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二战前,有一群用“蠢驴精神”造坦克的波兰人
2018/09/103733 浏览综合
本文转载自游民专栏,作者:最后逇防线
就像众多河流汇聚成大海一样,坦克的发展历程也并非只存在一条主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尤其如此,为了追求理想的设计,许多国家都会进行探索:其中一部分成了传奇武器,但更多却被锁进了档案柜,并被后人忘却。
但这些武器中却有一些异类,它们并非性能不佳,而只是因为诞生在了相对弱小的国家手里。波兰坦克就是其中之一——但如果你是《坦克世界》的死忠,又应该对它们不会陌生:不久前,波兰坦克线刚被添加进了1.1版本中。

*《坦克世界》1.1的主打是波兰线,另外,该版本还增加了苏联的“核战坦克”——279工程……如果国服真的会开始大更新,不知是否会跳过1.0、从1.1直接开始……
虽然在现实中,这些坦克要么在1939年灰飞烟灭,要么根本没有走下绘图板,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们不值一提。事实上,从某些角度,它们可谓极富创意:如果波兰人有更发达的工业,或是更充裕的时间,这些创意将结出硕果。但遗憾的是,由于战争爆发,它们都注定会沦为镜花水月。
FT-17和TK/TKS:貌不惊人的小车,波兰国产坦克的源头
为何弱小的波兰会自主开发坦克?答案与其战略环境有关。当时,波兰被夹在了两个强国之间,不仅如此,它和这些国家的关系还异常恶劣。在西面,是波兰传统的敌人——德国,在1933年、**党上台后,双方爆发战争已成为时间问题。而在东面,则是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将波兰视为帝国主义代理人。种种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让波兰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1920年代的波兰爱国宣传画,其中显示了这个国家危机四伏的战略环境
正是因此,自诞生之初,波兰便将国防当成了重中之重,1930年代,其军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甚至超过了50%。同时,波兰人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一旦爆发战争,西方的支援很难及时赶到,于是,在独立后,该国便开始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军事工业。
同样的情况适用于坦克,1939年时,除却少数零件,波兰已经具备了独立生产这种武器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常年努力的结果——1927年,其制造的第一辆坦克便走下了生产线。
波兰最早国产坦克的蓝本,是一战时法国设计的FT-17——它们也是波兰陆军早期装备的、最重要的装甲车辆。虽然以后来的标准,FT-17的问题很多,但在一战结束时,它们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型号。正是因此,在1919年、波兰刚组建军队后不久,便立刻向法国进口了多达120辆的FT-17。

*波兰陆军早期装备的FT-17坦克,这是一部装备了短管火炮的型号

*在波兰陆军早期装备的FT-17中,有一辆的经历尤其传奇,它在同苏俄的战争中被俘获,后来被苏方转交给阿富汗,后来,这辆坦克在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落到了北约盟国手中,最后又被转交给了波兰
在这120辆FT-17中,有75辆安装了短身管火炮,另外45辆安装了机枪。后来,这种外貌滑稽的武器也成了波兰首批国产坦克的雏形——它们是用许可生产的方式建造的:具体来说,就是法国提供图纸和零件,波兰人负责组装。
但FT-17已经落后,波兰军队同样渴望更先进的设计。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引进技术,但问题在于,他们不仅资金有限,也没有多少可选的余地:事实上,即使在西方国家,工程师们也只是在摸索中前进。
最终,囊中羞涩的波兰人选择了英国开发的“超轻型坦克”,这种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廉价:1925-1928年期间,英国的卡登-劳埃德公司开发了多种产品,在尺寸上,它们甚至比今天的迷你轿车还小。但即使如此,波兰人还是从它们身上看到了一些价值。

*卡登-劳埃德Mk.VI型超轻型坦克,这种貌不惊人的坦克引起了引起了波兰军队的强烈兴趣
其中,最令他们感兴趣的是卡登-劳埃德Mk.VI型(Carden-Loyd Mk.VI)。该车辆只有不到2.5米长,装甲只能抵御步枪子弹,但它们的性价比却是军方乐于接受的。1929年,波兰将一辆该型车带回国内,测试结果非常理想。最终,波兰人购买了该型号的全部生产技术。

