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小评1.5

2021/12/051311 浏览综合
这次的分析是从第一章到第六章的剧情,之所以分开是因为前十二章的剧情主要有两个关键点,前六章是桓媱投诚主角被陷,后六章则是赴宴鸿门远走玉梁。
先是这几章的主要人物分析,有玉泽,凌晏如。大公主、宸王、季元启和文司宥(季元启和文司宥我没抽到(╥﹏╥)所以防止出错就先延后)因为剧情原因放到后续。
玉泽
TapTap
TapTap
TapTap
其实玉泽的身份已经算是公开了,是熙王世子,是凌晏如的幕僚。
现有的剧情中说主角在熙王宴上记得的有世子小哥哥送给她的五色花糕,而在玉泽的好感剧情了,有玉泽送主角花糕的剧情。玉泽的评论中宸王几次求画先生而被避而不见,个人认为是宸王对于玉泽的身份有所怀疑,而宸王起疑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太子病故一事。
倘若玉泽仅仅只是个幕僚,宸王为何要画他,而且在姜sir的采访视频里,说玉泽在大公主在的场合都不会出现,那么玉泽是在顾虑什么?仅仅只是因为厌恶大景皇族的话那其原因是什么。
TapTap
当初的熙王案是由季家季元生告发,皇帝判斩,那么谁是案子的主要负责人。上一个帖子里有指出大理寺和刑部皆为处理案件,我搜到的资料里大致归纳下来就是大理寺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而刑部则相当于现在公安局。桓媱案中主要负责是大理寺,桓媱一案中所涉皆为世家。结合下来可以推断出,当初的熙王案主要是由大理寺来处理。
大理寺势力归属凌晏如,但熙王一案牵涉极广不可能由他一人负责,极有可能有当初的太子为主审,而刑部是昭阳大公主(上个帖子有说),也就是说整个熙王案,是有太子主审,大公主复核。大公主作为全程复核熙王案的人,她不可能不清楚熙王世子的样貌,而且同为皇室之人,大公主对熙王世子也是熟悉的。
如果玉泽只是个普通人他又为何要避开大公主,玉泽厌恶皇族是因为他满门被斩,作出这个决定的是当今天子,主审这个案子的是太子,复核的大公主,于情于理他都无法再对皇族有任何好感。
TapTap
十一年玉泽投身凌晏如,承永十二年太子病故,玉泽作为当初的熙王世子再次出现的第二年太子便病故了,其中若说完全没有蹊跷是不可能的,极有可能太子病故有玉泽的影子,凡事做了就不可能不留痕迹,更何况死的是未来能继承大统的太子,宸王便是因此查到了一些关于玉泽的线索。
宸王索要玉泽画应当是为了调查玉泽的过往,还不至于到怀疑玉泽是熙王世子的地步,而玉泽拒绝则是为了万无一失,若是画像流出去了大公主便有可能看到,极易招来杀身之祸。
纵观现在的四大势力一是季家,二是凌晏如,三是宸王,四是昭阳大公主。季家告发熙王,大公主是案件复核人,宸王敌友不辨,相比之下唯有凌晏如,一是他别无选择,二是他需要查到熙王案的真相。
玉泽和主角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
承永三年花忱带主角前往熙王府赴宴,在这里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此时花家已经式微。当初的靖安之难,主角父母以及宸王夫妇均死于此,开局剧情有交代老国公战死,花家下落。
TapTap
在此景之下,唯有熙王还会邀请主角兄妹(因为我走的是郡主线哈),不难看出熙王此时是有庇护之意,而熙王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则是熙王世子的缘故。
玉泽的好感互动里透露出他曾在南塘生活过,便是在那时候和花家交好,主角的哥哥对于他而言是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友人甚至可以说是兄弟,主角对于他而言可算是义妹,所以玉泽在书院内对主角也是多有照顾,甚至会在花忱失踪后模仿花忱的笔迹给主角写信。
凌晏如
TapTap
TapTap
大理寺少卿,曾任主角西席先生。我是真的喜欢凌晏如,我个人认为他是主要人物里唯一一个只是因为主角对主角好的。
凌晏如在外人看来他是铁石心肠的大理寺少卿,为人处事严法苛情,对于他而言万事法理为上。但是在凌晏如的好感剧情里,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凌晏如是革新派,他是最符合那种寒门出身一心为国的人设的。他并非世家子弟,他在这滩污水里可以说是最没有私心的一个了,甚至在未来他若是败了也极有可能是下场最惨的一个,世家的众矢之的,全身而退,难。
凌晏如始终将主角看作自己的弟子,毕竟当初拜师的时候玉佩,他可是带了十年了,现在还带着,他立绘的腰间可以看到一个莲花玉佩。
在古代师生情谊说是重若千金也不为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不是瞎说。一个世家的西席先生,不出意外那是会从小教到大的,真的算是半个父亲,对于寒门学子而言一个好的老师真的是可以改变一生的。
凌晏如不希望主角进入这一盘乱棋,因为对于他而言,若是主角没有踏进来,纵使花家日后被波及,他还是能保住主角的性命的。
至于他对待玉泽的态度,在玉泽的评论里是“满口胡言,却是可信”,我认为前一句一是说玉泽这个人不说真话,二是玉泽的某些观念在凌晏如看来是不切实际,后一句则是说玉泽这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信的(这个某些方面我认为是改革一行和熙王案的真相一样,最大的boss都是现在掌权人)。
