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星科技体系的一些构想4
2022/07/24390 浏览同人
“又见面了,领航员,我们直入主题吧。”
一、基于高能化躯体的可行性讨论
还记得吗?领航员,守望者的高能躯体,是一项“极端强大但又极端脆弱的技术进化”。它强大在于几乎不需要依托【实在的】、【可触碰的】物体,仅仅通过能量维系自己躯体的高能化,高有序性即可。但后者,也是这项技术脆弱之所在。
1.意识存在的物质基础
人类意识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也就是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相互连接并依照某种特定规律发出脉冲信号的结果。人脑的一大优势是由有机物构成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存储信息是长期有效的——当然,这里并未与机械作比较。而高能化的躯体,可想而知,存储意识的场所就变成了基本粒子的涌流,维持其有序性所需投入的能量可想而知,而且操作也是很困难的。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高能化的躯体无法承载意识呢?答案是否定的,宇宙中完全有这样的极端环境可以提供。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航程中所遇到的守望者文明,他们寄居中子星内部,而中子星内部因为巨大的引力,基本粒子被高度有序地排列成简并态物质,粒子几乎不会“流动”,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作“振动”,高能化躯体可以在其中进行意识活动——通过传递某些基本粒子发出脉冲。
这也解释了为何守望者一般选择寄居于中子星这种致密星体内部——因为一般的恒星星核不够为这种高度的有序性提供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引力。
总结一下以上推演,我们可以发现,意识存在的基础是有序,且躯体能量级别愈高,其有序性就要越高。
2.基于高能化躯体有序性的进一步推断
然而,高温并不一定代表有序,低温更不一定代表无序,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低温来实现高能化躯体意识的留存?
这里就要涉及一个问题——低温为何“高能”?我们都知道内能与温度呈正相关,这样一来躯体所蕴含的能量就应该低才对。
我们可以把高能化躯体的定义拓宽一点,不是躯体能量级别“高”,而是维持“不同寻常”的能量等级的躯体,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在接近0开的温度范围讨论它的可行性了。
在温度接近0开的情况下,会出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且温度愈接近,该现象就越理想——原子的物理性质就愈相同,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描述。我们便能得到低温状态下的高度有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量子效应存储意识,相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更优的方案,它所需要的环境略低于宇宙中真空的温度。
3.高能化躯体维持的技术手段
若高能化躯体是短命的,那么这种技术进化便毫无强大可言。守望者通过藏在致密的恒星中,寿与天齐,但也随着恒星的衰亡不断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这个宇宙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不妨碍我们不断逼近它。从剧情的描述来看,蓝星完全是有能力修复一具高能化的躯体,其关键就是补全它的有序性。
一颗恒星维持稳定的过程,就是维持其引力与聚变压力平衡的过程。守望者寄居恒星内部不断汲取能量的过程会使这个平衡慢慢被打破,可以推测,蓝星文明修复的手段就是利用便携式控星体系使其回复平衡。
如上,我们可以通过在星体内部干预其引力,生成一个引力场/反引力场来增强/抵消实际的引力场强度。
二、星海艺术:综述
还记得在技术构想二中提过多恒星控制产生意识的举动吗?实际上,我更愿称其为星海艺术,因为它本身并非一种【实用的】、以产能和控制为目的的体系。恰恰相反,在浩渺深空中荡漾的时空激波总是会引起我们的遐想,不是么?
1.星海艺术应具有的特征
艺术,是具有美感的,加上星海这一限定,艺术的表达范围便放眼银河。然而,每颗恒星都相距甚远,他们中间隔着广袤而空荒的数万光年。如何巧妙地规避,甚至利用这一点,灵感是一个要素,但更重要的是过硬的技术力。
我们可以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艺术家想要在银河系的每一个行星上种花,但是他的文明连恒星际航行飞船都没发明出来,看起来他也只能抱憾终生。
2.星海艺术常见的一些形式
在太空中,我们往往寄希望于大量的卫星组成的壮举——比如《梦之海》中环绕地球的冰环,《诗云》中那些存储诗歌的量子晶体,甚至是戴森云结构。其本质是通过数量完成震撼人心的效果。
同样地,我们还可以寄希望于已有的艺术。《欢乐颂》中那面为人类弹奏演化律章的【镜子】,将最后人类合唱的欢乐颂广播至宇宙,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方法。
当文明的技术力足够,就比如蓝星文明可以通过建造星环、便携式控星体系等天体设施,对“观众”——一般是本土文明来说,震慑力也是很强的,将会是独特的美学印记。
星海艺术这一块内容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里将会详细说明,大约是表现形式+理论+实际操作的形式,在这里就不过多展开。
那么,谢谢领航员有耐心观看到这里,需要致歉的是,这期内容稍微有点短,在之后更新频率会稍稍加快的✓
Ever onward,navigator.
蓝星时空管理局 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