*1930年代初,波兰军队的超轻型坦克,其中左侧就是下文提到的TK-1坦克,第二辆则是TK-2,一种基于TK-1修改而成的试验型号,远处则是从英国进口的原装卡登-劳埃德坦克
但波兰人的目标不止于此,因为他们同样注意到Mk.VI型存在缺陷,首先,它的减震系统非常糟糕,甚至短途越野也会令乘员精疲力竭;其动力设备也需要改进,尤其是需要更换成更适合波兰军队维护的型号。因此,在购入这种车辆之后,波兰工程师们便忙碌起来,最终推出了TK-1,虽然它仍是英国产品的改进版,但无可否认,波兰人迈出了第一步。在TK-1的基础上,波兰人不久又推出了改进版TK-3。

*波兰卡登-劳埃德、TK-1、TK-3、TK-S系列超轻型坦克的全家福,注意它们在车体和行走装置上的区别
作为二战前波兰产量最多的坦克,TK-3还拥有大量的衍生型。其中最著名的是1933年后陆续服役的TKS,与原版相比,该车最大的变化在于改变了车体的外观,驾驶员的视野也有所改进。
和TK-3一样,TKS的武器也是机枪,但一部分车辆在1939年换装了20毫米机关炮。虽然战争爆发时,只有不到30辆改装完成,但凭借低矮的外观和高射速的武器,它们在某些场合仍被证明非常致命。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例子是罗曼·奥利克(Roman Orlik)车组,在1939年9月18和19日,利用路基和树丛的掩护,他们从侧面击毁了至少7辆德国坦克。

*装备20毫米炮的TKS坦克,在1939年的战争期间,它被证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伏击武器

*《坦克世界》有一种勋章纪念的就是奥利克车组的事迹,其中,你需要驾驶轻坦、击毁至少两辆等级更高的车辆
7TP:波兰制造,英国血统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FT-17还是TK/TKS,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坦克。同时,军队都渴望获得更强大的武器。为此,他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英国,1930年代,他们购买了6吨重的维克斯E型坦克,打算以此作为未来坦克的开发蓝本。

*维克斯E型的实车照片,这里是一辆安装了并列式机枪塔的型号
1931年5月,一个特别委员会被派往英国,并同维克斯公司签订了50辆维克斯E型坦克的采购合同。这50辆坦克包括两个型号,其中一部分是安装两个机枪塔的A型,其余则是安装火炮的B型,另外,英方还应当转让生产许可——整个协议在1931年9月签订。

*维克斯E型在1930年代的军火市场上很受欢迎,这里展示的就是国军装备的一个衍生型号——F型的彩绘,这些坦克曾参加过淞沪会战
1930年代初,维克斯E型坦克无疑是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宠儿,它被出口到至少12个国家,其中一个最著名的用户是中国的国民党陆军;还有一些车辆被出售给苏联,后者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知名的T-26系列。不过,波兰陆军却认维克斯E型存在问题,比如发动机冷却系统表现不佳,这让他们没有照搬原始的设计。
在1932年底,波兰的设计师们开始忙碌起来,其中一个方案被称为VAU-33,从中衍生出了战前波兰最优秀的坦克——即7TP,其代号的含义是“波兰制造的7吨级坦克”。

*战前,接受检阅的7TP坦克纵队
尽管在外观上有类似之处,但7TP的内部设备却和原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其中一个例子是动力系统,7TP使用的是一台瑞士生产的绍尔柴油发动机,与原版的汽油发动机相比,柴油机不仅起火概率更低,而且马力更为强劲;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坦克上的潜望镜,这种潜望镜由天才的设计师鲁道夫·贡德拉赫(Rudolf Gunlach)设计,可以提供360度的视野。至于其防护则与维克斯E型相当,最大装甲厚度为17毫米。

*贡德拉赫潜望镜的设计图,它允许乘员仅用这一部设备,就能够观察周围360度的环境,这种潜望镜在战争期间广泛装备在了盟军和苏联的坦克上
到1935年,已有两辆7TP的双炮塔原型车竣工——但它们只安装了机枪,但此时,技术发展已经表明,安装机枪的坦克很难胜任战场环境,在对付装甲车辆和坚固掩体时尤其如此——总而言之,为7TP安装火炮已经势在必行。
1936年,瑞典的博福斯公司为7TP研制了一种炮塔,其中容纳了一门37毫米炮,后来,这种炮塔被广泛安装在7TP坦克上。按照统计,在战前波兰生产的132辆7TP中,有110辆都是安装该炮塔的版本,其余22辆则依旧保留着机枪。