凌晏如在熙王案里扮演的角色很令人寻味,他作为大理寺的人,他不可能没有参与熙王案的审理,他的官职让他有可能掌握一些熙王案真相的核心。
TapTap
承永六年南塘私盐案,凌晏如暗中调查两年,那就是说四年凌晏如到的南塘。注意,承永三年就是熙王案,按理说熙王一案纵使审理完毕,但应当会有一系列后续事情要处理,而朝局动荡此时正是扩展势力的好时机,凌晏如却在次年远离了宣京,不难让人想到凌晏如是否是在避开什么。
我的推测是凌晏如应当是掌握了些熙王案的东西,但这个时间节点熙王案他不能再有所牵扯。凌晏如的资本撑到底只有他自己,在这个时间段是天子给的,天子想要熙王死,他就算知道什么也只能暂时沉默(这个时候天子还是把持朝政的,在太子死后天子才无心朝政)。作为知情人之一他若是再留在宣京恐有杀身之祸,还不如借着私盐案在南塘避世两年。一是向天子表明自己不会再插手熙王案一事,二是表现自己对势力扩展没有兴趣只是当个大理寺查查案就好。
凌晏如会将玉泽收入麾下,也是在利用玉泽,熙王案的真相是一把利剑,这把剑用好了他可以彻底摧毁现在的势力集团。但若是用不好那就是伙同谋逆的大罪,东窗事发就不仅仅是天子不放过他了,他这么些年的政敌更会借机踩上一脚。
文司宥
TapTap
现阶段涉及到他的剧情不多,我还没有抽到他,想要分析他说实话有点难度。
TapTap
TapTap
文司宥大景第一商会的会长,文家家主,外人评价性格乖张,而且文家还和大公主有姻亲,这一点看来文家似乎是大公主的势力。
但是吧我个人认为文司宥应当是哪边都不算,他就是个生意人对他而言文家和大公主结姻亲是为了有利可图,作为第一商会文家能给大公主提供钱财,大公主则是以某些权力相换,说白了就是一桩生意。
而且文司宥和主角交易的是乾门的名册,但是这个名册却又是他和宸王的交易的筹码。所以对于文司宥来说人与人之间唯有生意二字。这样的人让他站队别的势力,他只会觉得你想白嫖。
TapTap
这张图我截得有点晚,我没截到文司宥的身影。剧情里高阁之上的人就是文司宥,这一段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写出来,这一段里两种情况,第一种玉泽和文司宥交易过什么,第二种文司宥对玉泽这个人可能有所察觉,认为两者之间未来会有一笔交易。
总得看下来的话我觉得文司宥会是那种什么都知道,而且还会明码标价出来,想知道那就付出相应的代价。
前六章的主要冲突点就是桓媱投诚主角被陷,这个我前面的帖子有就不多解释,现在只是补充一些细节。
开篇的一些小细节
TapTap
TapTap
这里我纠正一下我上个帖子的错误,也是我自己没把剧情看仔细。
首先桓家是一开始没落便打算依附大公主,那么这个开场的演武就有些不简单了,剧情里面讲了两点,桓媱向楚禹挑战赢了可以借此树立名望,输了也不可耻会称一声勇气可嘉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楚家是宸王一派,且关系非同一般。宸王和大公主势如水火,将大公主看作桓家唯一希望的桓媱,她向宸王亲近一派挑战,赢了她能灭宸王的锐气,输了她也是在用行动向大公主表明自己的决心,为得就是希望大公主能接纳桓家。
主角被推,赶鸭子上架打乱了桓媱的计划,那么桓媱对主角的敌意就复杂了。首先花家同样式微,在此之前花家并没有站队的表现,而在桓媱想要表现自己的时候主角突然横插一脚,这个时候桓媱更担心的是主角也想依附大公主。
主角是被季元启推入局的,这里可以看作是季元启的无心之失。我这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了,我认为季元启应当是有意的,其实后面有主角询问季元启的剧情。那么季元启又为何要推主角这一下,我大胆推测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让他和主角交好而不被关注的理由。季元启入明雍的一个目的是失踪的季元鸿,但他是季家少主,季家又是四大势力之一,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
TapTap
后续剧情的里传言是这么说的“花家少主和季家少主为了桓家挺身而出,迎战楚家人。”,首先这个传言里的主要人物从桓媱和楚禹变成了主角和季元启,其次说是为了桓家而战而且还用到“挺身而出”这个词,这个词一般说是某某某路见不平,挺身而出。这场桓媱用来展现自己的演武一下子就变成了主角和季元启见义勇为,而桓家的形象一下子就弱了几分,这也是桓媱最后决定破釜沉舟的一个因素。
主角和季元启能成为好友,在外人看来就有了理由。两人共同迎战楚家,兴趣相投,而非哪一方的刻意接近。
凌晏如和玉泽第一次剧情
TapTap
TapTap
这两人对话也真是有点看头,玉泽在套话“既然要叙旧,不如说说看今日所见的故人。”,这个故人大家都看得出说的就是主角,玉泽一直都很关注主角,所以主角曾拜凌晏如为师这个事情他极有可能是知道的,所以玉泽想套的是凌晏如现在对主角的看法。若是凌晏如对主角心怀情谊那么主角的安全就有了一份保障,若不是那么他也好提前有所防备。
凌晏如虽然没有正面回答玉泽的话,却问了一句“你如此起手,可想过此局何解?”。凌晏如若是不在意主角,玉泽此举根本对他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说这水浑一些,水浑了鱼就多了反倒更利于他做事。但是凌晏如问了,而且他关心的是这个局怎么解,他为什么要关心这个局怎么解,就算解不了,他大可把玉泽推出去。两个聪明人的对话,往往不用说明白。玉泽在凌晏如问了以后,就知道了凌晏如的态度。
30
1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