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回不去的《城南旧事》
精华修改于2018/08/29688 浏览综合
城南旧事的第二篇故事介绍完了,个人见解部分还没写完,努力写!后续故事慢慢更新。
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以便翻阅查看。
以及我的另一篇快写完的书评:[书评]我把人间失格给读了,有对太宰治感兴趣的也可以跑去看看。
(虽然书评发到这个版区不太合理,但这本书有电影,so...)

城南旧事这本书,大概好多人都接触过其中的文章。这本书,在后来也被翻拍成电影。在我们小的时候里面的一篇文章就被编入教材作为课文,就是那篇最有名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当初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费了好多口舌研究里面的意象。
夹竹桃,父亲的话,自己的过往,与父亲相处的点滴,都在三言两语中描述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英子稚嫩的视角,把老北京的生活百态,一个普通人家的生活,世间的悲欢离合,这些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写的十分独到。
在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
林海音的一生折转于好多个地方,祖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后又返回台湾,后来却又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美好的童年和青年时光。直到1948年,她才返回台湾。
但于林海音来说,那些有着美好过往的北平(即北京)才是自己的真正故土,也是自己魂萦梦绕的写作题材。即使在台湾,她也想念着自己在北京城南的那些过往,也因此她写成了《城南旧事》这部自传体小说集。
这本小说是以一个女孩子英子作为第一视角,通过一个纯真聪明的小女孩眼中所看到的故事,用稚嫩充满童趣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一个又一个故事。虽然这本书是以小孩子的视角所写,但这本书却是一本成年读物。
书中提到了很多旧社会的陋习和人身上的丑态,可这些在林海音的笔下写出并不显得突兀。她成功的用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写出大人的“匪夷所思”的世界,而我们也为文中的一个个人物惋惜、憎恶,甚至同情。
书籍是由一个个短篇小说构成,讲述的是英子从6岁到12岁所发生的事,在每篇小说里小英子都长大了一些。同样的,她的视角也逐渐变得成熟,直到最终《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最终蜕变。虽然这是由几篇小说构成的短篇小说集,但故事的内容却均有串联。
比如一切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英子展开,前四个故事中都有奶妈宋妈的出现。
再比如在第二篇《我们看海去》提到的送别词,在第四个《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也有提到,还有“我们看海去”这个誓言。
林海音把这些文字用一个很好的时间线和角度穿在一起,而下面我将写出在每个故事中,我所看到的以及我的感受。
(以下内容开始剧透,请做好准备,附上读书时随手写下的感想,也更方便整理前后的伏笔)

1 惠安馆传奇
惠安馆,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一个普通的普通的院落。
故事开始时,小英子只有六岁,跟自己的父母住在北平城南的小胡同,而惠安馆则是他们这条胡同最前一家。
但这里却被小英子的母亲和奶妈视作禁地,原因则是这个惠安馆门口有一个疯女人。
一日,小英子因为好奇,跟这个疯女人搭了话,却觉得这个女人没有疯反倒把她当作自己喜欢的人。
疯女人问英子见没见到自己的女儿小桂子。
三言两语聊了几句,小英子因为奶妈催便回家了。回到家,小英子急着找母亲给的金表玩,却听见了自己的奶妈宋妈在跟别人讨论疯女人的事。
其实聊的内容小孩子隐隐约约也能听懂一些,这个疯女人未婚先孕,自己私定终身的情郎说是回老家六年了也没再回来。生下一个女孩儿没等看一眼就被家人抛弃丢掉。从那之后,她便疯了。每日没日没夜的找自己的女儿,为女儿和喜欢的男人做着衣服,等待着他们回家。
从那之后小英子便总找秀贞玩,并且答应帮忙找到小桂子,并且把自己的金表给了秀贞让她送给小桂子。
小英子还有一个朋友,叫做妞儿,是另一个身世悲惨的孩子。被父亲拉去学艺,自己的父母稍不顺心就打她出气,而自己出去买东西却被伙计拉着让她唱歌。小英子路见不平,救下了妞儿,从此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
后来的事情其实也不难猜,小英子隐隐约约发现妞儿是被捡来的孩子,而且她跟秀贞长得很相像。于是在一个雨夜,她拉着妞儿,哦不,是小桂子去找了秀贞。
小英子偷来了母亲打的金手镯给秀贞做盘缠,那天雨夜,三个人准备出逃去港口。小英子为她们送行,希望秀贞能找到她喜欢的那个男子。
可是突来地车子却结束了一切,小英子醒来时发现自己正在医院。送给秀贞和小桂子的金表和金手镯却都在了身边。
等她身体好了起来,父母带她举家搬迁,离开了那个有着惠安馆的胡同。

到这里惠安馆传奇就结束了。
我们在唏嘘结局的同时再想想这个故事。这个结局会不会是最好的结局呢?