*《坦克世界》中的7TP坦克,但该车的炮塔形状和实车存在差异
1937年后,7TP坦克的批量工作开始,坦克的大部分零件都在国内生产,并最终送到位于华沙郊外切霍维采(Czechowice)的F-1工厂接受总装。由于规模有限、任务繁重,该工厂从来没有满足过波兰陆军的需要。
在批量生产开始前,7TP坦克便已小批量交付部队,其中第一个用户是波兰陆军装甲兵训练中心,该中心1934年在华沙成立,后来搬到了华沙西北的莫德林(Modlin)。1935年8月,该中心收到了第一批交付的7TP坦克,至于一线部队则还要等待更长时间。

*1939年,在厂房中建造的7TP坦克,有限的工业规模极大影响了这种武器的产量

*1938年10月,参与占领波兰-捷克争议领土——切欣工业区的7TP坦克
作为波兰军队的尖子部队,波兰第3装甲营直到1938年才全部更换完7TP。在同一年,该营麾下有一个连参加了夏季演习——这也是它们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集体亮相,同年10月,该型又接受了一次“准实战”考验:当时,其麾下的部分坦克被派往西南边境,占领了一片与捷克存在争议的地区。
除第3装甲营外,另一个装备7TP的单位是驻扎在普热梅希尔(Przemysl)的第2装甲营,该营在大约1938年开始收到新装备,并在1939年战争爆发前完成了换装。

*1939年,一个7TP坦克连的编制,该连下辖3个排,共计16辆坦克,另外,每三个坦克连组成一个坦克营
与此同时,在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1939年8月,为应对入侵,波兰军队开始动员,期间第3坦克营进行了重组,并因此获得了一个新番号——第1轻型坦克营。除此以外,波军还利用训练车辆组建了一些临时装甲单位,比如华沙城防司令部下属的两个坦克连。
1939年9月1日,战火降临到波兰全境。此时,该国陆军共拥有近600辆坦克,但大部分都是弱小的TK-3和TKS,真正有战斗力则是为数不多的7TP。除了后两种坦克之外,其它坦克都化整为零,配发给了骑兵部队。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指挥。一份德国方面的评估这样写道:“如此庞大的陆军,其骨干竟然没有受过什么现代化战争技术训练,这个现象在高级将领中尤为突出,更谈不上像德国那样拥有现代化战争知识的军官团……波兰的悲剧是注定的。”除了少部分单位,波兰的坦克并没有得到妥当的部署。两个装备7TP的坦克营尤其如此。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第1轻型坦克营,在战争爆发之初,该营几乎一直在后方徒劳奔波。直到一周之后,他们才开始面对敌人。该营的首场战斗发生在托马舒夫(Tomaszow)附近的森林地带,在这里,波兰第13步兵师的炮兵遭到了德军第1轻装师的攻击。第1营第1连奉命赶来救援,他们摧毁了三辆德国坦克。随后,第2连也抵达战场,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波兰人倾斜,在37毫米炮的打击之下,德军抛下了7辆坦克的残骸暂时撤退了。

*战役爆发之初,波兰第1坦克营和第2坦克营所在的位置(点击可看大图)
随着时间流逝,第1轻型坦克营的损失也在上升,9月9日,该营已经有10辆坦克全损,其中一大部分是撤退途中发生机械故障所致:由于担心被敌人俘获,乘员只好炸毁了这些宝贵的装备,而这批损失只是一个开始。
此时,第1营所在的上级部队已被分割包围,频繁的空袭和炮击也提醒着7TP的成员,战局已经危在旦夕。
9月10日,第1轻型坦克营的第2连的一部分兵力抵达了维斯图拉河河畔,这条河流也是华沙外围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这里,该连的坦克耗尽了燃料,对岸人员想方设法尝试把柴油运到对岸,但其努力全部无济于事——9月11日,该连麾下的全部7辆坦克被炸毁在了一片泥泞的河滩上面。

