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微解读】由比正雪—掀起狂澜的染坊之子

亲爱的玩家朋友们:
1月18日是由比正雪(声:浜田洋平)的生日。作为江户闻名的天才军师,由比正雪自小便展现出对于军事兵法的热爱与天赋异禀,更是因为无私传授知识而受到了浪人们与本阵武士们的爱戴。
然而,身为一位当地知名的能人,由比正雪拒绝了象征着更上一层楼的幕府邀约。在那个很多人苦苦寻求掌权者赏识而不得的封建年代,究竟是什么驱使着这位军师呢?
让我们一起回到看似平和的江户当年看看他的人生轨迹吧。
一、通读兵法的染坊之子
张,张子房也,孔,诸葛孔明也。两个字皆取自中国历史上古今著名的军事策略家之名,这便是由比正雪所开设的军事学塾——张孔堂名字的来源。这间学堂盛极一时,听课的弟子门生络绎不绝。最火爆的时候,更是达到了3000听众同台听课的记录,其中不乏外地慕名而来的大名与旗本们。
大名们与武士们或许难以想到,讲台上年纪轻轻谈吐得体,充满见解的楠木流讲师竟然出身于粗俗的农民阶级,甚至,还曾因家庭困苦而被送至临济寺做小沙弥。
由比正雪并非出身于大富大贵之家,相反,他自幼家境十分贫苦,父亲冈村弥右卫门原是农民,后来转行经营染坊。如今,当地仍旧保存着这座400余年历史的染坊,后人并将其命名为正雪绀屋。


↑正雪绀屋的外部与内部,位于静冈市。(图片源自网络)

↑正雪清楚的知道阶级之差。
在寺庙中修习后,他周游日本,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修行。因为才华外露,他在旅行中得到了许多流浪的浪人们的赏识——这些人或传授与他兵法,或传授剑术,或传授历史,都将自己的知识分享与了他。另一方面,这些经历也使得正雪深入了社会民间百态,阅遍民生之冷暖不易,这些经历或多或少影响了他的观念与今后的人生轨迹,也注定了他的结局。
在德川幕府的初期年代,人与人之间就有着泾渭分明的士农工商阶级之分了。农工商下三个阶级作为被压迫榨取的对象,不光要上交年贡,平民们连日常生活与服饰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限制。

↑士农工商。(图片来自网络)
而武士作为阶层之首,属于统治阶级,拥有许多特权。虽然以武字当头,这个阶级可不是只会挥舞刀枪棍棒的寻常武夫:他们日常佩刀,十分讲究礼仪与武士道精神。武士之间也有严格的上下等级之分,有俸禄万石的将军、大名等,也有完全依靠主人发放俸禄过活,两袖轻轻的足轻。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道吸收了神道教与佛教的思想,讲究心怀忠诚,报恩克己,不顾身家为主公赴汤蹈火。这种近乎极端的思想将武士塑造成一把为家主而用的利刃,一方面也作为道德规范,帮助维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任何对于对上级冒犯不敬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格取缔,可见武士们过得也并不像表面那样轻松。

↑武士道精神。(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述兵法,自由交流学识与己见的张孔堂宛如一方净土,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然而,令民众们感到不解的是,正雪的张孔堂招收学生的大门竟然同时开放给了一个当时社会上地位十分尴尬,被幕府视为眼中钉的庞大群体。
那便是浪人阶级。
二、浪人军队与落幕
浪人,即失去土地,工作与主人,到处流浪的武士。在动乱时期,作为兵力的象征与地方统治者的鹰犬,这个群体曾受到社会各个平民阶级的尊敬,但是脱离了大名与阶级的庇护之后,民众对于他们的尊敬也一并迅速消失了。

↑描绘著名四十七浪人的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关原合战确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地位,战争所导致的权力重组使得大量武士成为了流离失所的浪人。在战后,由于天下太平,幕府强势,大名与大名间的权力斗争不再尖锐,蓄积兵力也就不再必要了,于是又有一批武士因此丢了工作。

无处可去的浪人越来越多。幕府非但没有帮助安置,反而采取了限制其行动和驱逐的消极态度,包括出台一系列政策禁止浪人仕官和居住,将他们视作社会不安定的重大因素。
既丢了饭碗,也没有自由,和平之下是贫穷清苦之人的不幸。源源不断涌入正雪学堂的武士与浪人们分享着自己对于幕府政策的不满。也就在这个时候,由比正雪拒绝了幕府所开出的五千石俸禄,开始正式表露自己的批判态度。
终于,在四十六岁那一年,他与丸桥忠弥等人精心制定了叛乱计划,决定带领两支浪人大军袭击幕府,以改变这不平的世道。可惜的是,兵变最终失败了,丸桥忠弥被除以磔刑,由比正雪也在包围下自杀于住所之中,年迈的农民父母与家族近亲也被处以极刑。书声琅琅的张孔堂就此人去楼空。

在一纸遗书中,这位军师写道:被解雇的武士仍旧心怀忠诚,却不得不遭受极大的苦难。我并无意推翻幕府的统治,然而幕府所制之法使得人人生活困苦,希望我所做之事能让有心的人了解到这些事情,让他们来进行改革。

尽管由比正雪因为平民阶级的卑微出身,至死也不是一名被官方承认的正式武士,人们仍将他与山鹿素行、熊沢蕃山并列为当时的三位伟大浪人军师之一,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浪花也得以被人铭记。
好啦,本期的角色微解读就到这里,阿官与你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