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目开玩,先写点感触哈
修改于2022/07/22172 浏览综合
其实距离上一次玩《寻找天堂》已经近一年了,我也不是那种,会把看过的故事再翻一遍的人,影视,小说也是这样的。已经知道结局后,重推进度的草草浏览,对于一个我喜欢的悲伤故事,我就感觉不太尊重以及其他情绪。所幸《寻找天堂》的结局,绝对算得上让人满意的。记得结束进度之后,最直接给到我的是感动和鼓舞,这才有勇气再来手机端体验二周目。因为只完成了一周目,对剧情细节就不谈了。说点浅的,主体的内容。游戏最先浮出水面的主题,是围绕科林的“遗憾”职业生涯最后一次飞行的失意(鉴定为熊孩子捣蛋),蜜月旅行的插曲等等。这些乍一听无足轻重的遗憾,在科林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被无限放大。他的后半生成了一摊糟糕的烂泥。反倒是前半生,有“faye”的陪伴变得分外明朗。这样的“遗憾”转变成了怀疑,他从孤独的自我保护中脱身出来,热烈拥抱这个世界,真的正确吗?像小时候一样一个人,会不会对自己,对别人都更好一点?在这样的自我怀疑下,他才联系了西格蒙德公司。我认为他当时的态度,是比嘴上说的更决绝的。因为如果没有“faye”的抵抗,最后的解决方案一定是驱除“faye”,驱除他人格里积极乐观的那部分,结局自然是孤身一人。与他所说的“尽量不删除家人的记忆”自然是大相径庭。他想或许只有孤身一人与世隔绝,才不会留下那么多恼人的遗憾。所幸最后“faye”出现,他意识到其实生活更多是美好绚烂的,并且他对于身边每一个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在想,“faye”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从她与他告别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已经合二为一。“faye”的热情与活力早已被科林收受。最后的小插曲,也不过是弥留之际的自省和怀疑罢了。这次的故事,两位博士更像是在观众的角度。替我们看完了科林的一生:幼年环境导致的孤僻,自我的救赎和成长,时日无多后表现的迷惑。包括最后的遗憾到释然,都是由老人自己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