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讨伐战5(正史)
2022/02/0860 浏览综合
一些相关细节
刘备、公孙瓒、陶谦、孔融等人并没有参加讨董。
河内联军还有一支由於夫罗率领的匈奴队伍,参加联军不久后就反悔溜走了(可能是目睹王匡惨败),走的时候还绑架了同为盟友的张杨。气得袁绍派麴义追上去胖揍於夫罗一顿。
张杨:???
黑山军首领张燕也参加了讨董,但没有具体的作战记录。
孙坚讨伐董卓时遭到偷袭,曾发表了一番感言:“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说完痛哭流涕,完全一副正义之士的形象。但不久后,士兵在井中找到传国玉玺,孙坚立即将其偷藏起来带走。
裴松之因此感叹说,孙坚这种行为是“阴怀异志”,岂能称他为忠臣?
袁绍在关键时刻偷袭孙坚基地的原因,一则是讨董结束后,袁绍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二则是袁绍担心孙坚如果真的营救出汉献帝,那么毫无疑问总理国家政务的人就是袁术,统领全国军队的人为孙坚。这种结局是袁绍不能接受的。
但就算袁绍不在后面搞小动作,孙坚要救出汉献帝也相当困难。
一则袁术心胸狭窄,在孙坚初战告捷时,袁术就开始防备孙坚,并做出了断他军粮的事情。随着孙坚的战果逐渐扩大,袁术对孙坚的控制力度会持续增加。没有了后方支援,孙坚将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
二则董卓撤往长安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分派诸将驻守要地:“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中郎将是董卓麾下(除亲弟弟董旻外)最高军职。之前暴锤孙坚,之后暴锤朱儁的李傕、郭汜不过是军职比中郎将还低的校尉。董卓将诸位中郎将部署在雒阳和长安之间,可谓投入了大半主力,孙坚孤军奋战,想要通过有很大的难度。
吕布加入董卓阵营后,除了刺杀丁原和董卓、挖坟掘墓外,没能成什么事,就连当护卫时都在和董卓的婢女勾搭。
整场董卓讨伐战,在吕布参战前,董卓军三战全胜,联军几乎全灭。
在联军只剩孙坚在苟延残喘时,董卓派替补队员吕布登场,也许是想让这个义子刷点荣誉,而吕布却拖了胡轸后腿,才让孙坚有了翻盘的机会。
最后的压轴赛中,吕布又再次输给了孙坚。
得知此消息的董卓估计肠子都悔青了,这个新收的义子真是一点也不简单…
袁绍派周昂袭击孙坚在豫州的根据地,还引发了另一件事。
周昂攻打豫州,袁术派公孙越协防,结果公孙越在此战中阵亡。
这位公孙越正是当时如日中天的白马将军,公孙瓒的弟弟。
公孙越奉公孙瓒之命前往豫州结交袁术,却没想死于非命。
于是公孙瓒为报兄弟之仇,和袁绍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间接为曹操积累力量争取了时间,使得曹操后来有能力和袁绍在官渡一战。
文章第一段提及“史料记录纷杂”,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部分战争的时间,在不同史料中不一致,这是优先需要梳理的。本文采用了知乎上一位大神的时间考证,万分感谢并膜拜(荥阳之战: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09739;孟津之战: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09871);
其二,史料中曹操是荥阳之战的主角,而在真实的历史里,他只是跟在大部队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可能是史官为曹操歌功颂德,因为陈寿是在魏晋阵营撰写的《三国志》。同样,作为曹操的敌人袁绍被大肆贬低,以至于现在都有人称袁绍为“漂亮的草包”。所以在写这篇文章时,需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去合理推测,而不是简单地对史料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