*战争初期,一辆被摧毁的7TP
第1营的主力部队更为幸运,他们从一座修复的桥梁撤回了华沙,并在9月4日上午加入了“华沙”摩托化旅——该旅也是波兰最后的精锐部队。
9月18日,该营有22辆坦克参与了对卢布林-托马舍夫(Tomaszow Lubelski)的进攻——这次进攻将为一个集团军打开突围通道,而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则横亘着德军的第2轻装师。作为行动的先决条件,第1营需要和步兵合作,共同夺取一座名叫帕西斯基(Pasieki)的村镇。
当时,他们的对手是德国第2轻装师下属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他们对波兰坦克的出现始料未及:在帕西斯基村内,他们有30多人阵亡,还有一部分迫击炮和反坦克炮摧毁。

*被第1营遗弃在一条道路旁的7TP坦克
随后,7TP坦克继续向着卢布林-托马舍夫进攻,但在这座城镇之外,他们遭到了炮火急袭:与此同时,他们还与一个德军坦克纵队遭遇。按照波兰坦克手的报告,他们一共击毁了6辆德国坦克和4辆装甲车,并解救了一批战俘,但期间,他们也蒙受了损失:在参与行动的坦克中,一共有10辆惨遭击毁。
但即使如此,这次行动仅仅是缓解了局势,当夜幕降临时,卢布林-托马舍夫依旧在敌人手中;在这个月光明亮的晚上,波兰指挥官做出了一个绝望的决定:通过夜袭夺取城镇。
在行动中,剩余12辆7TP坦克构成了冲锋的第一波,其余的步兵则紧随其后,然而,坦克发动机的隆隆声却惊动了德国人,在照明弹的帮助下,它们开始朝波兰坦克猛烈开火,领头的车辆很快被击中,熊熊燃烧的残骸点亮了整个战场。9月20日黎明时分,随着进攻彻底失败,被围困的波兰军队已失去了逃生的可能,第1营的乘员自行炸毁了幸存的坦克。

*波兰战役末期,德军士兵在一辆被击毁的7TP坦克前合影,该坦克可能来自第1营
另一支使用7TP坦克的部队是第2轻型坦克营,他们在9月4日卷入了坦克战,对手则是德军最优秀的部队——1938年成立的第4装甲师。在当天的交火中,第1连宣称击毁了10辆德军坦克,但自身也有3辆7TP被击毁和重创,随着敌军反坦克炮抵达,该连只好退回到原先的阵地上。
第2连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战斗,清晨时分,他们发现,有一个20辆军车组成的德军纵队突然渡过了前线的河流,该连立刻抓住机会实施攻击,并全部摧毁了这些军车,但不久之后局势开始恶化,更多德国坦克抵达了前线,第2连被迫撤退。此时,该连已有两辆坦克被击毁,5辆严重受损,由于无法在炮火中撤往后方,许多坦克只能被自行炸毁。
随后的几天里,第2营一直在后撤,空袭和机械故障让它们损失了更多车辆,在战斗爆发后不到一周后,该营只剩下了14辆可以机动的坦克。在战争余下的阶段,它们只参加了一些零星的战斗,最后一部分则被自行炸毁于波兰东部。

*第2营一辆被击毁的7TP,摄于皮奥提科夫(Piotrkow)附近

*1939年9月,正在检查一辆波军自毁的、7TP坦克的德国军官
10TP:美好的想法,尴尬的结果
虽然7TP坦克的经历大体终结,但波兰坦克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虽然这个国家工业水平落后,但其技术人员的想象力却没有被束缚住。在战争爆发前,波兰人曾试图开发更强大的型号,它们后来被称为10TP、14TP和25TP,设计都极具特色。
其中完成度最高的是10TP,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TP立项之初:在与英国展开合作的同时,波兰人也联系到了一位美国坦克设计者。他就是约翰·克里斯蒂,当时,克里斯蒂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悬挂系统,可以让坦克拆掉履带,用负重轮直接在公路上行驶。
按照协议,克里斯蒂将为波兰陆军设计一种坦克,这种坦克将以他不久前制造的M1928型试验车为原型,但不久后,波兰人却突然取消了合同,因为他们发现,这位美国工程师还在为本国最大的敌人——苏联提供设计。最终,双方一度对簿公堂,整个交易无果而终。

