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他是雄才大略者还是独夫暴君?

修改于2022/09/081447 浏览综合
TapTap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君,然而其中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是独一档的存在,人们通常将他们以“秦皇汉武”并称。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汉武帝则更进一步,在位期间建立了不同于军事帝国的社会伦理体系,保证了文明根脉不断绝,将华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的功绩足以和秦始皇比肩。
TapTap
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是“武”,所谓“威彊敌德曰武”,从谥号就可以看出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开疆拓土,这也是他为后人所称颂的主要原因。
TapTap
然而在汉武帝赫赫武功的背后,却有着巫蛊之祸和户口减半等不甚光彩之事,这也是后世对他有所诟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造成汉武帝多面形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复杂并颇为矛盾的性格。他有知人善任的一面,又有冷酷无情的一面;他有从善如流的一面,也有多疑猜忌的一面。那么他这样矛盾的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还得从汉武帝的成长环境说起。
少年天子
汉武帝本来并非皇位继承人,太子乃汉景帝所宠幸的栗姬之子刘荣,于是刘彻之母王娡和馆陶公主刘嫖结成了儿女亲家,以政治联姻共同对付栗姬母子,最终使得栗姬失宠,刘彻才登上了太子之位。如此激烈的宫廷斗争无疑给年纪尚幼的汉武帝造成极强的心理震撼。
然而汉武帝登基后,情况依然不乐观。他当时只有十几岁,而大权掌握则在太皇太后窦氏手中。窦氏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政治家,她执政作风非常强硬。后来她因病失明,性格变得更加多疑蛮横,在窦氏阴影下成长起来的汉武帝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窦氏去世后,汉武帝终于掌握了权力,这位年轻的帝王摆脱了祖母的束缚,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TapTap
独尊儒术
少年人总是会有一些逆反心理,汉武帝对窦氏推崇的黄老之学非常不感冒,反而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多年来汉武帝一直接受儒家教育,他的第一任老师是大儒卫绾。当时朝廷尚用黄老思想治国,而汉景帝却让太子接触儒家学说,可见其用心良苦。
TapTap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黄老思想已经愈发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先是七国之乱几乎动摇国本,之后平定动乱的功臣周亚夫又愈发强横傲慢,再加上匈奴带来的威胁,这些危机使得“无为而治”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TapTap
汉景帝深感自己有生之年很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尽全力培养儿子刘彻,也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得以亲政后,汉武帝不甘心只做个守成之君,那雄才大略和积极进取的性格决定了他必然要成就一番霸业。在这种背景下,董仲舒等人倡导的儒学因为强调君权至上以及大一统思想,成为最符合汉武帝需要的学说。
TapTap
然而汉朝的儒学比起先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初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若是到汉武帝时期提起来肯定是嫌命太长了,因此汉武帝推崇的儒学实质上是外儒内法,这也为汉武帝晚年国家的动荡埋下了祸根。
不过在当时这一问题尚不明显,国家也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在解决了政治问题后,汉武帝将目光投向了人才的选拔。
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推荐人才,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制度。其实察举在汉文帝时期已经开始实行,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正式成为一种规制,为国家积累了大量人才。整个汉朝期间,通过察举制得到提拔始终被视作唯一的正途。
在此基础上,日趋稳定的汉朝逐步将对外征伐提上日程。为了进行军事行动,朝廷需要海量的财富,专业的事就要专业人士来干,于是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国家积蓄实力。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之治,社会财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积累。汉武帝时期利用官营盐铁等策略,在未加重税的前提下充实了国库,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封狼居胥
汉朝成立之初,群敌环伺,随着汉朝国力的上升,只有匈奴能够成为汉朝的威胁,其余诸国皆不足论。在前几篇文章中也详细说过那场波澜壮阔的汉匈战争,可以说汉匈战争虽非汉武帝亲自指挥,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主将确实通过他的慧眼识人从底层提拔起来的。
卫青作为一名私生子有着悲惨的童年,但他的命运却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改变。
建元二年(前139年)春,有一次汉武帝去找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特意为汉武帝设宴。宴席上,汉武帝一下就被其中一名歌女吸引了,而这是平阳公主早就安排好的,只为取悦天子。后来这名女子进宫得宠,她就是后来的皇后卫子夫。
很快卫子夫有了身孕,而卫青作为皇帝宠妃的弟弟也得到了进宫当差的机会。然而这引起了陈皇后的妒忌,导致卫青险些被害。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为了补偿卫子夫,卫氏家族成员纷纷得到升迁,卫青也因祸得福,从此崭露头角。
