与上帝交流的渴望被自我的独白所取代的时候,卡夫卡说,“我们人间的不幸是由成群的魔鬼构成的……但只要不存在统一性,即使所有的魔鬼都关怀着我们,那又有什么用呢”。
3件套技能【幻想之幕】
出处大概是:
卡夫卡式的故事是什么?(米兰·昆德拉 ,秦传安 译)
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卡夫卡的世界里,档案扮演了一个柏拉图的理念的角色。它代表了真正的现实,而人的身体存在只是一个投射在幻想之幕上的影子。实际上,土地测量员K和布拉格的那位工程师都只是其档案卡的影子;他们甚至连这个都远远不如:他们是档案中的一个错误的影子,甚至没有资格作为影子而存在。
PS:今天中午12点精准补给是第二次UP卡夫卡圣痕,祝抽取补给的小伙伴好运。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