*克里斯蒂M1928试验车,它们曾引起了波兰人的强烈兴趣
然而,克里斯蒂的悬挂系统仍然令波兰人倍感兴趣。不久之后,他们又和克里斯蒂达成了谅解,以后者提供的资料为基础,波兰人试图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10TP就是最终产物。按照记录,整个工程启动于1935年3月,首席设计师是拉普舍夫斯基(Lapushevsky),最高负责人是鲁道夫·贡德拉赫。

*《坦克世界》中的10TP坦克
总的来说,10TP的外观和克里斯蒂的产品很像,但尺寸要比原版更大,最大装甲厚度则有20毫米。同时,该坦克采用了5人车组,其中3人在炮塔内,另外2人分别是驾驶员和机电员。
底盘的设计则非常有趣,和克里斯蒂坦克一样,其侧面一共安装了4对双层负重轮,但悬挂系统却和前者存在很大区别,其差异可以从这两张图片中略见一斑:


*从这两张对比图中,可以看到10TP悬挂系统(上)和标准克里斯蒂悬挂的区别
该车的武器系统也相当有趣,其车体正面有一个醒目的凸起,由于尺寸巨大,人们很容易将其误认成大炮的炮管,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为车体机枪贮存冷却水的套筒。至于该车的主武器——一门37毫米炮——则安装在炮塔内。
另外,值得一提的该车的速度,按照设计,在公路上,如果用履带行驶,10TP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如果直接使用负重轮,其时速则能达到75公里。
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车辆,10TP被纳入了1937年1月的陆军建设计划,其中要求在未来5年制造至少64辆该型号的坦克,它们将用于装备4个机械化旅,每个旅都将包含一个下辖16辆10TP的坦克连,但此时,事情偏离了计划,其原型车的建造遭遇了严重拖延。
这与波兰的工业水平不无关系。在设计完成1年多之后,10TP的原型车才建造完毕。

*1938年竣工的10TP原型车
雪上加霜的是,在2000公里的行驶测试中,10TP被证明表现不佳,最大的问题在于发动机功率不足,其实际马力只有设计的87%。受此影响,该车的速度严重下降,在履带状态下,其最高时速只有不到35千米——即原设计的大约三分之二。
另一个重大问题在于设计者低估了引擎的耗油量,按照测试结果,即使在高速公路上,该坦克每行驶100公里也要消耗110升燃料,但其油箱的总容量只有130升,这意味着,如果投入战场,这些坦克一天可能需要多次补充颜料。

*在1938年的一次测试中,10TP原型车因乘员驾驶不慎而滑下了路基
因此,10TP将注定走进一个死胡同,但大约同时,工程师们也在设计一个改进版本——它被称为14TP。
14TP:从10吨到14吨,升级了什么?
按照波兰方面的说法,14TP的设计始于1938年,但和10TP存在巨大不同:它抛弃了轮履两用的行走系统,还增强了装甲,其最厚的区域可以达到35毫米,可以免疫小口径机关炮的直射。

*《坦克世界》中的14TP,为了照顾游戏性,该车安装了一门长管坦克炮,尽管当时波兰人并没有这种武器
按照一些说法,14TP的原型车已开始建造,但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在战争爆发前,波兰人仅仅准备好了图纸和少数材料。其中最大的瓶颈在于引擎,毕竟,沿用10TP的引擎显然是不现实的。
至于另外两个备选方案也存在问题,其中之一是安装本国生产的PZInz R.W.A引擎,但该引擎未能完成测试,另一种选择是向德国购买类似的产品——鉴于两国关系交恶,该设想也不具备落实的可能性。

*14TP的两种方案,顾名思义,14TP代表了其全重大约为14吨
随着战争在1939年9月爆发,14TP注定只会成为一种图纸战车。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另一些更具野心的项目上,比如后来被称为25TP的多炮塔坦克。
25TP:二战前的终极项目
25TP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夏天,尽管波兰工业根本不具备生产大型坦克的能力,但对于这种武器,军方仍然表达了强烈的兴趣。当时,他们提出的要求是,该型号的坦克重量应当在12-20吨之间,并安装一门75毫米火炮。
随着时间流逝,这一项目变成了两个团队间的竞赛,它们分别来自装甲兵技术研究总局(B.B.T.Br.Panc.)和***武器装备委员会(KSUS);另外,一些工程师也可能独立绘制了该坦克的蓝图,只是他们的创意没能保存下来。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存在竞争,但两个团队的方案都出奇地接近:这主要是因为在1930年代,设计师们只有少数几个现成的蓝本可循。事实上,和轻型坦克的情况一样,波兰人在开发大型坦克时也只能向国外寻找灵感。