TapTap
之后汉武帝又提拔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此二人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大放异彩,让汉朝得以一雪前耻,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
后来霍去病年仅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这令汉武帝悲痛不已。霍去病死后极尽哀荣,朝廷调集军队列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他的坟墓,以送别这位传奇名将。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TapTap
功成名就的卫霍二人得到了应有的荣誉,不过在他们去世后,卫氏家族的境况便急转直下了,这又凸显了汉武帝性格中残酷无情的一面。
巫蛊之祸
征和元年(前92年),被丞相公孙贺逮捕的罪犯朱安世揭发说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此外还让巫师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埋藏木偶人进行诅咒,由此拉开了空前惨烈的巫蛊之祸的序幕。
TapTap
很快,公孙氏一家便被灭族。此外,阳石公主、卫青的长子卫伉以及颇受汉武帝宠爱的诸邑公主均受牵连被害。
自此,卫氏家族在朝中的力量几乎损失殆尽,而卫氏家族所支持的太子刘据的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此时年事已高的汉武帝变得和当年他的祖母窦氏一样疑心重重,他不信任任何人,以为所有人都居心叵测,甚至包括他的亲生儿子刘据
更严重的是,汉武帝这种心态为奸臣江充所利用了。江充本是个江湖方士,凭借其妹的姿色成为赵王的座上宾。然而这个忘恩负义之徒后来却诬告赵王太子,而且竟然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
这次江充又打算故技重施,他看汉武帝年老,担心他一旦驾崩,和自己素有仇怨的太子肯定要秋后算账,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用汉武帝最为痛恨的巫蛊手段进行嫁祸,太子刘据忍无可忍之下起兵将其诛杀。
当时汉武帝在距离长安二百多里的甘泉宫疗养,并不知道此事,父子二人因此发生了无法调和的误会。如今太子已经没有退路,只好武装了长安城内的囚犯做最后一搏。
经过五天的激战,长安城内血流成河,宛如一片炼狱。太子刘据的军队势单力孤,难以继续支撑,终于一哄而散,刘据见大势已去,便出城逃亡了,而皇后卫子夫也很快自杀身亡。
这场动乱让汉武帝动了雷霆之怒,他下令太子门客无论是否参与叛乱一律处死,明确谋逆者族诛,而在动乱中稍有明哲保身之意的官员也纷纷遭了毒手,一时间杀得人头滚滚。
不久之后,汉武帝收到了太子在逃亡途中自杀身亡的消息,按说除去了心腹大患他应该感到兴奋,但此时的汉武帝心中却生出一股伤感。
TapTap
毕竟虎毒不食子,他心中清楚太子其实是冤枉的,只因为江充逼迫太甚才铤而走险,而太子走上这条路后就不可能回头了。
汉武帝回想起当年对皇后和太子的荣宠。当初平阳公主府宴会上的惊鸿一瞥,诞下皇子后的万分喜悦,过往的一幕幕浮上他的心头。可这两个本是他最亲密的人,如今却阴阳两隔,令他万分痛苦。
第二年,汉武帝怀着悔恨的心情为太子平反,并修建思子宫寄托相思之情,只不过失去的东西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然而此时的汉武帝却想不到,又一个重大打击即将到来。
轮台罪己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他手下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成为汉匈战争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TapTap
血腥的宫廷斗争再加上对外战争的失败,对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汉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而多年来的对外征伐又耗费了巨大的国力,全国上下普遍希望停止战争,修生养息。这一切都让汉武帝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位垂垂老矣的一代雄主终于感到了心灰意冷。
第二年三月汉武帝封禅泰山后,对众臣说:“朕自即位以来,干了很多错事,朕追悔莫及。从今以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财力之事一律废止。”之后汉武帝又下《轮台诏》明确了自己的态度。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节选自《轮台诏》)
(当今正致力于禁止苛刻残暴现象,制止对百姓任意敲诈,努力发展农耕,贯彻对养马者免除赋役的法令,对军队只填补缺额,保证军备不荒废而已。)
TapTap
此后汉朝的总体国策开始转向,国家重归安定,也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武帝病重,弥留之际他下诏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次日托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安排好一切后事后汉武帝驾崩,终年七十岁。
作为一名成功的帝王,权术诡诈必不可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汉武帝刘彻,自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复杂且矛盾的性格。虽然这一特点在他晚年被放大化并酿成大祸,但刘彻也是汉朝霸业的开拓者,他在位时期汉王朝不仅达到了鼎盛,也完成了真正的领土与思想的“大一统”,为汉朝创造出近百年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他的功绩也值得为后人所铭记。
TapTap
“那是一个浪漫到了极致的时代,汉是天上的银河,帝国缓缓张开了臂膀,使者的步伐凿空了漫漫黄沙,将军将御酒倒入泉水与将士共饮。那时我们的民族还很年轻,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少年,强弓在背,利剑在腰,迎着苍凉的风,骑着骏马,踏上飞燕,扶摇直上,一往无前。祁连山上的积雪,居延泽畔的芦苇,玉门关外月光都是见证者。往事越千年,安息与罗马的荣光已逝,东方古老的民族在屈辱后又迎来了新生,追随祖先的脚步,踏过河西走廊,踏过古老的西域,连接文明,面相世界。”——《河西走廊》
官方邀稿作者:握中悬璧
参考资料:
《史记》汉 司马迁
《汉书》汉 班固
《资治通鉴》宋 司马光
66
11
18