濷:KGV的病史

修改于2020/03/19562 浏览史海钩沉
“楼主又发帖了,大家快上船!”(滑稽)
TapTap
KGV算是各国新锐战列舰中最失败的一款,甚至比俾斯麦还要失败。
它的失败是相对于其设计目标而言的:查特菲尔德希望它拥有能顶到12000-16000码决战距离的优良防护,用口径虽小但速射较高的14寸炮击败德、意的15寸舰。航速被设定为稍慢的28节,是因为RN认为通过合理的战术设计(如夜战、拂晓接敌等)可以弥补航速的不足,用于加前防御。此外,RN还希望它具备对炸弹、渔雷等一切当时可遇见的威胁的有效防护,其防雷指标是世界第一的1000磅T·N·T。
但结果是,由于古道尔等设计人员的DaNaoCan,新锐舰里最弱的15寸——俾斯麦的主炮——在21000码外就能敲开它的主装;希望用射速战胜对手的14寸,因为炮塔的糟糕设计及其高故障率而无从发挥,关键时刻屡屡掉链子。28节的航速,在开战后发现难以追击德国30节的主力舰,还有续航力低下的致命短板。渔雷防护更是放卫星,深度仅4.5米左右的TDS,显然并不具备比指标为700磅的北卡更好的防御能力。
——西洋大佬
今天我就来看看KGV何以为KGV
由于海军条约的限定,RN的新锐舰的口径不得大于14in,其吨位也不得大于35,000t。
然而一年后条约到期,各大国续签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等着条约过期造新15in舰看起来是个很诱人的选项,实际上法鸡,意呆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然而,英国直到二战结束都不缺钱,但是缺时间。RN的当务之急,不在于这条新锐舰有多强,而在于在开战时能有几条新锐舰——历史上前3条KGV所起的作用,远不是停掉KGV在1942年憋出一条衣阿华——即便是一条衣阿华——能比的。
也就是说,英国人选择了抢跑。
然而,14in就一定打不过15in吗?那倒也未必,大量偏小口径更高射速的主炮所带来的洗甲板的优势是客观具备的,并且是可行的(这一点之前发过帖了,自行搜索“洗甲板”)。但是如果法意建造15寸30节舰,而RN只能建造14寸舰,那么唯一能对抗的手段就是削减动力,加强防护,以确保能在对手的优势距离内顶住攻击,到足够近的、能击穿对手的决战距离。所以,选择了14寸主炮,也就意味着要选择较慢的航速。
最后,KGV被定为:28kn,大厚度&大高度主装,12门14in主炮。这个设计还是比较好看的,理论上并不会在面对假想敌时处于劣势。
“其它的新锐舰是玛丽皇后,而我们的则是德弗林格”——查特菲尔德
然而,RN的一个计算错误却葬送了这一切。
TapTap
1933年RN对纳尔逊主装和设计中战舰/战巡的垂直主装防御能力的推算。他们认为13寸垂直甲的免疫区,只比13寸倾斜18度的免疫区远个2000码,这无疑是严重错误的——图文来自:Whitehorsedak
DNC高估了垂直主装的防护能力,这是KGV防护差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光有主菜没有调味料是不行的,RN还有一些奇葩的需求:
1,不能让炮弹被弹到TDS内导致储备浮力受损。
如果考虑要近距离换血,以及考虑在接近到足够近之前会吃不少炮弹,那么倾斜装甲会把所有成功防御的炮弹弹到TDS里,虽然不会致命,但的确是会损失储备浮力,造成提前“失血”,进而在换血时造成不利。再加上,新的装甲和错误计算的垂直装甲防御性能,似乎提供了解决办法,所以倾斜装甲就被放弃了。——Whitehorsedak
2,防御1000lbs当量的TDS
实际上,KGV的TDS确实在1:1的实验中成功防住了1000lbs,然而实战中的表现却不见得比北卡优秀。这是因为实验并不能很好地还原实战——实战中的变量太多。俾斯麦的TDS确实通过了验收,却很可能因为小小的焊接问题而导致防御效能减少,一个道理。Ps:亲王在马来是大轴吃雷,连带着绞烂了周围一圈的水密舱。。。理论上可以尝试着接1000lbs的蒙大拿的TDS,其纵深已经超过了6m,而KGV的仅宽约4.5m。
3,坚持A炮塔能以0°俯仰角向正前方开火
这一点使得其舰艏很容易上浪,降低了其适航性,导致在海况恶劣点的情况下,炮塔上的大基线测距仪根本无法使用。
结束了?没有!
设计人员认为大基线测距仪放在高处会带来晃动剧烈balabala。。。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一开始仅在上层建筑上安装了小基线测距仪,大基线测距仪只放在了炮塔后部——就是那两个耳朵。然而在丹麦海峡,小基线测距仪工作效能并不好,大基线测距仪又因为上浪而无法使用,瞅瞅俾斯麦:人家大基线测距仪放顶上不用得好好的吗?
由于电子设备过多,电量供不应求,外加传动系统的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其耗油量超出了预期,续航力下降。
由于超重,KGV必须进行减重。然而此时查特菲尔德的日德兰德夫林格恐惧症上脑,坚持大厚度大高度主装不能变,于是把主炮砍为了10门。减重的效果——800吨,仅仅加强了微不足道的防护能力。不仅使得KGV丢失了设想的火力密度优势(炮塔故障是原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这里不包括这个点),还失去了日后升级主炮的能力:3座4联14in换成3联16in是可行的,北卡在设计时就考虑了这一点。
更讽刺的是,KGV的设计者是古道尔,正是当年与戴主任一起设计了2&3系列的设计师。
——————
KGV差成这样最主要的罪魁祸首还是古道尔——查特菲尔德的插手,客观上削弱了KGV的火力,但如果他的设想完全实现,KGV具备顶住15寸新炮到14000码左右的防御能力和高射速,以及对炸弹渔雷的优良防御力,则KGV的实际作战能力应该还是可观的,至少和美国条约舰相当,无非是攻击和防御的取舍问题。(注:计算错误功不可没,这一点可能直到1942年才被发现)
查特菲尔德的问题,主要在于强推条约的14寸限制和日德兰德夫林格恐惧症上脑。皇家海军在1935年9月即已认识到,如果法意建造15寸30节舰,而RN只能建造14寸舰,那么唯一能对抗的手段就是削减动力,加强防护,以确保能在对手的优势距离内顶住攻击,到足够近的、能击穿对手的决战距离。所以,选择了14寸主炮,也就意味着要选择较慢的航速。德夫林格恐惧症上脑,则使他在最后一刻把KGV的12门炮砍到了10门,仅仅加强了微不足道的防护能力,而KGV的火炮布局则完全丧失了升级主炮的能力。——Whitehorsedak
——————
这里放个卫星:
自己脑洞的英战三线中,战巡II线的8.0将会是KGV改,将会拥有30kn的航速与三座四联14in主炮,还有特殊弹种CPC。后面9.0的G2改与10.0的Lion 16E 38(改)都会单独开帖
7
3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