秀贞跟小桂子相认,两个人奔向了寻找自己丈夫和父亲的路途。
尽管最后的最后,两个人丧命,但是如果她们成功出逃,等待她们的结局是什么呢?
也不见得是美好的吧,一个离开六年未归的男人,在当年那个男重女轻的时代,他这六年会发生什么呢?
我是不惮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人性的,而这样随便许下承诺的男人,六年期间如果真的有什么难言之隐,也该解决了吧。
所以,即使小桂子跟秀贞找到了他,结局也不见得是美好的。
整体来看整篇文章,其实文章做了很多的伏笔。
在有一次英子跟秀贞聊天时,秀贞说过的一段话,也暗示着这最后苦痛的结局:
「 我最记得秀贞说过的话,还是她讲的生小桂子的那回事。有一天,我早早溜到这里找秀贞,她看见我连辫子都没梳,就端出梳头匣子来,从里面拿出牛角梳子、骨头针和大红头绳,然后把我的头发散开来,慢慢地梳。她是坐在椅子上的,我就坐在小板凳上,夹在她的两腿中间,我的两只胳膊正好架在她的两腿上,两只手摸着她的两膝盖,两块骨头都成了尖石头,她瘦极了。我背着她,她问我: “英子,你几月生的?”
“我呀?青草长起来,绿叶发出来,妈妈说,我生在那个不冷不热的春天。小桂子呢?”秀贞总把我的事情和小桂子的事情连在一起,所以我也就一下子想起小桂子。
“小桂子呀”,秀贞说,“青草要黄了,绿叶快掉了,她是生在那不冷不热的秋天。那个时光,桂花倒是香的,闻见没有?就像我给你擦的这个桂花油这么香。”她说着,把手掌送到我的鼻前来晃一晃。 」
英子和小桂子出生的对比,其实很明显了。一个是“青草长起来,绿叶发出来”不冷不热的春天,另一个则是“青草要黄了,绿叶快掉了”不冷不热的秋天。两个“不冷不热”景物却完全不同,一个是美好的,一个则是凄凉的。
而桂花这一点,后文也有所提及:
「 我仰起头来,望见了青蓝的天空,上面浮着一块白云彩,不,一条船。我记得她说:“那条船,慢慢儿地往天边上挪动,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她现在在船上吗?往天边儿上去了吗? 一阵小风吹散开我的前刘海,经过一棵树,忽然闻见了一阵香气,我回头看妈妈,心里想问:“妈,这是桂花香吗?”我没说出口,但是妈妈竟也嗅了嗅鼻子对爸说:
“这叫作马缨花,清香清香的!”
