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关于免疫区
修改于2020/04/21359 浏览史海钩沉
我失败了。
我没能做出你们想要的那张表。
下面简单讲一下原因吧:
1,我懒,而且时间不多。人都是有惰性的。
2,这份表格很难做,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3,这份表格没什么意义,真的。
要知道,免疫区就是甲弹对抗的一个表现,而这里面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计算甲弹对抗的公式有两条:美国经验式,与德玛尔公式(日、美、英、德还各有各的版本,不尽相同)。
其中,美国经验式是基于WWII前的老炮+老弹得出的,套用美国自己的新式火炮&新弹都不靠谱。而NW上面大多数的数据都是基于这个公式得出的,虽然不敢说完全不正确,但是其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而德玛尔公式呢?一样,里面有一些我不能控制的变量,例如一个叫转正系数的东西。这个东西和炮弹有关,而我手里压根没有各种炮弹的转正系数。
而且,即便过了公式那一关,算出了某火炮在某距离的穿深,还没完。
装甲布局又是另一个考验。
俾斯麦的穹甲,各种剥被帽体系等等,都是根本不可控、很难量化的。比起数据,这些东西更接近玄学。
而且,各国对于“击穿”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击穿从来都不是yes or no,击穿到底是指炮弹能弹体完整地穿过装甲并成功起爆呢,还是仅仅是在装甲上打个洞,弹体碎裂呢?我不知道。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炮弹本身。
炮弹并不能当作质点来考虑,炮弹本身也有弹体强度、转正系数等一大堆东西。每个炮弹的这些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将一种炮弹忽略其个体间的质量差异,不同种类的炮弹(如英国炮弹与德国炮弹)间仍会有不小的差距。而这些差异,我没办法控制。
简单来讲,这个表要求我用美国的公式,计算一门法国火炮,用英制炮弹,以日本的标准,在某个距离能不能击穿意大利布局的某厚度某倾角的德国KC-A装甲,这不扯淡?
没完,实战中的情况远比计算免疫区时复杂,也就是说这张表本身的参考价值就有限。
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可以有的:
1,大和对自身的免疫区为20~30km,这是设计指标
2,衣阿华对Mk-6的免疫区在20~24km,对Mk-7的免疫区在24~28km
3,北卡能在20~21km外横腰接下俾斯麦的380mm Skc-34的AP
4,VV的主装能防住自己的主炮到16km左右
(待补完)
照旧,借张熊族/司礼监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