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的起源于发展(科普篇二)

修改于2021/07/04538 浏览综合
编钟的起源
编钟 是中国汉民族古代重要的 打击乐器 ,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 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TapTap
每个的外形和大小相同,以厚薄调节音高,钟体越薄发音越低。它的音色以黄钟为准,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音律,编钟是中国古老的礼器、乐器,多由青铜铸造,于宫廷演奏,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TapTap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 锡、 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 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 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 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最完美的乐钟,具有“乐钟之王”的美誉。1978年,当埋葬在墓穴中已经长达2411年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时候,中国音乐界、考古界震惊了,世界也同样震惊了。用它演奏的音乐征服了因斯布鲁克古代音乐广播奖的评委,就不足为奇了。
TapTap
(春秋时期的青铜龙首编钟)
除此之外,编钟的发声原理主要是通过钟的大小不同,敲击后振动产生的音调不同,钟体小的音调高,声音清脆响亮,钟体大的音调低,声音沉闷厚重。整套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五个八度,略少于现代的钢琴,通过敲击钟的正、侧两面可以奏出升、降两音。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TapTap
据悉,古代编钟的演奏一般以五名乐工为准,其中三名乐工分别负责以丁形木锤敲击上中两层的“甬钟”和“钮钟”,相互搭配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师各执大木棒敲击下层的“大甬”,配以和声。
TapTap
(先秦时期的“甬钟”)
编钟的历史
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
编钟的形制。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被称为“歌钟”。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TapTap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TapTap
(曾侯乙编钟(整套))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
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两套2300年前的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
以曾侯乙编钟为例,整套曾侯乙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以及楚惠王送的一件镈钟一共65件组成,均由青铜铸造,外观精美。整座钟的钟架为童木结构,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以雕刻着浮雕的青铜套包裹。45枚甬钟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钟体较小,音色嘹亮,下层钟体最大,声音浑厚。钮钟19枚分三层悬挂于钟架的最上层,钟体最小,声音清脆。
TapTap
(西周时期的“戎生编钟)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TapTap
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编钟音调
TapTap
(资料来源于百度)
编钟演奏未闻花名主题曲感兴趣的看一下
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