她看我在看她,便又对我说:“小英子,还是坐下来吧,你这样跪着腿会疼,脸向后风也大。”
我重新坐正,只好看赶马车的人狠心地抽打他的马。皮鞭子下去,那马身上会起一条条的青色的伤痕吗?像我在西厢房里,撩起一个人的袖子,看见她胳膊上的那样的伤痕吗?早晨的太阳,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那不太干净的脸上,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我不要看那赶车人的皮鞭子!我闭上眼,用手蒙住了脸,只听那嘚嘚的马蹄声。 」
桂花,是小桂子名字的由来,在这个森冷的秋天雨季,英子却闻不到桂花的香气。仿佛就像她父母所期盼的那样,把曾经过去的一切都可以忘记了似的。那些过去的媒介,甚至连桂花的香气也都一一斩断。
而英子,只能在嘚嘚的马蹄声中不断向前。
-
在第一篇故事里,反复出现的意象还有金表和一罐吊死鬼儿(一种昆虫)。
其实这两个意象也是故事的见证者,故事从悲剧发展到另一个悲剧。
刚得知秀贞苦痛遭遇的英子手中拿着金表,被秀贞交托找寻小桂子的任务时英子拿着金表,最后一刻隐喻着秀贞和小桂子的悲惨结局时英子也拿着金表。
而吊死鬼儿的罐子这条线也是围绕着英子跟小桂子展开的(这里不再详述)。
这里最有趣的是出现了一句在第二篇故事中同样的话,当小英子把从母亲那里偷来的金手镯交给秀贞时,自己因为秀贞没有道谢而内心吐槽了一句:
「她又忙忙叨叨地从梳头匣子里取出了我送给小桂子的手表,上了上弦给妞儿戴上。妞儿随秀贞摆弄,但眼直望着秀贞的脸,一声也不响,好像变呆了。我的身子朝后一靠,胳膊碰着墙,才想起那只金镯子。我撩起袖子,从胳膊上把金镯子取下来,走到床前递给秀贞说: “给你做盘缠。”
秀贞毫不客气地接过去,立刻套在她的手腕上,也没说声谢谢,妈妈说人家给东西都要说谢谢的。 」
而这里的“也没说声谢谢”在第二篇中也提到了,这也算是在第二篇的一条暗线吧。

2 我们看海去
这篇讲述的是英子跟另一个好朋友的故事。在这篇里,英子又长大了一些,在前文提到了她搬到了新的地方——新帘子胡同。在这个新家里,英子也开始了新的生活,惠安馆的一切仿佛都变成了尘封往事,再也没有人提起。
「 我趁着给爸爸盛好饭,就溜开了饭桌,走向靠着窗前的书桌去,只听妈妈悄悄对爸爸说: “也别把她管得这么严吧,孩子才多大?去年惠安馆的疯子把她吓得那么一大场病,到现在还有胆小的毛病,听见你大声骂她,她就一声不言语,她原来不是这样的孩子呀!现在搬到这里来,换了一个地方,忘记以前的事,又上学了,好容易脸上长胖些……”
妈妈啊!你为什么又提起那件奇怪的事呢?你们又常常说,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分不清。就像我现在抬头看见窗外蓝色的天空上,飘着白色的云朵,就要想到国文书上第二十六课的那篇《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我就分不清天空和大海。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呢,还是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的呢?但是我很喜欢念这课书,我一遍一遍地念,好像躺在船上,又像睡在云上。我现在已经能够背下来了,妈妈常对爸爸、对宋妈夸我用功,书念得好。我喜欢念的,当然就念得好,像上学期的“人手足刀尺狗牛羊一身二手……”那几课,我希望赶快忘掉它们! 」
惠安馆的一切,只有妈妈的三言两语就仿佛尘埃落定。小英子十分迷惑,到底什么是疯子什么是骗子,就像太阳到底是从海升起,还是从大地升起一样。好人和坏人,又要怎么区分?这些这些,一直困扰着小英子,于是她总念着课文中那段话“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这篇课文仿佛成了小英子的执念,她总要念叨这篇课文。

一日,小英子跑出去看同班同学踢球,在帮忙捡球的时候却来到了一幢闹鬼的房子。在翻找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有人用盘子扣起来一条很漂亮的带穗子的桌毯和一件很讲究的绸衣服。英子觉得自己撞破了什么秘密,慌慌张张的跑回了家。英子一直犹豫要不要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告诉朋友或者母亲。
过了几日,英子在家做数学题。小孩子仿佛都不喜欢算数,英子算到一半,便开始背我们看海去,走出房门来到院子,她看到自己的父亲在修剪他的夹竹桃,而母亲抱着自己的妹妹在跟父亲闲谈。
母亲说贼闹的厉害,新华街大街上也闹贼。而这时小英子想到了在院落看到的那些东西,念叨着我们看海去一蹦一蹦的来到院子外的空地。
英子心里念叨着自己来这里是打算找皮球的,并非有什么想法。当她拨开那片神秘的草丛时,却发现了一个厚嘴唇的男人。