*英国的“Mark III型中型坦克”,波兰大型坦克设计的最初蓝本
而在当时,唯一成熟的蓝本来自英国,它就是所谓的“Mark III型中型坦克(The Medium Mark III)”,这种坦克全重16吨,安装了1门火炮和3挺机枪;后来,苏联方面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T-28多炮塔坦克——它们也是1930年代中期,波兰工程师可供参考的唯一蓝本。
当时,装甲兵技术研究总局的团队由鲁道夫·贡德拉赫领导,但他的方案和原始要求存在一定出入,其重量达到了23吨,最大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并且安装了一门由高射炮改装的40毫米自动火炮。

*装甲兵技术研究总局方案,该方案采用了7人车组,另外,对于是否安装迫击炮,设计者实际没有最终确定
除此以外,该坦克还安装了3挺机枪,其中两挺分别位于前方的小型炮塔中,另一挺则在主炮塔内与机枪并列。另外,设计者还考虑为其安装一门迫击炮,专门用来打击位于直射火力死角区的目标。
凭借两部300马力的发动机,贡德拉赫希望这种坦克能达到45千米的时速。另外从草图上判断,铸造部件将很可能运用到这种车辆的实际建造上。

*该方案也出现在了《坦克世界》1.1版本中,被称为“装甲兵技术研究总局方案战车”
至于***武器装备委员会则开发了两款车型。其中第一种由一部320马力的柴油机驱动,武器包括3挺机枪和一门75毫米炮,最大装甲厚度只有35毫米。另一个版本则计划安装50毫米的装甲和2台300马力的发动机。


****武器委员会的两个方案,它们和装甲兵技术总局的方案极为接近
由于这些方案是如此接近,在1937年末,军方决定将其整合成一种“通用”设计,然而,该项目不久即被无限期暂停了:随着周边局势紧张,波兰人被迫将资源投入到更关键的领域,但一些固执的工程师仍在私下努力。
其中一个代表就是爱德华·哈比希(Edward Habich),他曾经全程参与了25TP的设计,按照一些资料,他提交的方案拥有二战坦克的经典特征,比如倾斜装甲和大威力火炮,然而,这种设计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更何况1939年爆发的战争毁灭了一切。


*工程师爱德华·哈比希的两个方案,其装备的是用75毫米高炮改装的主炮,但这些方案已经超出了波兰的工业水平,同时也从来没有得到官方的批准
然而,这种设想却折射出了技术人员的美好愿望,而在这种愿望背后,还有一种近乎固执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甚至在经历了灾难性的战争之后,波兰人都没有放弃类似的努力。
按照开发商Wargaming的宣传,这些设计构成了《坦克世界》波兰线高级车的基础,不过,对于这种说法也许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开发商给出的资料来源是笼统的,现有出版物中的证据也非常有限。



*构成波兰国家线高级车的三种图纸战车,从上至下依次为:“蒂什凯维茨50吨坦克”“莱万多夫斯基60吨坦克”和“wz51型坦克”,但这些坦克的出处仍存在许多疑点
甚至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部分车辆完全是开发者为补齐科技树自行创造的。类似的情况之前就已存在,其中一个例子是德国的中型坦克E-50M,为此,Wargaming甚至专门申请了专利。
结语:如果理想是一种罪过
从游戏开发的角度,这种做法也许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把幻想和现实混为一谈。二战前,波兰的坦克工业只是刚刚脱离襁褓,他们有设计团队、组装工厂,并能够生产大部分材料和设备,但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仍离世界顶尖水平存在差距。

*1990年代,波兰生产的PT-91“坚毅”坦克,这种坦克实际是苏联T-72系列的改进版
战争结束后,局面几乎没有改观。虽然波兰重新赢得了独立,但他们却被迫接受“老大哥”的领导,并全面换装苏式武器,虽然其国内重新建立了坦克工厂,但它们只被允许建造苏联设计的产品,至于那些外形奇特的设计,从开始注定不可能有任何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正是夹在强权之间的、中小国家命运的缩影,他们不缺乏雄心壮志,但从来不被给予实现理想的机会——不仅如此,在某些不怀好意的强权国家看来,拥有这种理想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