男人跟英子均是一惊,后来他把英子要找的皮球给了她,然后浅浅地交谈了起来。并告诉英子不要跟别人讲看见自己的事,他还有好多故事想讲给英子。
于是,英子跟这个厚嘴唇的男人成了好朋友。
英子回到家,洗了皮球。其实她心里隐隐约约有些迷惑,问了自己爸爸什么是贼。爸爸的回答并不能解决英子的疑惑。
而英子呢,还是照常上了学。背着失而复得皮球,然后把皮球还给了同学。
英子的老师在上课时告诉全班同学全校要举办一个欢送毕业同学的演艺会,并且选英子担任年级节目中小麻雀的角色。
英子很开心,喜气洋洋地回到家准备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却意外的听到了宋妈跟母亲说又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英子一直在忙着彩排的事情,每天放学回家比以前要晚。这一天,她又来到那片空地,在那个老地方遇到了她的新朋友。她的新朋友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原来这个新朋友也有不幸的故事。家里贫穷,自己的弟弟学习却很好,他想着供自己弟弟读书,可自己却挣不到很多钱。自己的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他叹了一口气:“走到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
英子听着好朋友的遭遇,似懂非懂。也并不知道这个男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就像她分不清大海和天空一样。
英子跟男人讲我们看海去这篇课文,男人约定等自己的弟弟出国念书那天他们一起去看海去。看看那大海跟天空有什么分别!英子很高兴,跟男人许下了我们看海去的约定。
时间很快的到了毕业典礼的那一天,英子看到全校第一名作为代表领取毕业证书。看着那第一名的长相,英子隐隐约约觉得熟悉。他们唱着欢送毕业生的离别歌,却不懂的那首歌曲的意思,只是想哭。
英子的节目顺利演出,下台在座位席上看到了她的朋友。她联想起来第一名和他朋友之间的长相,隐隐约约有了猜测。
回到家,她又来到空地。没看到他的朋友,却在地上发现一个闪闪亮亮的小铜佛,于是随手拿在手里。往家走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男人问小英子这个铜佛的来历,英子如实回答还把铜佛给了男人。
第二天,英子出于担心又回到了空地。可是她的朋友告知英子自己不能久待还把自己唯一留下的家里的一串象牙珠子给了英子。
英子再一次见到她的朋友是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只是这一次,她的朋友被一群人带走了。而那群人中,就有那个笑咪咪拿走铜佛的那个叔叔。
小英子的妈妈让英子长大后讲今天的事件写一本书,就写坏人怎么做了贼,最后落得个怎样人人喊打的下场。
可是小英子却想,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写本书,要写的却是: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其实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可是我们读完后却觉得哪里失落落的。
究竟我们为之叹息难过的是什么呢?
先抛开这些东西,首先围绕这个故事的标题研究一下。无疑,“我们看海去”这五个字穿插着整个故事,最开始它只是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然后它成了困扰英子的一道难题。后来它变成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秘密与约定,到最后它却变成英子对自己朋友的怀念。
而林海音在这里反复用这五个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实前面在讲故事梗概的时候提到过这篇课文的原文,把它照搬上来没有删减的原因也是因此。
我们看海去最初是对惠安馆的总结,究竟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傻子什么又是正常人?大概就跟无法分清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还是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的原理一样吧。
我们经常说“海天一线”,“碧海连天”,海和天空在渺小的人类眼里,都是一望无际的景象。仿佛在肉眼可见的最远处,海和天接连在一起,不知道海是天的倒影还是天是海的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